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生态化建构

时间:2022-10-11 04:32:49

湿地公园生态化建构

滨海湿地沿海岸线分布,处于海陆作用力共同影响的海陆交错地带,是湿地的重要类型。当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滨海湿地资源开发过度以及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湿地面积锐减等局面。滨海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是滨海地湿生态恢复、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和主要模式,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滨海湿地公园及其生态化规划设计 1.1滨海湿地公园 根据2005年8月国家林业局在行业规范及条例中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界定,结合滨海湿生态环境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滨海湿地公园界定为: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滨海湿地为主体,在具有一定规模的滨海湿地范围内建立的,以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系滨海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可供公众游览、休闲或进行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活动的特定滨海湿地区域[1]。 1.2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 滨海湿地公园的规划立足于生态化的系统思维,即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程的方法,对退化的滨海湿地进行修复和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生态作用[2];综合利用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和组织人工要素,促使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通过开展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活动,力求实现湿地公园中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保障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2.1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特点 滨海湿地一般位于海陆交汇处,汇集了部分地表和地下水源,能够调节局部气候、涵养水源;滨海湿地的水土资源丰富,是多种动植物和一些珍惜的水禽栖息的生境;湿地中的动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同时,滨海湿地留存了面积较大碱蓬、芦苇等湿地植物,加之珍惜水禽和大面积滩涂,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图1),是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良好场所。滨海湿地作为水陆的过渡地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特征。这种边缘效应使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变化速度快,成为多种要素的转换区。该区内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加之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湿地抗外界干扰能力弱,一旦遭受外力破坏,恢复原状的可能性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3](图2)。 2.2滨海湿地生态影响因素 (1)自然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土壤条件、地质构造运动以及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常常在大的时空尺度上影响滨海湿地的演替,这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可能缓慢而持续地或突发性地引起滨海湿地的演替变化[3]。 (2)生物影响因素 受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品质严重下降;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植物、动物产量明显减少,水禽的食物来源不足,导致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收到了严重威胁。 (3)经济影响因素 滨海湿地演替和景观格局演变更多的是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引起的。部分研究显示由产业发展而引发的湿地利用、项目建设、湿地污染等经济因素对湿地演替及景观影响最为显著。 (4)社会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虽然不是滨海湿地演替的直接影响因素,但是却是湿地演替的内在动力,影响湿地演替的主要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压力、政策影响等。 3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取向 3.1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目标 (1)保证滨海湿地生境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充分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湿地环境的完整性,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境,在湿地公园内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展现滨海湿地原生地貌特征。 (2)立足滨海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坚持湿地资源保护与发展的辨证统一,以发展促保护,既要寻求适宜的经济效益,更要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实现其生态、社会和美学价值,较好地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利益统一起来。 (3)保障滨海湿地公园功能的衍生与系统的完善 挖掘湿地公园的各种功能及衍生,强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确保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完善。 (4)促进滨海湿地文化的形成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滨海湿地是绿色文化的主体之一,公园的规划能唤起了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孕育意境和文化形态;同时滨海湿地公园可以协调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的共同发展。 3.2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原则 (1)“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尊重自然、生态真实”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突出对生态环境的优先保护,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实现。保护湿地生态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保持滨海湿地域内生态资源的原始型和真实性,确保滨海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2)“多维保护、优化配置”,“区域分异、协调共生”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滨海湿地的生物和生境实施多维保护,优化配置湿地资源,开展游览科普等活动。充分研究滨海湿地生态要素,进行合理的生态区划和功能区划;协调公园子系统之间及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保持系滨海湿地公园内部及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4]。#p#分页标题#e# (3)“积极维护、科学恢复”,“趋适开发、有序拓展” 维护已有的湿地生态环境,采用生态工程方法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使其尽快恢复完整性。规划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生态适宜度,结合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需求,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相适应的有序格局。 (4)“环境教育、法制监控”,“公众参与、高效和谐” 设置游客认知环境的旅游项目及设施,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规划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力求措施制度化。征求利益相关者及公众的合理化建议,充分考虑各方面利益群体的需求;规划以湿地的环境容量为依据,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5]。 4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框架的建立 足点,从总体至细部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营造可持续的滨海湿地生态景观体系。在研究滨海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理论、结合国外滨湿地海公园生态实践经验、分析滨海湿地环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明确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取向,制定相应图3选择适宜范围:瓜达尔基维尔河河口左岸湿地恢复区域及Donana国家天然公园边界图图5生态功能区划:上海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图6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交通图(便捷的绿色交通组织)的规划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建构起适合滨海湿地环境特点的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框架,如表1所示,即:①体现生态承载力限度的滨海湿地公园所处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策略(图3~4);②体现系统思想的滨海湿地公园内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有机组织策略(图5~6):③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的滨海湿地公园内人工生态系统的低碳策略(图7~8)。 4.2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生态策略框架的内容 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是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得以沿着生态思想顺利实施的保证。只有深化和完善这些生态化策略的具体内容,才能保障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维系湿地公园的良性运转,促进滨海湿地系统的生态平衡,实现滨海湿地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已形成的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生态策略框架,结合滨海湿地公园所处的滨海湿地系统的特征以及国内外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形成表2所示的生态策略。 结语 滨海湿地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面对着这份馈赠不断地遭受破坏和蚕食,我们必须采取行动阻止滨海湿地退化。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设计策略框架的建构,是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的探究,是滨海湿地保护和利用实践方法的探索。我们相信,只要本着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科学思维,在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中始终贯穿生态理念,定能保障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健康运行,形成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滨海湿地景观。

上一篇:电视摄像的审美过程 下一篇:大长今中的唯美追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