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精神关怀

时间:2022-10-02 03:50:23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精神关怀

精神是人类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家园,给予生命崇高的价值和意义。它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风貌、世界观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精神的关怀,需要教师采用合情合理合法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精神教化。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上课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心理疏导和思想情感交流,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的一个过程。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有责任更多地给予学生精神关怀,使学生精神世界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构建健康而完整的心灵世界。

一、精神关怀的重要性

1.学校德育环境的要求

以高考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派生出种种考核与奖励办法,使学校的智育工作成为全部工作的重点,也是学校办学效益的源泉。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政治教师为“声誉”奔“成绩”而放弃精神教化的功能,这就使政治课丧失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感。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对学生进行精神教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更注重对心灵的关注和对精神的关怀。

2.高中生年龄特征的需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读完高中后,大多数学生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有较清晰的认识,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在这些学生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观的实现,这使得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同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科在精神关怀方面的优势,使学生认清个人命运同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二、实现精神关怀的途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存在畏惧挫折、讨厌学习、没有理想等精神不健康现象。尘世的喧嚣,内心的浮躁,血性的偏执,更加剧了思想政治课精神关怀的难度。如何才能实现政治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呢?

1.用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同时,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以及强烈的进取心,也是对学生好学进取、发奋开拓的无声召唤。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师像严寒中的红梅,绽放出朵朵耀眼的光彩:要拥有一颗坚强的心,拥有一种豁达的态度,坚守面对困境不绝望、不自弃、不自卑的精神,执著于沉默中坚守、于苦笑中拼搏、于挣扎中奋进的信念,在曲折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对学生灵魂深处所产生的无形的震撼和感化,比语言更富有力量,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教师们无私纯洁的爱,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一种澄澈明朗的美好心境;教师在一方讲台上送走自己宝贵青春岁月的坚强与刚毅,会使学生自觉地把这种人格的心灵体验内化为自己永不气馁、锲而不舍的毅力。

2.塑造学生的公民意识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高中政治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国家社会发展的状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他们为祖国自豪,也让他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使他们走出了“家庭学校家庭”的单调生活,建构了与现实的关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政治教师要用精神的成长来审视学生,培养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意识,使学生沐浴着精神关怀而健康成长。

3.培养学生感恩的心

人的一生,有些东西可以握在手里,有些却只是过路的风景。对过路的风景看看可以,但不能太贪恋。即使眷恋留存在骨髓中,该放下的,还是要放下。思想政治课要教育学生以一颗宁静之心笑看人生起伏,对于别人的给予,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就多了尊重和热情,少了抱怨;怀抱感激之情去交流,就多了宽容和理解,少了冷漠。感恩使我们懂得了幸福无所不在:拥有亲情,是幸福;拥有友情,是幸福;拥有知识,是幸福。对于失去的或不曾拥有的,我们无需叹息抱怨;对于所拥有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悉心呵护。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开设,不仅仅是教授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促使他们实现感情的升华、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平衡与人格的完善。政治教师要积极地转换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职业心态,秉承着教师的责任与爱,化“春风”为“细雨”,去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和精神的成长,培养跨世纪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占宝,王乃宁.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班主任之友,1997(6).

[2]冯季林.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班主任之友,1998(9).

[3]王建成.精神关怀的实现途径[J].班主任之友,2008(4).

[4]孟庆男.论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健康教育[J].政治课教学,2004(1).

上一篇:以生成性教学资源彰显高中政治课的魅力 下一篇:让漫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