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选拔之嫌

时间:2022-09-27 12:42:10

人才选拔之嫌

摘 要:“以分取人”的招生选才方法,在中国由来已久,它被不少人认为是较为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偏差与缺陷,分数不代表人才,也不等于人才,它需要改进和完善。否则,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很可能由此被埋没,最终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失。

关键词:人才选拔;分数;弊端;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088-02

“以分取人”的招生选人方法,在中国由来已久。不说从前,仅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现已三十多年。尽管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早有异议,认为单纯以考试分数高低作为人才选拔的方法有偏差与缺陷(实践中高分低能和高分无能者不少),需改进完善,但现实中,这种做法迟迟得不到有效的改变。相反,有些地方更趋盛行。

一、“以分取人”存在的现实社会背景

“以分取人”明知有偏差,却为什么广为人们认可接受?明知有缺陷,又为什么国家还得这么做?造成这样的局面,从国家层面讲,也许有“难言之隐”。因为,一是按照目前中国的国情,人口多,底子簿,物质基础不均衡,各种社会资源有限(包括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以分取人”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现实社会的公平性,保障社会各层次间人的有序竞争。它至少可让每个孩子不分贫富贵贱,不分东南西北,只要自己刻苦努力,都可平等获得接受国家挑选的机会,争取到人生美好的起点。二是按照社会事实上存在的贫富差距及强势弱势群体之分,通过分数的标尺招生取人,在相当程度上可消除中国人传统的人情世故影响,从中极大地避免,以钱谋事现象。

诚然,单从选人的角度讲,像我们这样的国家采用“以分取人”的方法未尝不可,因为毕竟范围大,人口多,考生众,各种资源有限,在这种前提下,要想选拔或淘汰一部分,国家总得有个令人信服的办法去做这件事,从这点意义讲,“以分取人”让分数说话,不失为具有公平、合理的成分。而笔者思考的,作为真正意义上选拔“人才”的角度讲,“以分取人,分数为先”的做法,会不会达到全面正确的“人才选拔”目的要求?因为好多时候,一个人的“才华”和“才能”并不是完全可以通过一纸、一笔、一分数体现出来的。“人才”有其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人才”也有不同的作用、意义和要求,分数并不等于实践中的人才。一个人分数考得高,学习尖,至多只能说明他或她的智力或潜能不错,或者说在潜能中有某方面优点。

二、“以分取人”暴露的弊端与偏差

笔者曾关注过古今中外不少专家学者关于“人才”意义的描述,概括起来,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所谓“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学历),和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即动手操作能力),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示自我价值,愿意并忠心服务于国家、社会、人类,并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不断创造新价值,作出新贡献的人。也就是说,所谓“人才”,它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意义和要求,即既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那么,对照“人才”的意义和要求,联系中国目前惯用的考试招生,考试选才方法,我们是否意识到,“以分取人”的选人选才方式,与“人才”的实际意义有多大偏差!让我们看看以下的事实,便不言而喻。

1.报载中国东部沿海某县(市),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每年都有几位上北大、清华的高分学生,要么通过参加高考被录取,要么通过推荐被保送,反正在校时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即高分者)。而根据近些年跟踪回访统计,这些原考上名牌、名校的高分学生,目前的状况大多平平庸庸,能在科技领域有所建树的,更是廖廖无几,大多做一些平凡的工作。

2.中国教育界及社会上尽人皆知的奥数热,同样根据社会某专业学术机构跟踪调查,在过去二十多年国内外举行的奥数比赛中,曾获得过享有盛誉的奥数金牌、银牌“杰出人才”至今真正在从事数学工作,并在数学领地有所成就的,也是凤毛麟角,其中不少已改行从事别的事情,一切平凡无奇。以上两桩典型事例,足以说明“分数”与“人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分数考得高,学习尖,只能反映他或她在学习方面有潜能,记忆力强,读书用功,肯努力,而仅仅这一些还远不是社会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或者说,国家社会真正用得上的一个人。

三、社会实践中“人才”的真实意义及作用

分数不代表人才,也不等于人才,那么,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的“人才”呢?我们同样让事实说话。有些人虽然没考过高分,也没有上过大学,但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智慧、掌握的专业技能,足以为国家社会所用,并成为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或少的人,我认为这就是“人才”。笔者举例如下:第一件事,笔者的朋友家里坏了电视机,他请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帮他修理,在修理过程中,这位年轻人对电视机检、测、割、焊、装的技术之熟练,动作之迅速、规范,堪称一流。不一会儿功夫,电视机修好了,变得完好如初。看到这一切,笔者颇为惊讶,就和他聊起家常,在聊天中了解到,这位年轻人其实没上过大学,他是通过自学及专业培训,才掌握电器机械这门技术的,从他对技术的娴熟程度与要求看,功夫已很到家,不难想象,像掌握这等专业技术的人,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吗?至少应是一位专业人才吧。第二件事,是笔者二十多年前的一位学生,由于该生在读书期间成绩一般,分数平平,高考时自然没能过关。但他没有气馁,毅然决定去上海一家大型气配厂当学徒,学技术。经过二年多的学习实践,他掌握了较全面的汽车装配技术。回家后,他自信地办起了一家自己的汽配修理厂,由于技术好,服务态度上乘,经营得法,他的厂很受顾客青睐和欢迎。不几年,他的厂就为当地的村镇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因他业绩不凡,贡献不少,他很快被当地政府部门评为创新创业“人才”,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显然,通过这两件事,我们看到,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断然不是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在于一个人对社会建设,人民生活作出的实际贡献,体现的实际价值。

现实生活中“人才”的意义是这样,从更高更远的层面看,其实人才的意义同样是这样。西方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一句名言,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位杰出的大师或人才,并不是分数考出来的,而是在自己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成长的”。对照这句话,翻开古今中外的杰出名人录,我们无不为这“经典名言”叫绝。不是吗?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家喻户晓,我们不要说他读书时分数有多高,实际上他连小学都未毕业,就离校回家了。就是这样一个分数、学历的人,一生中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却为人类社会发明了1 000多种在当时堪称先进的电设施、电工具,对推动整个世界向前迈进作出了巨大贡献。你能说他靠分数吗?又如中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无人不晓。他曾经发现和论证的数学成果举世公认。然而,他原来也是一位未考过高分,未上过大学的大师级科学家。据说他在中小学就学时成绩也并不见得有多好,通常分数平平,名不见经传,而他后来的成果达到如此境界,他靠的是什么,难道还不清楚吗?还有更典型、更现实的一件事,2012年几位世界诺贝尔物理、化学奖得主,据说他们在中小学读书时,成绩和分数没有一个是受当时老师欣赏的,有的还曾一直处于班级后几位,而今天他们居然走上了世界最高科学领奖台,成为举世瞩目的杰出人才,这又说明了什么?诚然,类似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举不胜数,上到杰出名人,下到普通劳动者,他们都为社会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作出了不凡的业绩和贡献。他们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用的“人才”,而追溯他们的读书就学历程,他们中的许多并没有考过令人羡慕的分数,也没上过大学的重点、名校,不管怎么说,与他们曾经为国家建设,人民生活作出的实际贡献,体现的实际价值相比,这分数又能说明什么?

四、完善改进人才选拔的途径及方法

通过以上正反两方面分析,显而易见,“以分取人”作为人才选拔的方式和手段,弊端不少,实践中必须加以改进完善。鉴于目前实际,笔者认为,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完善现有的招生制度,尤显重要和迫切,它至少会对人才选拔的公正、全面、正确性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1)果断废除单一的全国统考形式,推行分层复考方法计算学生成绩或分数。所谓分层复考,即高考从高一开始(中考从初一开始),对学生成绩采用统考与分考,平时考与期末考,主要考与次要考相结合,每次按分值比例计算方法,然后累计其总分,以此作为是否被录取的成绩和依据(统考与分考指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与各地、市(县、区)、校自己组织的考试成绩),这样做,既让选拔变得全面、公平、合理,又让考生排除了一考定终生的时运性倾向。(2)扩大选人用人途径。招生选人除组织卷面考试外,同时应采用多样化,多途径,多方面检测学生智力和实际能力办法,让每个人(指考生或被选人)有时间,有机会,有条件展示自身的潜能和才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一个人的能力。(3)强调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选人选才方式,不管任何层次、任何类别举行的人才选拔考试或考核(包括大学招生考试),尽量减少笔头卷面分数在选人中的比例,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分值,全面把握人才选拔的要求和标准,让被选者是一名真正的人才。

总之,“以分取人”的考试选人方法,从表象看似乎对人人最为公平、合理,是一项较为成功的中国考试制度,而其实对真正的“人才选拔”而言,却隐含着最大的不公平。因为事实多次证明,分数不是人才的标志,分数也不代表人才。这种现象如果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不加以改变,那么,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将由此被埋没,千里马将终生得不到发挥。要是真的这样,最终受损害的,还是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人民。

上一篇:航民村的年轻人 下一篇:现代物流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常见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