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

时间:2022-09-27 01:35:27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

[摘 要] 近年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大力推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学生管理等问题,“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行起来还是困难重重,难达实效。文章就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7-0016-02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高职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途径之一“订单式”人才培养,即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签订用工合同,并利用双方资源在技术、设备、师资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进行,使高职教育呈现出新局面,很多高职院校竟相实施此类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矛盾和弊端逐渐显现。如很多“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仅仅体现某个企业岗位需求,是某个企业某个岗位的“订单”。而真正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课程的设置、选用的教学方法及评定方式、学生个人素质在内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规划。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学校热企业冷,培养目标难统一

教育部2004年4月下发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各高职院校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订单”人才培养的机会。很多学校的专业开始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方面,一开始看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好处:可以按自己的需求订制人才,同时学生假期或定期到企业实习,可为企业解决用工不足问题等,企业也愿意与学校合作。但随着合作深入,企业发现接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实习,增加了企业人事、经营和风险成本。如要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岗位与指导教师,要为学生购买意外保险、提供住宿等,学生在生产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相应责任;实习生操作水平一般也较低,态度散漫,可能影响生产的进度及产品质量;学生实习结束可能离开企业,企业人才培养投资得不到相应回报,还得找人接替实习生所在岗位。这些问题使有些企业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增加了企业负担,并没有给企业增加什么效益,等等,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从而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下降。

同时“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学生相对较多的时间是在企业一线完成的,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专业技术人员偏重实践功能,现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结果显示,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单纯在学校学习有所提高,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却相对弱化。显然这并不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初衷。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培养目标较难统一,导致近年来“订单式”人才培养成功率越来越低,效果越来越差强人意。

2 重实践轻理论,育人功能弱化

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结果显示,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单纯在学校学习有所提高,能与相应岗位较好接轨,但学生的综合素养却相对弱化。主要原因是学校为了达到与企业的合作,形成“订单”,会主动或被动地迎合企业的现实需求,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注重实践培养,以求快速上岗。缺少育人意识,忽视并弱化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因此传统“订单”基本是针对订单企业某个岗位需求而定,而对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的通用技能考虑得少,个体创业创新能力几乎不涉及。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低,缺少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水平低。

3 自发合作缺规范,合作机制不完善

当前这种合作行为是校企双方自发结合的,是单纯的校企合作关系,缺少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及督导,从制度或政策等层面上没有形成规范,建立正规完善的合作机制。

同时订单企业资质没有标准,学校对企业可选择性有限,在教学过程产生诸多的不良现象。比如学校追求就业率,迎合企业需求,订单课程随意性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等活动制定随着企业的需要而改,没有明确而固定的目标;有些资质水平不高、缺少育人条件而需要劳动力的企业,为了取得廉价劳动力而愿意与学校进行订单培养合作。结果在所谓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时间几乎用在工作上,学习时间安排得很少,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致使订单培养难以取得实效。

4 渠道缺少标准,“订单”缺乏可持续性

签订订单时,学生对企业背景和岗位需求不够了解,校企双方缺乏充分沟通,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对订单企业了解的深入,部分学生认为订单企业不适合自己会出现“跑单”,结果打乱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导致校企合作不畅。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上岗初衷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是校企共同参与,把理论、实践与育人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实现培养目标。目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多是学校相关人员凭个人关系联系来的,渠道单一,只是短期合作行为,订单范围窄,质量不高。虽然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执行周期较长,执行效果会受到很多方面影响,如由于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一旦企业经营呈萎缩状态,培养出的人才按“订单”就业就会出现问题。

因此如何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在具体操作上,就存在如何得到“订单”,又如何得到更多、更好的“订单”的问题,行政干预显然难以长期奏效,必须寻找一种校企人才培养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措施

为了更好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职业(技能)与人的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以职业生涯为目标,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定位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培养符合特定企业需求的人才,但这种培养绝不是微观培养,绝不能把培养目标仅仅停留在某一个企业上,而忽视整个行业和整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了眼前的就业,造成学生失去了更多提升个人能力和职业长远发展的机会。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不是技能培训,我们不仅要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还应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健康的个性,即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订单培养只有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职业精神、创业创新能力等更高的层面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帮助和支持,才能使他们形成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将来作为“职业人”的需求,同时满足时展的要求。

2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设计“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满足企业的需求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专业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项任务和活动中,使学生全面主动地自我发展。

在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环境文化熏陶和行为养成训练各个环节中设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线,优化途径,如采用国际先进的LTM教学法设计整个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具有“即时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技能人才。

3 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就业能力培养

贯彻“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参与的、校企双方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与各项制度,使校企双方参与合作各要素都能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最终实现目标一致、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合作通畅、运行有序,校企双方各项工作目标与任务都能真正实现的良性合作运行方式。聘请有知名度的企业人员做为本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把“菜单式”培养、培训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技术创新者的培养,以达到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的目的,最终实现就业,使广大的高职毕业生由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4 政企校“三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形式多样化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所办的订单班往往是单一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主要由学校与企业针对某一专业签订的,只是为了满足某一企业的需求,培养侧重于企业岗位技能,仅适应某一企业的某一岗位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订单”签定过程中,主体应该是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与要求,学校、企业和主管部门“三位一体“,可以针对专业、岗位或企业,如根据企业不同的用人岗位,特别是有一定技术含量又需要一定培养成本的技术岗位的要求,二年级中选拔,实施“2+1”的培养模式。或者以多专业来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任何一个企业都设有多种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是综合的。根据企业的需要,打破以专业来组建订单班的常规,一个订单班的学生由多个专业组成,以适应企业多方面的人才需要。

总之,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即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又要注重学生技能与素质共同提升,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适应岗位的横向变动和纵向提升,具备终身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订单式”人才培养才能形成良性长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玉,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中国高校

科技,2013(09):73-74.

[2]王莹,王华,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

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4(01):114-116.

[3]崔晓玲.论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天津职

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2):28-30.

[4]吴红宇,郭丽冰.构建高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条件

及对策建议[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上一篇:如何开展与落实学校艺术教育 下一篇:他发明能吃的勺子 只想干掉垃圾却被抢到脱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