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应“少一点慈母的溺爱,多一些严父的关怀”

时间:2022-09-27 04:47:33

高中教育应“少一点慈母的溺爱,多一些严父的关怀”

摘要:要想把高中生教育搞好,教育者首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要跟得上青少年朋友的观念;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信赖的“师哥”和“师姐”;要在充分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发挥教育的职能作用。为了更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适应国际教育与人才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中教育应当是“少一点‘慈母’的溺爱,多一些‘严父’的关怀”,即要给少男少女们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以便让他们能自我发展、弘扬个性。

关键词:高中生 教育 溺爱 关怀

在现在的高中学校里,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很容易发现:从事高中生班级管理的老师们各显其能,各有特色。那是非曲直,是众说纷纭。有些班主任一天到晚都跟在学生后面,象管理小学生那样,可谓形影不离,结果还是出了不少问题,有些班即使不出什么问题,但班里死水一潭,学生心里都郁闷得慌,那暂时的平静究竟能够维持多久,班主任心里是七上八下的;有些班尽管不常见老师跟学生在一起,但班主任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学生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班里严肃活泼,井然有序,该静时静得下来,该活跃时活泼得可爱,青少年朋友们心花怒放,他们学得开心,玩得愉快。一张和一驰这文武之道把握得有节有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班级管理可以用两种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一是把青少年朋友们当作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放心不下的婴儿一样放在襁褓中去呵护,关爱之极犹如慈母对婴儿的溺爱,生怕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婴儿就会受伤或夭折一样;另外一种则是把青少年当作成熟的年轻人、当作军人一样严格训练,严厉教育,在讲清规则之后让他们去自由发挥。前者是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加以培育,后者则是把那些娇嫩的鲜花放到室外去日晒雨淋。究竟谁是谁非,但凡懂得一点教育心理学的老师都感觉得到,前者的做法是在摧残和压制人才的成长,后者才是值得提倡的,也是普遍受到广大高中生及学生家长欢迎的。

一、高中生心理分析:我国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5―19岁之间,学生们进入到这个年龄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已经趋向成熟,从心理的角度讲,他们已普遍感到自己是个“大人”了,他们需要更多自我表现和自由发展的空间。那么,这些已经把自己当作大人的青少年朋友们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呢?经过调查研究,他们需要的是:一是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他们已经开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逐步养成了鉴别是非的能力。尽管他们的自控能力,理智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但他却很想自己独立去处理问题,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一切问题而不需要老师们去越俎代疱。他们急需的是得到老师及时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二是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协作伙伴的参与和支持。作为教师,尤其是管理班级的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了解并相信自己的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应当担任的角色,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而改变自己的角色,变“保母型教师”为“教育者”、“引导者”、“参与者”及“知心朋友”。不要什么都得自己去管、自己去带,而是要在讲清道理和规则之后放开束缚学生手脚的绳索,让他们自己去干,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老师们应当相信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所给的任务。

二、少一点“慈母”的溺爱。爱是伟大的,爱还可以创造奇迹,人生不可能没有爱。但是,爱是要看对象的,还要把握爱的度量;爱是一门艺术,还需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和方式。不是所有的爱都能产生好的结果。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的爱就好象园丁给幼苗施肥浇水一样,给幼苗施加太多的肥和水,幼苗不仅长不好,反而会死掉。当老师给学生太多的爱时,学生也会在溺爱中残疾。在家里孩子们接受了父母关爱与呵护而健康成长;在学校里,他们受到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和关爱而不断完善、成熟。然而,已经15、16岁的上了高一的学生们已经懂得如何去当家,去学习或去做别的什么事了,老师们对学生的爱护应当即使地改变方法和方式。家长担心子女生活不会自理,这虽寻有可源,但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是能够自立自强的人才。家长在教育小孩时就应当注入这种理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学生在家像主人一样干家务活等。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多数家庭只养一个小孩,这宝贝在家族中的位置可想而知,于是父母,乃至父母的父母就小心翼翼地呵护小宝贝,生怕小宝贝有毫发损伤,这在哺育期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学生们已经是15、16岁的青少年,有些班主任还是把他们当作襁褓中的婴儿对待他们并实施严密的管理:一个班会或周末晚会也要班主任亲自主持,排个队也要老师亲自带。结果,离开了班主任他们就什么事也不会干,什么事也干不了。班主任在场时班里纪律好,班主任不在时就闹翻了天,渐渐地他们就学会依赖,养成了懒惰的习性。这些少男少女们慢慢地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好端端的一个人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就变成能力和心理均残缺不全的废物。这是谁的错?学生本身没有过错,是老师的失误,这是教育留下的伤疤。更有甚者,老师为了表示对学生慈母般的爱而帮学生做学生自己份内的事情。这种溺爱对于15、16岁的高中生来说是多余的甚至还不利于身心的发展。因此,对高中生的教育应当少一点这种“保母型教师”的溺爱。

三、多一些严父的关怀。这里所说的“严父”指的是教师的角色,即:在高中教育过程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以长者的身份给这些青少年朋友们即时的关怀、引导、教育和帮助。高一新生都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从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来分析,学生需要与大人们一样的人格尊严,老师们不要把他们当作小孩子来看待。他们很想通过可能的方式向世人证明他们已经长大了。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心理和生理都开始趋向成熟,不像在初中更不像小学那样什么都听老师的,什么事都要老师来做个示范并手把手教他们做。有些老师习惯了检查作业的做法,把学生给教坏了。“老师检查的我就做,老师不叫我做我不做”,这种习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以大红花到以小红旗等实物来奖励学生做事、学习的做法已经不适合用在高中生身上,他们需要的是看到自己做的事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结果。那种奖励大红花或小红旗,或以扣分手段来鼓动他们学习或约束他们行为的做法不仅把学生惯坏,而且也把老师累垮。老师们把这些少男少女们当作永远都长不大的“婴儿”来放在襁褓中呵护,其实是对他们人格的侮辱,他们认为老师看不起他们。久而久之,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形成无法逾越的鸿沟。或者无形中给这些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学生们养成了凡事都要依赖别人的习惯。他们只会听使唤做事,不会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使自己整个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被动的学习如不改变即不能更好地发挥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很好地适应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的是一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能自强自立、会学习、会合作、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在制造一台机器。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老师以长者的身份充当学生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指挥官”。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独立生活、工作和学习。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良好的独立生活、工作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习时间来学习自己认为有必要多用时间的学科上,以便让自己各学科都能均衡发展。必要时老师还要老师还要充当学生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与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在进校前的军事训练中都已经开始养成习惯。开学后只继续加强教育,巩固军训成果就可以了,大可不必事事去检查、扣分。人在一定年龄阶段对一定的惩罚会有逆反心理,被扣分多了之后他会自动做出反应――即:让你扣吧,反正我的分也扣得差不多了,这种现象在初三开始出现。学生是受教育者,我们应当从审美的角度教育学生,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去感化和引导,逐步培养他们幼小的心灵与塑造他们美好的人格,而不是简单的靠扣、罚来管理。我们如果把他们的分扣完了,就等于是把他们逼上了绝路,断送了他们美好的前程,这是不适当的教育带来的悲哀。这些学生或被学校开除或被处分,毕业后都对学校有一定的憎恨,他们恨他们那时的随意行为因为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而被迫转为有意识破坏公共财产而被处分和开除出去。教育者应当反思: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中学生不同年龄(年级)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呢?有些学生在家由于父母管得很紧,什么都不要他做,什么都得提醒,上了中学之后还是那样,那他们就会成为永远也长不大的“婴儿”。然而,当他们看到同龄能做的事时,他们也想做,但缺乏足够的信心和胆量。因为在此之前,家长和老师并不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过什么,他们没有成功的经验,这样培养出来的高中生唯唯诺诺,羞羞答答的,像个没出过门、没见过人的大家闺秀,这样的中学毕业生上大学后怎么办,又如何稳步地走向激烈竞争的社会呢?

在中学,尤其是高中的教育是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是老师的观念要跟上中学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步伐。当教育者的观念滞后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就会格格不入,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代沟现象”。既然有了沟,就无法进行沟通,不沟通又怎能很好地实施有效的教育呢?社会呼吁从事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要及时更新观念,缩小教育者与少男少女之间的代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教育,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关爱、教育与引导,而不要老师越俎代疱。他们需要的是更多能够弘扬个性的空间;他们需要的是让这些比他们懂得多,能指导和教育他健康成长的“师哥”和“师姐”们的指导、教育、帮助、理解和关爱;他们需要的是能伴随他们一样成长或者知道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的“朋友”老师。因此,对高中生的教育要少一点“慈母”的溺爱,多一些“严父”的关怀!

参考书目:

1、潘 菽主编《教育心理学》

2、魏书生主编《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

3、魏书生主编《魏书生文选》

上一篇:谈如何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下一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