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培养

时间:2022-09-27 01:00:08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自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更好的语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主体对语言产生敏感的直接感受以及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所形成的心理行为能力。叶圣陶也曾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敏锐的感悟能力。

一、通过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广泛的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和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广泛涉猎书籍来充实自己。而书籍浩如烟海,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略读,将略读与精读结合起来,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所谓“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就是使所读文字形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可以更好地训练直觉思维。在进行快速阅读的时候,不必逐个去破译每个文字符号的代码,而是利用和直觉思维相关联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来简化阅览过程,从而敏锐迅速地把握作品的实质。比如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可以先结合文中的插图让孩子们浏览一遍,欣赏图中的美丽景色,说说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春天。学生看到了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画面,脑海里积累的关于春天的成语都鲜活地呈现出来,纷纷用描绘春天的词语来表达所看到的画面,似乎进入了春天翩翩到来的情境里。在学生对“春意盎然”“春光明媚”等词语有了感性的体验后,再结合课文去学习诗句,这样做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二、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就是直觉感受语言与训练语感最基本的方式。琅琅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相互活动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中蕴涵情感的再次体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反复吟诵,感受不同的语调与节奏,通过品读语言来准确感悟人物形象。例如《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以“半截蜡烛”为线索,描绘了一场虽然没有硝烟但异常紧张而激烈的战斗。伯诺德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扣人心弦。所以教学时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伯诺德一家人与德军巧妙周旋的语句,体会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文中写伯诺德夫人有这样一段话:“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教学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伯诺德夫人,你会以怎样的语气说这句话,重点强调哪个词,为什么?”学生朗读时,有的强调了“这盏灯”,是为了将德军的注意力引到灯上;有的强调了“亮”,是为了突出灯光,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有的重读了“瞧”,来引起大家的注意;有的突出了“先生们”,是为了使德军放松警惕。虽然语气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伯诺德夫人的想法及其从容镇定的品质。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准确地感悟了人物的品格。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深入地解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顽强的生命力,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同艰难环境抗争的精神令人震撼。在学习作者想象柳树生长的历程这段文字时,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多少”“一次又一次摧毁”“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等词语细细体会,让学生描述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想象柳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感受到了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身上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顽强执著的信念。联想和想象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和自由性,教师要让学生更大限度地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培养语感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它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而且有益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语文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

上一篇:教师:不凡的职业、不惑的专业、不朽的事业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