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9-27 06:08:5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主动探究,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一、贴近生活,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只有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因此,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为学生搭建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中发现和解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前让学生到商店调查一些小商品的价格,课堂上学生汇报后,由学生归类取出几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商品价格,如新华字典15.00元,钢笔7.50元,文具盒5.00元,三角板0.50元;再由学生讨论后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新华字典比钢笔贵多少元?文具盒比字典便宜多少元?买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支钢笔共要多少钱?等等. 这样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去感悟、去体验、去探究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才真正有效.

二、善于实践,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1. 课前实践,提出问题. 很多数学内容的学习,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在某一方面知识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更应让学生在课前去实践,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做好课堂教学的铺垫,使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现并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天文历法的知识,贴在教室内,观看“年、月、日的由来”的光盘等,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与能力,也提高了课堂实践活动的效率.

2. 课中实践,解决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片、铁丝圈、直尺、彩带等材料,测量圆的周长. 当学生探讨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后,教师演示(拿着一个一端系有小球的绳子,手执另一端并不停地甩动形成圆的轨迹),设疑:你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接着让学生把圆的周长与直径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并让学生小组合作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通过实践探索,学生不难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由此可见,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获得的圆的周长公式 ,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3. 课后实践,创新知识. 仅仅满足于课前和课中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用实践作业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的实践任务. 例如教学“统计图”,课后可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统计“男生定点投篮的成绩,女生一分钟跳绳的成绩”“最爱上的课程情况”“我校献爱心捐款情况”等,记录下来,制成表格. 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三、开放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猜测、验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因此,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教学画圆这个环节时,先由学生自己操作画圆,我一边巡视一边收集那些画得不对的作品,然后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一看都说“这些都不是圆”. 我立刻让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错误的原因一个个都被他们找出来了. 此时,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我忙问:“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呢?画圆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你们想一想,说一说.”不一会儿学生就总结并概括出画圆的方法. 老师再让学生按这个方法画圆,学生很快就画出一个圆了. 这种教学,在交流中学会合作,也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达到了“和谐课堂”的完美境界.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及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1.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 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2. 创设活动情境.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 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下一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