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1985―2011

时间:2022-09-28 07:31:13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1985―2011

摘要:选取1985-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和城镇劳动就业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与城镇劳动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内,第一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负向作用,第二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具有正向作用;第一、二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第三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不是很大。

关键词: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劳动就业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5-0055-10

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经济的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相互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有较大比重,第三产业则稳步上升。因此第一产业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下降,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使得城镇劳动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十二五”计划中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主要目标。根据中宏信息网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山东省城镇就业人数达到1754.47万人。第一产业产值为3973.85亿元,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8.7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017.11亿元,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52.9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370.89亿元,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38.29%。研究三次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与城镇劳动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的增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劳动就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以及刘易斯的理论中。

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17世纪末发现工业的收入比农业多,商业的则比工业多。不同产业之间存在收入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劳动力就业发生变动。这就是“配第定理”[1]。后来,英国的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根据威廉・配第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分布变化。他们的研究成果被统称为“配第D克拉克定理”。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两个角度分析了多个国家的数据,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在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得到的国民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在下降。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增加,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保持不变。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基本是增加的。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的上升趋势不一定是同步的[2]。

1975年,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对1950-1970年的101个国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趋势,得出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发达国家的劳动者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和产值结构转换基本是同步的,但在发展中国家的产值结构的转换先于就业结构的转换。可以看出:在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着劳动就业和产业结构失衡[3-4]。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系统地提出了传统就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他认为在经济早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可以从农业中得到无限供给劳动力。但是两部门存在工资差异,剩余劳动力会向城市转移。城市工业部门不断发展壮大,资本家进行再投资,导致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吸收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使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应。直到传统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差距逐渐缩小,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5]。

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的研究是从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劳动力流动和转移、产业结构的演变等视角展开的。

1.从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的视角研究中,罗国勋[6]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这两个角度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就业结构的变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李江帆[7]研究第三产业劳动力要素配置的不足和优化的政策选择是从劳动力就业和投入效果两个角度进行的,并且认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重要的。陈桢[8]认为中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和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

2.从劳动力流动和转移角度的研究,蒲艳萍[9]从产业偏离度、就业弹性等方面研究了中国劳动力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现象,并且实证分析了这一现象对就业的影响,得出今后劳动力将会逐渐第三产业转移,尤其是新兴产业。蔡P[10]认为,从转移的途径和过程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在农业的内部劳动力从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使得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得到调整;第二步是在农村劳动力从内部向非农产业转移;第三步是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向非农产业转移起到了推动作用。

3.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张玉英等[11]指出,就业结构的演变是由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物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变迁从不同的渠道发挥着推动就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要求,将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使劳动力供给的技术构成发生必要的改变。邬爱其[12]等研究发现制约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的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之间的双重偏差。周建安[13]认为,产业结构及其演变决定就业结构及其变动,劳动力的投入与配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就业结构。

作为我国比较大的省份,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山东省的第一产业开始不断下降,然后趋于稳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直不断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因此城镇劳动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国外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的相关研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发展。国内学者虽然从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劳动力流动和转移、产业结构演变等角度论证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就业的影响,但未从整体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及发展趋势。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985-2011年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和城镇劳动就业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究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劳动就业的影响并且寻求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 产业结构与城镇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了分析山东省产业结构对城镇劳动就业的关系,文章选取了山东省1985-2011年间的三次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和城镇就业人数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宏信息网》(1985-2011)。城镇就业人数用L表示;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用X1表示;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用X2表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用X3表示。为了降低数据的异方差性,分别对三次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和城镇就业人数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二)ADF检验

根据ADF单位根的检验方法,利用Eviews6软件,对变量lnL、lnX1、lnX2、lnX3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见,在5%显著水平下lnL、lnX1、lnX2、lnX3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原始序列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其一阶差分在5%显著性水平下也接受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其二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他们都是二阶单整的,符合协整检验的条件。这说明在5%显著水平下城镇劳动就业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之间分别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根据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进行协整性检验,其中e1表示lnL和lnX1之间的残差;e2表示lnL和lnX2之间的残差;e3表示lnL和lnX3之间的残差。

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基于对山东省1985-2011年三次产业比重和城镇劳动就业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第一产业比重对城镇劳动就业有负向影响

协整分析表明第一产业比重和城镇劳动就业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有负向的作用。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劳动就业减少0.57个百分点。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的系数是0.389826,表明第一产业对非均衡的调整成度是39%,是正向调整作用。在VAR(4)模型基础上建立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第一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的短期的影响效应和长期的影响效应不一致:短期内第一产业的冲击带来城镇劳动就业初期上升,后来下降后来逐渐趋于平稳,开始贡献比重仅为7.531105%。长期第一产业对城镇就业具有阻碍作用,且第一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贡献比重增长到43.01512%。

2.第二产业比重对城镇劳动就业有正向影响

协整分析表明第二产业比重和城镇劳动就业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有正向的作用。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劳动就业增加2.25个百分点。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的系数是 0.390904,表明第二产业对非均衡的调整成度是39%,是正向调整作用。在VAR(4)模型基础上建立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短期内第二产业的冲击带来城镇劳动就业初期略有下降,后来逐渐上升,表明第二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就业具有较强的、持续性的推动作用。开始贡献比重为3.788316%,后来增加到50.16796%。而长期内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所带来的城镇劳动力的增加,第二产业对城镇就业具有推动作用,且第二产业对山东省城镇劳动就业波动的贡献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贡献比重增长到50.16796%。

3.第三产业比重对城镇劳动就业有正向影响

协整分析表明第三产业比重和城镇劳动就业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有正向的作用。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劳动就业增加1.69个百分点。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的系数是 0.421774,表明第三产业对非均衡的调整成度是42.2%,是正向调整作用。在VAR(2)模型基础上建立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对城镇劳动就业的短期的影响效应和长期的影响效应不一致:短期内第三产业的冲击带来城镇劳动就业初期略有下降,后来逐渐上升后趋于平稳。开始贡献比重为1.945469%,后期贡献率比重为4.296064%。长期内随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的不断调整所带来的城镇劳动力的增加,第三产业对城镇就业具有推动作用。

(二)对策建议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山东省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劳动就业发生变动,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不协调。如果从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将会推动城镇劳动就业增长。因此山东省应该加快第一产业升级,促进第一产业进一步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促进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升级;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1.加快第一产业升级,促进第一产业进一步发展

作为农业大省,只有发展好农业,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促进第一产业升级,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提高农村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增加村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优先发展优势产业,通过政府引导、集约投入等政策,推动第一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第三,继续推行各种支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例如,实施农业农村补贴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强化科技兴农等政策。

2.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促进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

对山东省而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重要的是解决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矛盾,有效地利用资源和环境,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的成本。第一,要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适应发展的需要,才能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二,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与跨国集团合作,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从而形成产业层次高、带动作用大的新型产业,从而实现工业上的新突破。第三,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促进工业长期发展。加强对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企业进行管理,推进高科技低能源消耗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升级

山东省第三产业还没有发展到相应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改造传统服务业。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技术改变传统服务业的经营方式,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服务业。第二,发展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第三,加强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大城市的步伐,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优势,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要求,劳动者素质要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减少失业最重要的是进行教育培训。第一,采取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教育,是山东省的教育水平处于较高水平,能适应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第二,大力开展对农村的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单一,对新技能的了解不够,制约了他们的发展。第三,加强职业培训。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在职人员也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就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使之适应市场的新要求,以至于不会被淘汰。

参考文献:

[1]张平,王树华.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喜强.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协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CHENERY H B,ELKINGTON H, SIMS C.A Unifor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Patten[C].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Cambridge Mass,1970.

[4]SYRQUIN M,CHENERY H B.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J].The World Band Review,1989(2):145-181.

[5]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6]罗国勋.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3):26-28.

[7]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34-39.

[8]陈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0):32-37.

[9]蒲艳萍.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37.

[10]蔡P.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2):30-43.

[11]张玉英,王晓敏.中国劳动市场的形成与就业结构的演变[J].湖北社会科学,2002(11):71-73.

[12]邬爱其,贾生华.中国产业就业结构的偏差及优化[J].经济纵横,2003(1):8-12.

[13]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94-98.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Shandong Province urban employment is explored by selecting the time series data about the propor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s and urban employment from 1985 to 2011 and by adopting unit root test, cointegration test, error correction model, Grainger causality analysis, VAR model,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s and urban employment: the first industry has a longterm negative effect on urban employment, the second industry has a promoting effect on urban employment, and the third industr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urban employment while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industries to Shandong Province urban employment fluctuations increase gradually with the third industry contributing little.

Key words:propor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urban employment

上一篇:农户与农民合作社的契约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实证... 下一篇:浅谈电感线圈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