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临时救助政策问答

时间:2022-09-27 03:47:29

城乡临时救助政策问答

问:什么样的对象可以享受临时救助?

答:《办法》规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享受临时救助:虽然已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和其它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覆盖范围,但由于特殊原因仍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和五保对象;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虽然高于当地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但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享受专项救助后的低保对象的城乡低收入家庭(指家庭人均月或年收入低于当地城乡低保保障标准1.5倍),因大病、重病、重度残疾或遭受突发灾害等原因以及其它不可抗拒因素造成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而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家庭;在本行政区域内居住、就业一年以上,且符合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家庭认定条件的农牧民工等人户分离家庭;当地人民政府认定的其它特殊困难家庭。

设立临时救助制度,本来应当是任何公民遇到临时性、突发性困难,致使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都可以申请临时救助。但由于我区的社会救助政策正处于不断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因此,目前将申请临时救助的人员暂时界定在以上对象范围。

目前申请任何一项社会救助都需要户籍所在地受理机关核实申请对象的家庭收入状况,所以现行的城乡社会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都是遵循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相一致的原则,客观上造成了人户分离的低收入家庭既不能享受户籍所在地的社会救助,也不能享受居住地的社会救助。《办法》对人户分离的低收入家庭给予临时救助是对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突破。

问:《办法》对临时救助的标准和时限是如何规定的?

答:实行临时生活救助时,应充分考虑救助对象困难原因、种类及困难程度的不同,合理确定分类救助标准。具体救助标准由各地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和筹集f临时生活救助资金额度等情况自行确定。同时,要突出临时救助制度“救急”的特点,明确规定一定时期内享受临时救助的次数(原则上一年只能享受一次,特殊情况不超过两次),避免救助对象享受I临时生活救助长期化。

问:《办法》采取了怎样的救助形式?

答:临时生活救助打破了现行城乡低保和专项救助制度主要采取现金救助的方式,引入了实物和提供服务的救助方式。充分发挥社区组织邻里互帮互助的作用,逐步形成临时生活救助与慈善事业及其它社会救助制度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救助机制。

问:《办法》对临时生活救助的申请程序是怎样规定的?

答:申请临时生活救助的程序是由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交收入证明、财产证明、户籍证明以及其它证明材料。社区居民委员会(嘎查村或村民小组)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开展入户调查、收入核定、民主评议等初审工作,张榜公示后报街道办事处(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苏木乡镇)根据社区居委会(嘎查村或村民小组)的初审意见进行复审,复审合格后报旗县(市、区)民政部门。旗县(市、区)民政部门根据街道办事处(苏木乡镇)的复审意见进行抽查,对无异议的在社区居委会(嘎查村或村民小组)范围内公示,公示结束后方可审批。

对那些情况比较特殊、危急的救助对象,可以简化救助程序,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必要时可由旗县(市、区)民政部门直接受理、审批。

问: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有哪些?

答:临时救助资金由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共同负担,通过政府财政预算和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临时救助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救助制度,救助资金的主要来源还是依靠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投入。同时,慈善事业和社会捐赠资金也是临时救助资金的重要补充。

上一篇:普服务新曲奏和谐乐章 下一篇:九则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