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和谐消费模式的建构

时间:2022-09-27 03:12:03

生态文明视阈下和谐消费模式的建构

内容摘要:和谐消费是人类对消费行为的深刻反思和理性选择,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强调人类的消费行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和谐消费的实现,不仅有赖于人们消费理念的提升,更需要政策的引导与激励。

关键词:生态文明 消费 和谐消费

和谐消费的内涵特征

消费活动的实现是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等要素的共同作用和有机结合,和谐消费体现了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

(一)消费主体方面,和谐消费既注重物质消费的享受更注重精神消费的提升

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的需要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在较低层次的需求也就是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即精神层面的需求。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存在的价值。和谐消费既反对禁欲主义对消费的过度抵制,又反对享乐主义的超前消费,主张消费需要的多样性和人性的丰富化,重视消费品位与生活质量的统一,通过对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的消费,使消费主体增长知识、提高涵养、陶冶情操,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消费客体方面,和谐消费既注重消费的数量更注重消费的质量

消费客体,是指消费对象,包括生产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追求优质生活将成为消费的新境界,关注生活质量,追求商品质量的提升、技术含量的体验过程,吃的营养、穿得漂亮、住得舒适成为人们的主流选择。和谐消费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要求生产经营者提高市场效应,把消费信息反馈到生产决策中去,不断提高和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功能、档次,研发生产节约型号和环保型号的产品和服务,增加安全无公害无污染的环保产品的类型和供给数量,以满足消费主体对发展资料和文化需求的消费。

(三)消费环境方面,和谐消费既关注经济的发展更关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和谐消费的重要客观因素。消费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和谐消费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为原则,以生态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为前提,以维护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为目的,强调通过制定适应生态要求的法律法规、改善物质基础设施、建立诚信机制等手段来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保障市场机制能够健康运行,保证市场有序竞争和公平交易,从而真正实现消费环境的文明化与和谐化。

我国消费模式的现状及其影响

(一)消费主体消费不足与过度消费两极分化

由于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社会结构,消费呈现两极分化的状况。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生产条件的制约,在偏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相对偏低,重积累、轻消费、崇尚节俭的消费观念普遍存在。消费只是仅仅满足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支出,用于精神层面的消费支出很少,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更影响到劳动者体质和全面素质的改善与提高。另一方面,在一些先富起来的地区,由于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各种盲目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超前性消费、非理性消费大量涌现出来。以消费的数量或消费的方式来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认为所消耗的价值越高表明自己的社会地位越高,这种消费观念不仅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造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助长了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产经营者粗放型生产方式与诚信缺失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生产的增长依赖于能源和原材料的高投入、高消耗,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生产者之间无序恶性竞争、污染与废物无节制的排放、资源的掠夺式利用等现象频繁发生,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另外,由于诚信体系不健全,生产者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实现商品的高额利润,假冒伪劣产品、商品以次充好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欺诈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加剧了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危机,导致了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不和谐。

(三)消费环境的不可持续性

和谐的环境是消费的重要保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消费需求增加,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受到巨大挑战。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污染严重、气候反常、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人类消费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影响了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消费的社会环境也不容乐观,市场信用水平低、经营者唯利是图、服务体系不完善,加上制度缺失、监管体系不健全,消费主体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比如,近几年媒体不断曝光的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加深了消费者对生产经营者的不信任,导致了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抵制。

生态文明视域下和谐消费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科学和谐的消费理念

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是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私有制社会中,异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劳动的异化使消费行为发生质变,导致了消费中的“商品拜物教”,人们购买消费品不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是源于一种攀比的心理,是满足虚荣心的一种方式。这种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的不断增强,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环境承载能力急剧下降。由此,马克思指出,建立良好的消费观念,使消费和生产之间保持均衡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马克思关于消费和谐的思想,对摒弃当代不和谐消费现象有积极的启迪作用。当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低,但实际消费水平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也反映了当代人的价值观的扭曲。人的消费活动都是在社会与自然中进行的,同样,社会与自然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需要。在消费中树立和谐共生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需求不断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汲取传统生态智慧,形成节俭适度的消费原则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如儒家的“天人合一”,将人与自然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的最高理想;道家的“道法自然”,则将尊重自然规律作为最高准则,提倡朴素的礼乐制度和道德风尚,为人君者,能否守礼制,节欲而崇尚节俭,直接关系到国家社稷的盛衰存亡,主张“黜奢崇俭”,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崇俭不仅是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同时是和谐消费的重要内容。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挥霍浪费现象、奢侈享乐之风也逐渐蔓延。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强调,要坚持勤俭节约,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是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提倡节俭,不是要回到原始社会的节衣缩食和过度节制消费,而是在坚决反对浪费的同时,提倡和鼓励科学、适度的消费,这种消费方式与个人经济条件、社会物质资源和生态要求相符合,它主张消费需求要维持在一个“度”的范围内,这个“度”既不能超越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更不能超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限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没有变,在贯彻落实十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今天,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培养崇尚节俭的道德风尚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适度消费、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科学、节俭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夯实和谐消费的制度基础

和谐消费作为一种科学、文明的消费理念,在理论上要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在实践中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还需要制度的支撑和保障。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与和谐消费有关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规范、约束人们的消费行为,以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保证和谐消费的实现。

首先,要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生产及营销过程进行约束和制约。一方面通过制定有助于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如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扶持生态产业,发展循环型生态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严格的排污收费、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登记等制度,采取强制执行等手段,使企业在为社会生产消费品、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达到经济效率、生态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协调统一。

其次,通过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使消费者意识到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消费者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还取决于消费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好坏;引导消费者形成合理、科学的消费行为,抑制奢侈性、炫耀性消费;同时通过强化市场管理,加大质量监督和打假力度等措施,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消费主体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最后,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分配不公的导致两极分化,最终引起消费异化和社会不公平性。因此,政府应千方百计地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解决制约消费的关键问题,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与养老问题。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这一计划将配套收入分配改革,通过合理调整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全体国民的福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推动我国尽快形成“大众消费社会”,以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和谐消费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行和谐简约的生活方式

发达国家在进行工业化过程中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和发展对环境破坏的巨大挑战,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实现和谐消费具有一定的借鉴。

当前,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英国、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减免税收等法律制度来鼓励资源的高效利用;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英国政府有关部门给每个家庭配备了专门处理剩饭菜的垃圾桶;在丹麦的哥本哈根,自行车代步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微小的浪费都会造成整体上较大的浪费,而整体上丰富的资源平均到每个人头上都所剩无几。因此,消费者的具体消费行为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个人消费行为相对于一个国家、社会来说可能并不起眼,但正是这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行为组成了国家经济生活的全部。低碳生活与和谐消费异曲同工,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程度,更体现了一种态度和责任。每一个人的低碳生活,必将为我们带来全新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也必将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开宇.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和谐文化趋势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人民出版社,2007

3.孟秋菊.消费和谐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徐战.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和谐消费[J].江汉大学党报社科版,2006(3)

5.尹世杰.略论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5)

6.郭爱君,范巧.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之社会视角分析[J].消费经济,2006(10)

7.张俊英,赵研科.提高消费水平促进和谐消费[J].湖南社会科学,2010(1)

8.李瑞芳.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模式构建[J].商业时代,2010(25)

9.卢一宣.和谐消费的思想渊源和科学内涵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

上一篇: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一些设想 下一篇:香烟对大鼠肺白介素―8、谷胱甘肽及组蛋白去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