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半农半牧区农牧民持续增收

时间:2022-09-27 12:47:15

如何化解“三农”问题?如何促进农牧民可持续增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到各苏木镇场和部分嘎查村,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进村入户等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作了一些系统深入的思考。

农牧民收入情况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也在稳定增长,以科左后旗为例:2008年,全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451元。主要收人来源,一是农牧业经营收入人均3991.7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9.7%。其中农业经营收入人均3378.33元,占农牧业经营收入的84.6%;牧业经营收入人均613.38元,占农牧业经营收入的15.4%。二是各种补贴收入人均384.1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6%。其中退耕还林还草补贴人均14.86元,占补贴收入的3.9%;粮食直接补贴人均348.29元,占补贴收入的90.7%;其他补贴人均21.02元,占补贴收入的5.5%。三是劳务经济收入人均55.2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2%。四是其他收入人均20.27元,占人纯收入的0.5%。

农牧民可持续增收面临的问题。一是农牧业本身增产增效空间不大。虽然近年来农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但受市场大环境影响,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在随之上涨,农牧民得到的纯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当前,各地都在提倡种植高效农作物,发展高效设施农牧业,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牧民增收的空间,但是设施农业一次性投入非常大,农牧民的认识和资金不可能马上到位,达到可持续增收的目的还是很难。二是国家各种补贴不可能持续增长。近年来,国家为了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牧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良种补助、农机具购置补贴和产粮、产油、生猪大县奖励以及教育、医疗、农牧林水等方面的一系列补助政策,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补贴标准不可能逐年增加,单靠补贴解决不了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问题。三是劳务经济增收空间有限。近年来广大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在非农产业上寻找新的增收点。但是很多农牧民受到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制约,转移出来的农牧民绝大多数都进入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做的都是劳动报酬很低的体力劳动,持续增收的空间极其有限。

解决农牧民可持续增收面临的机遇。科左后旗目前至少面临着三个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一是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作为通辽市的南大门,铁路、国道、省道贯穿全境,距离沈阳市不到200公里,沈阳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增强向周边扩张辐射带动能力时,通辽市第一个接受辐射影响的就是科左后旗。二是农畜产品资源较为丰富,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和商品畜基地。三是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在日益增强。另外,土地面积广、劳动力成本低、电力供应充足、环境容量较大,也为承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人驻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促进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对策和建议。第一,引领农牧民进入市场经济大循环是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关键。解决农牧民可持续增收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农业、农民进入市场的问题,使之参与市场流通,在加工和流通环节获取利润,实现增收致富,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目前农村实际看,解决农业、农民进人市场经济大循环的问题,必须依托农牧业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突出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创建农民进入市场经济大循环的有效载体,探索土地高度集约经营、农牧业高度标准化发展之路,建立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生产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第二,突出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力打造农业、农民进入市场经济大循环的有效载体。一是要打造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载体。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科牛、维尔、塞外、信德、蒙禾等现有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的同时,立足肉、乳、水稻、玉米等农牧业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建设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绿色品牌,扩大市场销售量,实现转化增值,切实解决农牧业丰收不增收的问题。同时,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土地“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形式的集约经营之路,进行标准化、模式化生产,实现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一体化,打造共同进入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第一个载体。二是要打造合作经济组织载体。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广“支部+协会”的组织模式,促进嘎查村党支部与中介组织的有效结合,建立有一定经济功能、市场组织功能、营销功能、融资功能的服务型组织机构,解决农民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问题,组织广大农民进行生产和销售,打破一家一户的单一生产方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系,抵御市场风险,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打造引领农民共同进入市场经济大潮的第二个载体。通过打造上述两个载体,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主战场,分享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充分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进而实现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上一篇:创建和谐企业文化的一点体会 下一篇:科左中旗林业生态建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