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携网络 整合而致远

时间:2022-09-27 08:02:39

数学携网络 整合而致远

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技术在教育技术手段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已经深入到了教学的各个学科,并通过整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教学工作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并通过动态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就是要运用这种思想和方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及数学教学融为一体,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数学课程及数学教学之中,促进数学教学的改革,使师生得到可持续地全面发展。

我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多年,可谓感慨良多。过去一提到数学课,学生的脑海中便会呈现出“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一块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自然兴趣索然。可是自从数学教学搭上了网络这列快车,数学的地位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数学大革命。现将教学中的点滴感受说出来与同仁们共勉。

一、创设情境,使数学超文本化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资源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教材是世界”现在“世界是教材”,网络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增加了无限的“超文本资源”使我们的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向主体化、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比如,学习旧教材中初三数学最后一章《统计初步》时,要求同学们会根据提供的信息材料自制统计图、统计表,都是人工计算,既耗时又费力,现在新课程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来完成图表创作,学生将网上搜集到的所有数据全部存入电子表格,很快就可以完成统计表,并且根据数据的特点,制成统计图,并加以分析归纳以便有效地解决问题。无数次的搜集、无数次的收获,我清楚地看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利用网络来整合教科书,让图像、声音、动画等走进文本,成为超文本资源。使平面变立体、使枯燥变有趣、使抽象变生动,不仅实现了教学的优化整合,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对数学质量的提高起着突飞猛进的推动作用。

二、巧妙整合,使数学生活化

由于受传统教学工具的束缚,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煞费心机。过去只能靠一张嘴不厌其烦地说或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做假设性地解说,尽管这样,学生在感觉上还是模模糊糊。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第四章的最后一节“平面图形的密铺”时,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般多边形里的三角形、四边形能实现平面图形的密铺吗?该问题结论是肯定的,但同学们靠凭空想象却很难找到答案。为了能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倡导同学们亲自动手,实践出真知,还美其名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同学们课下剪出若干个全等的一般三角形和四边形,并动手拼一拼,看能否实现上述结论?一试果然如此。可整个过程代价之大,耗时之久,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好事多磨”。现在好了,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个三角形图案经过若干次地复制粘贴,以Flash的形式将其密铺,制成五彩缤纷的课件展示给同学们,短短一分钟的演示,既生动活泼,又直观形象,使人耳目一新,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网络太神奇了。

三、拓展延伸,使数学多元化

课堂练习是课堂的延伸,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练习巩固的过程中,由于运用了教学课件,省去了大量的板书及擦拭时间,减少了很多无用功,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学生等待的时间,在练习类别和呈现形式上,也不那么呆板、单一,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一些日常无法呈现的练习呈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时,要求同学们练习画一些立体图形或实物的“三视图”,这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的孩子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无论你怎样努力地用实物演示、多角度地让学生观察,学生们还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现在好了,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了,通过现成课件全方位地演示,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亲眼看到了“三视图”的真面目以及其展开图的直播现场。整个演示过程逼真、形象,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对这一章,学生们印象颇深,同时也充满了乐趣,深深地体会到了数学之美。

面对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我常常心存感激,为自己生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而庆幸。网络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为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我们有幸成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就要树立将信息技术广泛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大胆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以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数学课堂真正走向超文本化、生活化、多元化。

上一篇: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下一篇:谈历史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