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20:02:53

人才培养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10年推行“店中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促成了我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联姻、共育人才”育人机制。但是不可否认目前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店中校”培养模式中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化,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学校和酒店合作利益的出发点存在偏差和矛盾。对学校而言,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希望酒店能为实习生提供轮换的岗位,了解酒店的运转流程,体验酒店氛围和企业文化,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然而对于酒店而言,其目的一般较为简单和功利,完全根据自身的用工需要来安排实习生,只是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和旺季时的劳动力补给,安排操作性的工作,会在服务技能方面给予培训,但对管理能力的培训方面热情不高,缺乏管理经验和技能学习的机会。第二,“店中校”培养模式中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出现脱节现象。我院前身系原部级重点中专——陕西财经学校,在2001年9月独立改制成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目前我院教师队伍中,由40%专任课教师来自原中专学校,还有近些年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他们从大学一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从学校到学校;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在企业从事过具体的酒店工作,都缺乏旅游酒店企业实践工作的经验。而学生在参加“店中校”教学过程中,实训课程由酒店指导老师负责。而作为旅游酒店企业的专业人士,虽然他们行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缺乏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难做到完整结合,就容易出现脱节现象。第三,“店中校”实习教学期间的指导与管理不到位,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1酒店对学生管理不到位或缺乏管理1、缺乏系统的实训指导计划在实施“店中校”教学过程中,酒店方缺乏系统的实训指导计划,没有把实习实训作为一种制度,也没有对此形成一种概念。对实习生的接待没有延续性,没有实习生的轮岗计划,没有周密的实训安排。2、酒店对学生培训缺乏系统化、规范化通常学生进入酒店后具有“双重”身份,闲暇时间上课,课余时间上班;准确地讲,既是在校学生,也是酒店实习生。大多数酒店企业一味要求实习生工作,忽略了实习生的再培训。有些酒店认为培训实习生,只是在为“他人作嫁衣”,更有些酒店拒绝实习生参加酒店的在职培训。因为缺乏系统、规范性的指导培训,实习生工作技能不娴熟不熟练,时常犯错误,客人投诉屡见不鲜。

1.2学院管理不到位1、实习计划管理不规范由于目前“店中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实习安排的主动权限掌握在实习酒店手中,因此学生在酒店的定岗实习、轮岗实训机会全部由酒店方决定,并且轮岗概率低,所以专业课程的实习计划很难达到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2、实习过程管理缺乏有效指导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店中校”教学中的指导一般仅限于系部的学管人员和班主任,虽然有个别班主任是专业教师,但显然还是比较薄弱。最为重要的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学管人员多为非专业课教师,对实习的指导仅停留在生活、思想等层面,缺乏对专业技能的有针对性指导。

1.3学院与酒店缺乏有效沟通实习管理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与企业沟通,不要出现问题时相互推拖,影响学生实习质量,应在校企合作的角度,协商共同培养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学生轮岗、岗位培训方面,校企合作的条款中应明确各方职责。第四,“店中校”实习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够科学,不利于形成对实习目的和要求的正确认识与导向,虽有专门的实习教学成绩考核办法,但考核内容不够科学。

2问题解决对策

第一,学院应慎重选择合作酒店学院在选择合作的酒店过程中应谨慎对待,不能草率行事。首先要考虑该酒店的“硬件”和“软件”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要求,是否能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是否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这一切都达到要求后,应与酒店方洽商,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和条件,拟定合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明确学院、学生、酒店三方各自的责、权、利,并试图通过法律来保障合同的执行。第二,学院应与酒店企业加强沟通,与酒店建立良好共赢的合作关系在学生实习前学院要与实习基地密切配合,主动与酒店进行沟通,一起检查实习项目计划是否合理,包括实习教学计划、实习目标、考核方法、实习管理等内容,是否可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共同完善实习项目计划。学院还应加强日常学生的专业宣传教育工作,开好实习动员大会,解答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店中校”教学相关情况有所了解,明白“店中校”教学模式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要意义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理性面对本专业教学实习,树立做一名酒店人的信念。第三,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双师型”素质教师比重要保证教学质量,好的师资队伍必不可少。而好的师资队伍应该是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更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以及实操技能强的老师。除了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来教学外,还应该让“教师走出去”,定期去企业进行培训;其次,制定“双师”素质的培训计划和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假期的时间到企业顶岗挂职,并提出顶岗挂职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方法,加大监控力度,力求产生实效。最后,兼顾实施“请进来”,请具有行业代表性企业的经理过来担任讲学或者开讲座,还可以聘请企业主管到学校担任实训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训。第四,学校应配备专业指导老师,确保各方沟通通畅学校是学生与酒店的之间重要沟通桥梁,应加强并保持各方沟通的通畅。学院通过委派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了解学生的工作和心理动向,同时定期与酒店方联系;在酒店和实习生之间出现问题时,应迅速联系双方以了解状况,及时解决问题,维护双方的利益。同时,要帮实习生尽量解决困难,教会他们自我保护的措施,帮助同学门顺利度过疲劳关,这样他们就能一直保持很高的实习积极性。第五,实现“双向选择”实习岗位一方面,酒店根据各个岗位的用人标准,从外貌、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考量,为各个岗位配备合适的学生进行开展工作。与此同时,酒店方应考虑到生的个人意愿、兴趣和爱好,并把各个岗位的用人标准告知实习生,允许他们在符合多个岗位的用人标准的情况下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调岗前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尊重为前提进行调岗。如果可能的话,尽可能安排“轮岗”实习,为实习生提供学习多种技能的平台。通过人性化管理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激发实习生的工作热情,使酒店方在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还保证了服务的质量,也为酒店的发展提供了后备人才。第六,重视实习生培训,提供柔性化服务培训是让实习生了解工作内容、感受企业文化和服务理论等的过程,目的是保证实习生能够胜任独立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培训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习生的工作以及饭店的服务质量、声誉。因此,饭店对实习生的培训应给予重视,尤其是实习过程中的在职培训,力求做到持续性和系统性和规范化,保证实习生能够完全胜任工作。在实习生的管理方面,饭店应提供人性化的柔,切实关心爱护实习生,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量。绝大多数实习生年纪都不大,对他们的工作量安排应循序渐进,不能一步到位。实习生毕竟是来实习的,饭店应尊重他们,耐心地教育他们,不能以责骂及规章、罚款完全代替教育。通常实习生主观上是想做好工作的,饭店应多给实习生一些时间和耐心,应相信他们会越干越好。实习第一阶段,酒店方应该从学生心理入手,以褒奖为主,多鼓励多沟通,为实习生的后期管理垫好基础。第七,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店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地有效开展对于“店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应该改变考试结果评价的传统做法,实现学生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学校及酒店可依据目标和业绩的完成情况,对包括工作态度、服务技巧、沟通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例如实行以酒店服务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完成任务情况,主要考核学生对酒店服务生产性实训的完成情况,动手操作情况,及具体的工作绩效等。还可以实施以证代考,鼓励学生通过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鉴定考核(中级客房服务员、高级客房服务员、中级餐厅服务员、高级餐厅服务员等等),参加酒店职业技能大赛等,获得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以“一书(毕业证书)多证”,确保毕业生在合格的基础上有特长,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结束语

我们期望在“店中校”人才培养模式下,酒店为学生提供在历练中成长的机会,同时也创造适合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在酒店环境中实践锻炼,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最终确保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真正实现“适销对路”,达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酒店、学院、学生多方面的共赢局面。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个人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在学习中存在很多困难,导致学习的低效率现象。小组学习有效的发挥了团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动员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弥补了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缺陷。尤其是在财会专业的实践操作中,小组配合,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操作步骤,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完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中职财会实践中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由讨论时间看成是放松闲聊的时间,讨论一些与课程知识无关的内容,看似热烈的讨论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其次,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盲目攀比和个人权威现象,有的基础好的同学不尊重基础差的同学的自由发言权利,对自己个人的能力过分自信,在一时的争强好胜心理中排斥抗拒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其他成员在小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基础差的同学由于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就无所事事,不参与小组活动。第三,有的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得失看得太重,在小组竞赛的失利后相互指责,导致小组内人际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学习效率低下,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对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如何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

教师的教学在财会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将学生有效组织起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引导,对怎么分配小组成员、如何进行小组团队协作、如何分配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优势等问题进行深度讲解,并且做好榜样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团队协作上来,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解疑,帮助小组合作取得有效率的成果。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抽查,调动学生的反馈来对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监督,使老师更好的发挥组织带头作用,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合作目标具体化,明确分工

在每一个小组合作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先写好小组合作计划书,制定明确的团体合作目标,以及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积极为团体合作献力献策。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懒散现象,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比如要完成财务报表的制作,要分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分析等五个大的版块,具体的任务具体到每个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提高效率。

(三)加强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营造良好协作氛围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优势。每个小组中都应该有一个富有责任心,自我约束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发挥带头作用,也可以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老师在分工的时候可以采用自由组合加教师调整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友好是最关键的,而自由组合时无疑对小组成员内部的信任度有大的优势,这样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三、中职财会教学中人才培养策略

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打好夯实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专业课的学习也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不能够中断。当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是从事今后工作的硬功夫,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更加谈不上创业了。

(一)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

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学校老师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依据近几年财会专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对现行的财会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努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机制,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努力积极的建立起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教学团队,培养出骨干老师以及学科带头人,从而使走进中职学习财会专业的学生切实能够学到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很好的胜任与财会相关的工作。

(二)初级财会人员的培养

对于好学基础又很扎实的学生,专业课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讲讲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方面的工作流程,也可以在学校举办比赛,模拟企业财务部、银行、税务局以及工商等部门的实际工作流程。在进行电算化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列举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是来自于企业、银行等部门的日常遇到的真实会计实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如何正确填写汇票、支票等业务、如何成功的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如何办理税务的登记、变更、年审等常识知识。最后还需要让中职财会学生掌握POS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真假钞如何快速辨别。最终使学生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三)具备财会专业较高技术水平人员的培养

对于那些非常想多学些理论知识的财会学生,中职学校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在扎实掌握好一定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让他们参加会计专业技术水平考试,以此来巩固他们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因此课程也要设置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每个财会学生必须学习以及掌握的知识,而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对更高层次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也让那些喜欢多学理论知识的同学的心愿得到满足。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基础上,取得更高层次的资格证,对取得资格证的学生也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最终提高财会专业学生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结语

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的正确有效教学很重要,学生的自主配合也很重要,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财会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中职财会教育教学过程中,团队协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对职业能力中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是对综合素质中的团结协作能力的要求,团队协作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财会人才的必然要求,必须加以重视。只有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配合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1.1闽台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福建省本科高校信管专业布点于福州、厦门、泉州3个地区,每个地区各有3所,共9所高校,分别是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仰恩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原来有设该专业,于2010年始可能因就业等方面原因停止招生。台湾的本科高校分成普通本科高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两大类,科技大学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部分科技大学设有硕士、博士点,拥有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综合考虑高校类型、办学定位、资料收集情况以及我校与台湾合作办学情况,选取福建地区4所高校和台湾地区4所高校,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闽台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如表1所示。由表可以看出,在台湾高校中,资讯管理系是一个开设时间较早的专业,且专业均归属于管理学院。福建高校开设信管专业相对较晚,部分高校开办专业较早,如1998年以前,华侨大学该专业时为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95年仰恩大学开始招收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1999年更名为经济信息管理。然而,大陆信管专业归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等),大部分院校沿用了国家规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少部分院校(如仰恩大学)做了些许改变,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做出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独特定位;在专业发展方向的设定上,各院校没有明确的规定,人才的分类培养意识不强。然而台湾高校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具有各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且台湾高校注重“全人教育”i在专业方向的划分上,各高校注重学校资讯管理系的办学长处,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发展方向:

(1)台湾辅仁大学:产业企业资讯管理、企业e化与产业资讯系统整合、资讯科技应用研究;

(2)龙华科技大学:网路管理与网路程式设计、软件程式设计、资料库系统应用、产业电子化资讯整合应用与管理;

(3)建国科技大学:电子商务程式设计与应用、资料库应用与企业资源规划、商业智慧系统分析;

(4)明新科技大学:资料库规划与管理、应用软件设计开发、网路系统管理、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与导人。由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由于福建省信管专业教师大多出身计算机科学技术。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实施以来,福建省各高校均在当年将信管专业改为工学学位。信管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如何根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特征和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设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各校信管专业的办学特色,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因此,学校应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同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长处和教学侧重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

1.2闽台高校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培养目标经分解可转化为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实现,包括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学分学时等。不同课程模块比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必修课选修课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将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如何合理设置其课程学分、学时比例,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台湾高校的最低毕业学分相对一致,大部分为128学分;福建高校的最低学分差异较大,在160?185之间,这与各校制定学分标准不同有关。从课程模块设置上,闽台高校均有公共课程和特色课程。台湾高校的课程模块设置较细化,重点在于专业的选修课程上,重视学生在专业方向确定的基础上选修相应的课程,做到课程自主选择。福建高校的课程模块设置特色则在于实践课程的集中设置,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时间自由支配,提高实践课程的完成度,各校对于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从课程性质上,福建高校的理论课程比例明显高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学分占最低毕业学分在80%?90%之间,实践课程集中在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完成;台湾高校虽未在实践课程方面设置相应的学分,但在理论课程中设有专门的实践(实验)课时,进行阶段性实践通过认定。在必修课和选修课方面,福建髙校较台湾高校的选修课比例较低,只占最低毕业学分的一至三成;台湾高校选修课比重相对较高,且设有相关跨校选修课程,校际间实行“学分互认,课程互开”政策。

1.3闽台高校信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情况比较分析

主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需求有计划地开设主干课程。1999年4月,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5所高校联合组成课题组,进行专业研究与讨论,确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6门主干课程: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鉴于台湾高校资讯管理系和大陆信管专业对于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经济学)要求的一致,以大陆要求的信管专业6大主干课程及其在台对等课程进行专比较分析,比较福建高校和台湾高校6大主干课程的开设情况。闽台高校对6大主干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尽相同。福建高校对各课程的学分和学时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这四大课程较为重视,相应开设的每门课程学分在2?4分之间,学时在32?78间不等,并含有相关的实验课时;而对于信息管理概论及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两大课程,部分院校没有足够重视。台湾高校对资讯管理系发展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对于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及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开设情况各不相同。

1.4闽台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演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见习观摩、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设计竞赛等,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综合集成了“实践教学体系”。台湾高校的实践教学重点在于实践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的手脑并用,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另外,台湾高校并未设置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而是侧重于寒暑假的专题研究,形成相应理论报告或实践成果。必修课信息系统专题要求学生以一年时间研发一个真实完整的系统,并公开发表。实践课程是考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合理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很深刻的意义。因此,学校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内容。2.5福建高校信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比较分析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托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设计基本方法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教学过程,是高校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由于台湾高校没有毕业论文(设计)的课程要求,现对福建高校信管专业的近5年内毕业论文(设计)研究方向进行比较。福建高校的实践教学着重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两个方面,在毕业论文或设计方面,主要以学生自主选题、导师指导的方式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项目;另外,福建高校在信息技术的实践方面设置了相应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应用。福建高校信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对于管理类、经济类、信息技术类的选题比例不尽相同。华侨大学主要侧重于管理类的选题方向,信息技术类选题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调研访谈中,该校要提高信息技术类论文比例;集美大学2009届、2010届、2011届的毕业论文(设计)呈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全部选题均为信息技术类,体现该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泉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类选题逐渐占有较大比例;随着办学时间的推移,仰恩大学近三届的毕业论文(设计)则均为信息技术类。经济类选题在各校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中都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现状,适量加大信息技术类毕业论文(设计)的比重,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平衡各类毕业论文(设计)的比例。

2闽台高校信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分析

(1)信管是多学科交叉专业,闽台髙校均围绕企业信息化为主题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台湾高校“全人教育”(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培养理念可值得大陆借鉴。正如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所说:“大学要真正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人才的源泉,就必须彻底摒弃功利化的办学趋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2)台湾高校资管专业均隶属于管理学院,但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发展方向;大陆高校信管专业隶属不同学院,人才培养有不同侧重,但人才分类培养的意识不强、办学特色尚未明显形成,也未形成完善本硕博的人才培养体系。

(3)从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看,福建高校实践培养重毕业论文环节、轻专业实习;台湾高校的实践教学重在实践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各项专题研究。

(4)从选课环节看,台湾高校学生对课程能自主选择,校际间实行“教师互聘、课程互开、学分互认”。福建髙校信管专业是拼盘式交叉课程设置,各课程间没有真正形成融合,校企业合作办学没有推动,没有实现弹性学分制。致谢:在课题开展过程,得到福建省和台湾高校的专业主任大力支持,分别是华侨大学谭观音主任、集美大学黄凯明主任、仰恩大学曾凤生主任、台湾辅仁大学庄雅茹教授,在此一致表示感谢。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加强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实践教学由专业调查(学分0.5)、专业社团(学分2)、课外阅读(专业部分)(学分1.5)、专业实习(学分2-4)、毕业实习(学分6)、综合技能训练(学分4)和毕业论文(学分6)这几部分组成。通过毕业论文学分,可以看出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其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利用文献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各种工具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撰写科研报告、论文和表达、答辩能力。从商务英语学院的实践教学目的及培养目标来看,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起到了一个促进和升华的作用,是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2.毕业论文撰写调查

经过对08级、09级以及10级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情况的调查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能够遵循“英语+商务知识+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很难真正达到这一标准,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2.1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差。学生英文书面用语不够规范、正式。学生在书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仍然按照原有的写作风格来写作,口语化语言较多。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普遍存在基本语法,单词拼写上的错误。这使得指导教师很大精力是在指导学生改正语法错误,而不是论文的内容逻辑性、创新性。论文的构思上不够新颖,但因为论文整体水平较弱,教师指导过程中无暇顾及论文的深度,只能修改论文存在的语法错误。

2.2学术基础薄弱。毕业生在选题时,由于没有前期积累,都是临时选题,这就容易选择题目过大、过于笼统。论文题目选定初衷较好,但是学生无法深入下去进行研究,导致论文在相关商务知识运用方面不够深入,大多数同学都是绕道而行,无法深入研究论文内容。甚至有些学生在撰写论文进行到一半无法进行下去,被迫换题。

2.3可参考英文专业文献少。由于毕业论文强调实践性,学生所选题目大多都是没有英文参考资料的,学生不容易找到针对性较强的英文资料,而大多数材料都是来源于一手资料,二手资料多来源于互联网的即时信息,很多都是需要学生自己翻译中文资料。由于可参考英文专业资料少,这样就导致了论文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

2.4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学生人数过多。一位讲师一般指导7-11个毕业论文,学生的论文指导质量无法保证。由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强调“英语+专业”,这对很多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边学边指导,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指导教师要求较高。

3.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实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通过对毕业论文问题的调查,显示了基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具体问题,笔者提出下列建议。

3.1提高论文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在学生整个四年的英语写作课程中应形成阶梯跟进式教学模式。在基础写作的课程上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在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正式文体写作的规范性。在论文写作课上应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在该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适中的论文题目。

3.2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提早选定毕业论文写作范围大多数毕业生临时选定题目,题目不是随意选定,就是在导师的帮助下选定的,很难做到符合自身需求,所定题目与实习内容不符。在写作过程中更是难以深入下去,所读书目有限,思路肤浅。为了改变现状,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感兴趣的专业过程中,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期论文,发现较为感兴趣的方向,并逐渐深入研究,最终在大四写毕业论文时,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高质量论文。

3.3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在整个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是按照过程写作的方法来进行指导的。在这一过程中,在学生选题时,指导教师就应确定学生论文题目的可写性。在论文纲要撰写时也应及时指导学生的写作方向,理清纲领,把论文的脉络弄明白。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也要时时督促学生,并及时与学生沟通。在整个论文指导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的交流。指导教师应做到即时回复学生的疑难问题。

3.4改革毕业论文写作形式毕业论文撰写形式将多样化。一类为实践类论文,根据实习内容来撰写相关论文,与指导教师商议进行论文撰写。另一类为实习项目与报告,可根据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找办法,最终形成有价值的、可供企业参考的材料。通过论文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写作需求的形式。这将极大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够推动实践性。

3.5培养与提升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较高,既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同时又要有专业知识做为后盾。因此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战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商务英语专业可邀请行业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进一步与企业需求接轨。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如何让其扬长避短、学有所长是保证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掌握着所带班级全体学生的第一手学习成绩资料,了解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及组织与领导能力,如班委的任命,学校社团任职的学生名单。班导师还可根据每位学生的素质学分选修情况,从而发掘学生的特长,例如经常去听科技讲座反映出该生的求知欲望及科研热情;又如经常参加人文活动或其他兴趣大赛的同学相对而言会更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此外,班导师还掌握着所带班级的生源信息,据统计,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选择生源或邻近区域工作,班导师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将生源地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纳入考虑范畴,尊重学生的就业倾向。而作为专业教师,他可以通过所教授的专业课程以及参与创新实验的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科研潜质。在人才培养模式分类的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在尊重学生自身选择的前提下,帮助他们从“应用型”、“综合型”及“创新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中选择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模式。

2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可辅助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

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制定与每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的选修课程方案,只有修满专业基础学分并修满一定数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分,才算完成学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专业教师可根据行业导向、企业需求以及带领学生去企业实地参观的过程中所接触的新的专业知识,为此类学生开设实际应用知识方面的课程,学生通过选修该类课程获得相应的“应用”学分;同时,可将企业实习转化为学分,例如在本专业的相关单位实习一个月可获得1个“应用”学分,鼓励应用型人才提前熟悉生产线。综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班导师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企业的暑期实习项目,专业不限,实习结束后根据单位开具的实习证明可获得相应的“综合”学分;此外,在班委或学生会任职一定期限且表现优秀者可获得“综合”学分,如任满一学年可获得1个“综合”学分;在校级获得综合型比赛奖励如“文学大赛”、“摄影大赛”等每项可获得0.2个“综合”学分,校级以上级别可适当提高单项综合学分值。对于创新型人才,要采取开放式教学,争取做到科研资源要向本科生全面开放,若有些课程在现如今不能做到开放式教学的情况下,可适度采用开放式考核方式———论文形式来发掘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其次,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及学术会议,动手动脑,耳濡目染地去感受大师风范[5],借鉴博士的学术交流活动学分形式,将其纳入本科生“创新”学分的选修范畴,例如参加10次学术讲座可获得1个“创新”学分;再次,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奖励,以建立他们的信心,例如对创新实验中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发明专利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并对其承诺在报考本校研究生时优先考虑,同时将学术论文的发表与“创新”学分相关联,根据所发表的论文期刊的等级及作者排名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对于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奖励的学生,可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类型不限。

3兼任专业教师的班导师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生与企业的纽带

现如今,高校工科专业越来越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也促成了许多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成。作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成无疑为专业教师增加了新的科研平台,让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承担科研项目。作为实时关注且全面了解学生的班导师,可以第一时间将合作消息告知学生,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水平推荐他们参与到产学研的项目合作中来。因此,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在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可发挥其主动性、时效性,为自己、学生及企业三方争取共同的成果。此外,与企业进行研发项目合作、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的过程可以让专业教师实时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专业教师还可从企业学习到一些与时俱进的先进技术,实时更新知识库,不断改进授课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实际有用的知识。如此一来,学生毕业后便能更加顺利地找到工作岗位,并做好工作初期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同时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可作为联系企业与学生间的纽带,将有志于毕业后去企业工作的学生推荐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为其毕业后就业做下铺垫,为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

4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其引导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对于倾向于成为综合型人才的学生,班导师可遵循“以学为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不影响这类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如参加学校社团、志愿者协会等,以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甚至领导能力。对于已有明确未来规划的学生,比如立志从事销售或会计行业的同学,可鼓励他们在大学期间辅修相关的第二专业,以便其顺利就业。

5结语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尽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推行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但它无疑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将自身优势最大化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有效途径。此外,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作用值得重视,无论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培养方案的制定或是培养过程的促进,这类具有双重身份的教师都发挥着长期而积极的作用。利用好兼任班导师的专业教师这一资源,可加速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同时也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功的一个保障。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作为国家、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我院在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中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更多进展,并逐步向“综合优势明显,专科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医院”的发展目标迈进。

(一)发挥综合优势,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医院学科建设水平

2007年医院召开专题科研教学研讨会,提出了“找差距、鼓干劲、谋发展、上水平”的发展要求。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全院树立起“科教兴院”的意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08年医院再次召开科研教学工作会,医院学科建设委员会对院内14个科室的重点学科进行了综合评价及专项讨论,遴选确定了我院的四个特色专科,包括:胃肠、肝胆、胰腺疾病诊治;泌尿系统疾病诊治及肾移植;热带病和寄生虫病诊治;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的确定使医院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学科建设思路更加清晰。医院坚持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着眼于建设优势学科群,短时间内促使我院的优势学科占居显赫的位置,创造出更大的“名牌”。

(二)强化科教兴院,构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平台,为学科的长足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为进一步将学科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对全院各个学科、各类人才的前期调研,我院在2009年制定出台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逐年完善。2010年讨论并出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发展五年规划(草案)》,进一步明确了我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为建立医院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及支撑体系,2012年制定出台了《友谊医院学科发展十年规划》、《学科支撑体系建设计划》和《学科建设重点项目推进计划》等。这些方案、规划的出台为医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带动和提高医院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加速和强化医院学科建设,医院投入近1700万元用于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整合全院科研平台资源、进行布局调整、人员配置,并不断争取到更多资金用于科研建设。通过建立高水平的临床样本库和资源库,搭建临床科学研究平台。采取分级动态管理,健全和完善科研分级管理机制,使科室科研方向和核心课题更加明确。加强重点学科专科平台建设,鼓励申报重点学科,完善学科建设体系,打造优势学科群,构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平台。

(三)树立“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的思想,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优化医院内部环境,形成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局面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人才问题,倡导尊重人才,让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医院制定各种优惠和激励政策,创造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宽松环境,如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给予优先考虑;、科研成果获奖按级别给予奖励;引进大型医疗设备为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等。2009年医院对全院36个临床、医技科室进行了人才梯队的调研工作,明确了各类人才的定位:领军人物应该是全才,骨干应该是专才,特点突出,优势明显,各有侧重,分为医疗骨干、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和管理骨干。只有把4支专业队伍平衡好,合理结构,才能更好地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2.注重人才培养,适当引进,有限输出,加快人才成长医疗机构合理的人才结构应当呈现金字塔模式,即建立规模较大的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队伍中的技术骨干和选拔精英人才。医院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培养人才,建立人才队伍后备库。积极倡导培养临床的专家、科研的尖子和临床科研两手都硬的复合型人才。2010年医院党委配合更好地实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方案》,制订了《中共北京友谊医院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注重对人才的追踪考核工作,召开年度人才追踪考核汇报会、科技新星考核会,对入选“十百千卫生人才资助”和“留学择优资助”的人员进行追踪考核。为进一步积极吸引调入急需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医院在对36个科室人才情况调研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短缺人才、急需人才、创新人才上,把品德、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根据医院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和五年规划,重点加强对四个优势学科的人才支持,并以海聚人才工程为抓手,制订了海外引才专项计划。为充分发挥30岁~40岁医学人才的潜能,医院借助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自2005年起加大对这一年龄段人才的培养。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来培养他们,经过院内个人报名、科室推荐、专家遴选等方式,选派骨干人才参与李桓英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注重临床医师培养的同时,我院也重视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分批选派护理骨干到国内外学习先进服务理念和护理经验,已先后选派4批30人赴英国、德国、香港、台湾等地学习。将护士的再学习、再培训与个人培养目标、能力提高和医院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努力培养一支具有临床护理能力和专科护理特色的护理骨干队伍。

3.加强研究生培养点,扩大导师队伍规模,打造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近年来,医院为提高导师队伍质量,制定了导师队伍建设规划,对全院研究生培养点近5年的培养人选进行了全面摸底,教育处、科研办、人事处等多部门有目标的帮扶,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自主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有一技之长,能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专家学者,形成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勇于攻关和创新的年轻教学科研学术梯队。

(四)大力宣传优势学科品牌,提升医院和学科的知名度

近年来,我院还先后举办了多项有影响力的大型学术会议,如“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中欧肝病学院项目》、《首都普通外科论坛》、《超声介入学习班》等,组织完成专家做客广播电视节目百余期,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和学科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此外,医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把与国内外医疗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纳入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促进了学科建设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我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及工作展望

(一)重点学科得到进一步整合发展

通过近5年对学科的整合、提升,我院从之前仅拥有消化和影像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发展至目前拥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包括:消化内科、临床护理、地方病(热带医学)、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病理科、老年医学等,并呈现逐年获批新增的趋势,优势学科群在我院初具规模。在建立学科群的基础上,2013年医院又成立了消化中心、心血管中心、医学影像中心,以及开展神内神外、肾内泌尿等相关优势学科的联合。2014年上半年,获批医院管理局“扬帆计划”,我院的胃肠肝胆内科获得重点医学专业,儿童活体肝移植和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诊断技术两项获得创新技术。经过消化内科、肝病中心和普外科的联合精心准备,并整合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相关专业,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中心。

(二)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大幅提高

近年来,通过实施科研匹配资金,加速了医院的学科发展,填补了我院在国家科技部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和教育部等高水平、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空白。申报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的级别、质量和数量都有显著提高,投寄和的积极性有所增强,科室科研激励制度相继建立和出台。近五年发表SCI达205篇,统计源3550篇,在全国百家医疗机构中国科技论文产出排名中以每年超越20余名的速度,由百名以外跃居第52名。仅2013年全年发表了610篇统计源期刊论文,77篇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1.95,较五年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短时间内实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零的突破,获得国家“十一五”863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2013年受资助部级课题26项,市级课题21项,局级课题13项,其它课题2项,资助经费达到3000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方面,中标国家自然基金23项,为首都医科大学系统第二名,较5年前名次大幅提升。此外,2013年获批了“肝硬化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继“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实验室后我院获批的第三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目前,按照国际认证的标准修改整理伦理审查的SOP,加强对伦理委员会委员及全体临床科研工作者的伦理培训,正式启动申报伦理委员会的国际认证。

(三)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实施李桓英医学基金会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促进了医学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发展,提高了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截至目前,已选派八批共103人次前往发达国家医学院校进修访问,回国后的这些人才为医院、科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个人职业也得到了肯定,成为了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有些走上了院级、科室领导岗位。医院共有三批入选215高层次人才34名,其中:领军人才1名,学科带头人6名,学科骨干人才27名,成功引进了2名海聚人才。2013年成功引进了肝移植7人团队,开展儿童肝移植手术,填补了我院儿童肝移植的空白。截至2014年6月,我院肝移植手术量已突破百例,并成功实施国际首例交叉辅助多米诺肝移植手术。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壮大,为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2014年上半年,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15名,涵盖了11个学科专业;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14名,涵盖了12个学科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突破百人。

(四)展望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艰巨和系统的工程,也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市场化的导向,市场化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将决定医院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我们要以优势学科为立足点,积极鼓励各学科利用自身优势与相关学科联合开展跨学科前沿研究,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和创造重大成果,搭建高水平的医学研究平台,加大力度在临床医学方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发挥综合优势,又要突出医院特色,要以重点学科的发展来辐射带动相关学科和辅助学科的发展。在重大抢救疑难病诊治上发挥三级综合医院应有的作用。力争在5~10年内,使学科的规划更加科学、学科的建设更加有序,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继续做好学术交流和国内、国际合作,尤其要和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医院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寻找可能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全力打造“综合优势明显,专科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医院”。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7篇

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本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针对应用型本科的工业工程类人才,以工程的集成和创新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开始的理论知识、工程背景知识,到初步的工程认识、体验,再到基本的典型工程训练,然后到最后的实际工程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以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理念为背景,以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为特点,以培养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应用型本科为导向,通过机械、控制、环境、信息、管理、人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组建多层次(认识教育、基本训练、技能训练、综合创新训练)、多模块、柔性化的工程集成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一个集机电工程技术训练、电工电子技术训练、工业环境模拟训练、企业及工程策划与管理训练、科技创新制作与综合工程训练、对外服务与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教学、科研、管理和对外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工程集成与创新的应用型本科管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体系。工程集成的研究体系包含:

(1)应用型本科、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内涵,

(2)面向应用型本科工业工程类人才的工程集成与创新的知识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工程的集成与创新工程实践体系和能力培养研究;

(4)教师的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能力体系研究;

(5)工程的集成与创新企业实践与训练基地建设研究;

(6)以管理工程人才的工程集成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体系。

2.工程集成的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沈阳工程学院的行业背景,以制造业和电力行业为对象、工程技术为支撑,培养富有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制造领域复杂问题能力强,能将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理论、管理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初步形成基于工程集成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整体框架基础上,形成了以工程集成为核心的课程程体系,公共基础课有高等数学(一)和大学英语(一);专业基础课有管理学、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工程基础四门;专业课有工业工程基础、生产管理、人因工程、质量管理四门;工程技术有CAD制图、工程力学、生产工程基础、机床电气控制、电力工程五门;形成了管理工程、工业工程、机械工程为基础的工程集成课程体系。主要实践环节有工业工程基础实验、生产工程基础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实训、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突出了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并在选修模块中形成了制造企业运营管理方向和电力企业运营管理方向两个模块,进一步促进和加深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将工程能力培养与就业相结合。

3.结束语

以工程集成为指导,结合沈阳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工程能力,将工业工程、管理工程和机械工程等方面工程能力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索一条道路,并为机械、电力企业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8篇

(一)对接当地主导产业设置应用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德国高等教育分级分类培养人才的意识十分强烈,目前主要有综合大学、神学院、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行政管理学院等类型高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不同的。如,应用型人才主要由应用科技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来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由综合性大学来培养。%%%%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作为区域性高等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它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为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根据区域主导行业和支柱产业设置相应学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科技大学不是按学科体系划分专业,一般是按职业领域来划分专业的,因为它的前身为工程师学校、高级经济专业学校,所以专业主要涉及经济、工程技术、农学、艺术等领域,通常不设置师范类、医学类和体育类专业,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区域性”特征。例如,德国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和机械制造业,所以应用科技大学普遍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以适应主导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伦瑞克/沃芬比特尔应用科技大学的主校区坐落在大众公司总部沃尔夫斯堡,车辆工程专业是学校的品牌专业,为沃尔夫斯堡地区培养汽车行业的工程师;奥登堡/东弗里斯兰/威廉港应用科技大学所在地区航海业和造船业十分发达,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该校也设置了远洋航海、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复合、学科交叉的行业,具有跨学科知识、能够掌握不同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十分急需,所以不少应用科技大学设置了复合型专业,如经济法学、经济工程、经济信息学、技术化学、物理工程、应用语言学等。跨学科复合型专业便于培养区域经济科技发展所必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应用科技大学的一大优势。以两所应用科技大学为例:一所是不伦瑞克/沃芬比特尔应用科技大学,它在2006/2007学年设置和招生的专业主要有:机械工程类(包括自动化、信息技术、电子通信、工程信息学等)、交通与物流类(包括交通与物流管理、物流与信息管理、交通管理经济工程等)、车辆工程类(包括机械制造、车辆工程、车辆信息学、汽车经济等)、经贸管理类(包括市场营销及贸易、国际贸易管理、银行金融管理、企业核算及企业管理、企业经济学等),共有42个应用型专业。[3](p60-61)另一所是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它在2007/2008学年设置本科专业32个,包括三个主要专业群,即工程类专业群、机械类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等,专业主要有:能源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经济工程、机械制造、机械制造中的技术数据处理、机械经济工程、室内装潢、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舞台摄影与舞台服装等。同德国综合性大学相比,不伦瑞克/沃芬比特尔应用科技大学和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面相对狭窄些,它们都具有“应用性”、“区域性”、“行业性”、“跨学科”等特点,其专业设置都是与当地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应用型专业,以培养实践应用人才为目标,纯理论学术研究的专业一个也不设置。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德国越来越多的应用科技大学走出“象牙塔”,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延长实践教学时间,鼓励学生假期下企业实习实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应用科技大学对实习、实训环节极为重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因为德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如设计师、工程师、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等的培养,主要由应用科技大学来承担的,这类高校十分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教学环节安排充分体现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要,学校将培养学生成为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很多高校明确规定:新生入学前要提前到对口的企业去实习,熟悉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增加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如果新生入学前未能完成实习,可在入学后至第3学期结束前自行安排时间完成。例如,康斯坦茨应用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要求新生入学前进行3个月的预实习,大学学习期间的第三、六学期各有为期3个月的实习。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时间明显要比综合性大学长得多,一般要占整个教学环节的30%左右,有的达50%以上。实习实训环节可分两大部分,即基本实习训练和专业实习。基本实习训练时间一般为3个月,安排在理论课教学之前,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和校外的企业教学车间进行,基本实习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大致熟悉、了解所学专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专业实习环节通常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后在校外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可在假期进行。强化专业实习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从事该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技术和能力,懂得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有些应用科技大学为强化实践教学,专门为学生设置实习学期,学生自己联系实习企业,要在修读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实习一个学期。实验课程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很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它跟理论课程一样,是一门完全独立的课程。实验课程一般配有实验教材,并有自己独立的考核方式。实验室开放程度很高,实验课程不再局限于基础性、验证性实验,更多的是设计性、综合性、探究性实验。例如,一些应用科技大学机械专业的电工学实验课程共有8个实验,分别于一学年两个学期各完成4个实验教学,每个实验必须通过规范考核才能通过。实验考试程序大致是这样的:学生先进行20分钟的笔试,教师便于掌握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笔试成绩大于或等于总分的一半以上者方可进入正式的实验阶段。笔试成绩少于总分的一半但大于等于30%的学生可以允许进入实验阶段,但要进行笔试补考,并达到学校规定成绩。实验课采取这种形式考核方式,学生除了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之外,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训练。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环节是十分丰富的,除了实验、实习、实训以外,还包括毕业设计、项目教学和学术旅行等环节。近年来,由于项目教学实践性强、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快等因素,引起应用科技大学极大的兴趣。学校要求在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若干个项目教学,项目设计的选题力求来自企业真实的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从市场调研、方案设计、作品制作及展示的整个实践过程,并撰写项目设计论文或报告。应用科技大学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具有鲜明的“应用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必须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要求“真题真做、真刀真枪”训练。据统计,在工科类专业中有60%—70%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同时,应用科技大学还鼓励教授们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考察企业,举行学术旅行活动,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和岗位工作内容的了解。

(三)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体系性。不管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环节的设置都突出“应用性”,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课程设置广泛征求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力求做到市场紧密连接课程教学,专业、企业和行业在“同一节奏下跳舞”。与美国本科高校的“厚基础、宽口径”通识教育不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非常突出专业教育而不是通识教育,所以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基础课程直接与专业学习内容相关,理工科院校几乎不开设人文类、社科类等通识课程,更没有像中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层级划分。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科技大学开设的课程门类比较丰富,课时量充足,必修课比例高,平均周学时达到30节左右,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校的课程模式凸显实践教学的价值,实践环节比较丰富,实习时间十分充沛。如很多高校规定,下企业顶岗实习需一个学期共20周,撰写学位论文需一个学期共20周,入学前新生预实习12周等。为更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学校普遍实行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模块取代单一课程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组织。以“电子技术”模块为例,该模块设置了“电子技术”、“电子技术练习”、“电子技术实验”三门课程,把课堂理论教学、练习巩固、实验环节三者有机融合起来,由同一教授承担模块三门课程教学任务,大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方法也突出“应用性”,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面向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教授们绝不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多的是用讨论式、探究式方法让学生自明道理。学校引导学生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行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新要求,积极开展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结合就业需要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重,强调“做中学,通过做来学”的教学理念,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对接与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基础理论与专业课程两者的关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淡化理论教学的学术性、体系性;专业课程教学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行业需要为核心,围绕着行业、职业岗位而进行,是基于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目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普查实施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习明纳尔”教学法和引导课文教学法,均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四)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坚信学生的各种能力均来自实践的锻炼,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所以学校普遍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学校理论教学3年+企业实习1年,这一模式实质上就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生入学前3个月左右的感知企业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入学后还有两个学期被安排在企业实习,这是四年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企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3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应用能力;第二个企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7或第8学期,要求学生到企业从事相关专业的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力求解决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碰到的真实问题。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考核评价主要由企业负责,学生要完成一份详尽的实习报告,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实习工作的表现作出鉴定。总之,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深度融入真实职业环境,从而使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大大提升。所谓“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也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立之初,学校与企业之间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本着“面向市场、适应需求、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原则与企业深度合作。企业是高校应用科研项目的资助者,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和毕业设计岗位,企业参与大学实验室的建设、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实习工作的指导。就读“双元制”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开始时要与实习企业、高校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比如,2004/2005学年,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机械制造系开设了三个“双元制”专业,即机械设计专业、生产技术专业、技术营销/经济工程专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工程师,学制为9个学期。其中前4个学期学生在高校、职业学校、企业交替进行理论学习和职业培训,第4学期结束时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技工认证考试。后面的4个学期学生在校学习,假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和职业训练,第期学生下企业做毕业设计。长期的实践证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三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而言,可以节约一大笔实验室建设经费,降低办学成本;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对于企业而言,既能利用廉价的学生劳动力,又能雇佣到一毕业就可以立即上岗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降低培训费用和雇工风险。实践证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有利于促进德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二、对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启示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在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它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支柱,引起世人瞩目,被誉为“战后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秘密武器”。应用科技大学不同于我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它类似于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我们应大胆借鉴西方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用来指导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至今,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比较保守、陈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传授知识的重要性,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接受、储存的容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其结果是学生普遍“高分低能”,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教育家周远清先生所言:“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我国大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赋予“教”和“学”全新的内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强调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创新性”。所谓“实用性”,是指教师教学不仅仅传授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领会、掌握更加有用的方法;所谓“实践性”,是指可操作性强,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场景演练、职业角色扮演、岗位工作模拟训练等;所谓“创新性”,是指要营造探究式、创造性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开展创造性、探究性教学和学习。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要积极汲取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强调面向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熟悉行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新要求,为学生提供结合就业需要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如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都比较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些现代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比较先进,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围绕着教师转,教学目标具有多元化特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现代教学方法都是强调“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学生的知识不一定都依赖课堂教师的传授而获得,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而取得,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建构、学习而取得。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深度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我国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偏高、人才培养方式单调、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途径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改革由高校单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传统模式,以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指导,深度推进以“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校企合作”、“产学协同”培养之路。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共同参加的合作教育机构,明确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责任。学校联合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同对应用性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形成新的合作育人机制。总之,高校应高度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在与行业、产业、企业合作过程中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的共同点就是“校企合作、产学联盟”,实践证明它们都是十分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在我国应用型高校中大力推广。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由于这一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而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成功做法,改革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进行充分有效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人类进入21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兴起,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加速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正在不断涌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式的特征,操作型、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研究型等不同层次人才分别满足不同领域发展需要。我国高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改革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个分层分类发展的高教新格局。如果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就不会有办学特色的凝练和竞争力的提升,就不会有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德国高校办学定位准确,类型划分清楚,可分为两大类,即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性院校(包括应用科技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综合性大学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应用型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科技大学就是培养生产、建设、设计、管理等一线实务工作者,学校的一切教学组织、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都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的。正因为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德国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工程师。相比之下,我国一些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过高,盲目攀比,不切实际。潘懋元先生曾说“:高校可以分类发展,教育领导部门可以分类指导,从而避免“千校一面”争奔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独木桥。”现在我国理论界在高校类型划分上,基本认同把高校分为四个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其中,教学型大学基本上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中心,重点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应用型高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培养重心放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应用上,帮助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创新和学术素养的形成。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9篇

(一)牢固确立“学历加技能”的办考理念

提出的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赋予了军队人才培养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军队人才培养要着力提升官兵适应战场、胜任岗位的核心能力,要以能打仗、打胜仗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军队自学考试必须审时度势,科学定位,不断丰富和拓展其育人功能,把学历教育与军事职业教育有机对接,确立和坚持“学历加技能”的办考理念,在提升官兵学历层次的同时,兼顾官兵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确保军队自学考试人才培养供需衔接。

(二)牢固确立“向部队靠拢”的办考理念

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是当今军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军队自学考试坚持“向部队靠拢”的办考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考专业要向部队靠拢。部队缺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部队不需要的专业坚决不开。二是培养目标向部队靠拢。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以部队的需求为标准,部队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三是教学内容要向部队靠拢。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部队建设和训练的需要来制定,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及时把新技术、新问题、新理论纳入教学内容。

(三)牢固确立“姓军为战”的办考理念

军队自学考试是当前部队在职科学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培训的对象主要为部队官兵,因此军队自学考试在本质上“姓军”,在职能上“为战”。确立“姓军为战”的办考理念,就是要求军队自学考试的军味要浓,要时刻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它贯穿于军队自学考试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考试管理等方方面面,当务之急是要把面向部队、服务官兵的办考宗旨落到实处,凡与军队无关的统统加以调整。

二、按照强军目标要求,全面创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体系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新形势下军队自学考试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要综合考虑办考理念、办考定位的调整,以及强军兴军对提升官兵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等因素。当前调整优化军队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首先要实现一个转变。随着军队自学考试办考理念由“学历教育”向“学历加技能”的转变,军队自学考试的教育目的、功能定位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应的军队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类型必须由“学术型”向“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转变。其次要按照强军目标对军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突出三个强化。一是紧紧围绕听党指挥这个根本强化铸牢军魂。强军必须铸魂。军队自学考试必须把强化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扎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根基,确保考生理想信念坚定,矢志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二是紧紧围绕能打胜仗这个核心强化提升能力。军队自学考试要找准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素质与提高官兵军事素质的结合点,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设计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紧贴现实需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又要着眼未来,注重前瞻性教学。三是紧紧围绕作风优良这个保证强化锻造锤炼。军队自学考试要把锻造锤炼考生优良的作风作为人才培养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良好的教风、学风、考风培养考生的优良作风。综上所述,在当前新形势下,军队自学考试应把强化考生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作风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确立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聚集强军目标要求,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军队自学考试应构建由“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实践”课程是新型课程体系的主要标志,不得少于40%。“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着眼铸牢考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提升考生举旗铸魂的能力,构建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等组成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理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等,要紧扣时代主题,在回答现实问题中不断提高考生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围绕提高考生的文化素质和军事职业素养,培养军人应具备的特殊品质,构设由文化基础、人文修养、军事职业工作概论等大量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宽泛,既有文化基础知识,又有军队日常养成、特殊职业素养、军事职业意志品质等内容,以满足不同情况的考生进行选修提升素质。“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着力提升考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构设由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组成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和部队实际,要与相应的军事职业教育内容对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瞄准提高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考生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构设由本专业案例、操作、演练、毕业设计(论文)等组成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既可以是案例分析,也可以是针对具体问题组织操作、演练或撰写论文等,以提升考生的岗位任职能力。

(三)更新完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围绕实现军队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转型,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对军队自学考试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考核内容方面,必须加大实践性环节的考核,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要求进行考核,侧重考核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方面,必须实行多元考核方式,构建完整、系统的学业评价体系,主要做到以下“五个结合”:一是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具体的办法就是把考生某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成绩与国家统一考试的成绩按一定的权重算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考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理论考试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这种考核方式就是课程成绩的评定实行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权重算出最终成绩,通常情况下理论成绩占70%,实践成绩占30%。三是纸笔考试与计算机考试相结合。纸笔考试具有考卷单一、出题方便、考试组织便捷的特点,适合于大规模的全国统一考试。计算机考试可随机组题,做到量身打造,打破了“千人一卷”的传统考试模式。四是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这属于考试方式的改革,自学考试采用开卷考试方式时,通常情况下试题形式比较开放,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考核考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五是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与自学考试相结合。主要做法就是部分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可抵免相应的自学考试课程成绩,实行“一考两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考生的职业素质、实践技能,还可以提高军队自学考试的办考效率。

三、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自学考试办考诸要素保证机制

(一)创建考试安全保证体系

考试安全是考试公平、公正的保证,是维护正常办考秩序,培养能打仗、打胜仗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前提。针对当前军队自学考试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构建“不能泄、不易泄、不敢泄”的考试安全保证体系。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除了正常的宣传教育途径外,还可借助试卷安全保密责任书和在试卷袋醒目位置印制警示语等方式,警示所有考前接触试卷的工作人员,使其牢固树立“不能泄”的意识。二是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军队自考试卷安全保密管理规定》。对试卷印刷、传递、保管等环节逐一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加大考前巡视检查力度,确保试卷印刷、保管场所和传递途径方式符合规定,从而形成“不易泄”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考试立法。加大对部级考试泄密问题的处理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不敢泄”的氛围。

(二)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实现军队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转型,必须大力实施军队自考管理创新工程,建立与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首先是管理理念创新。要突破惯性思维,摒弃“一考定成败”的管理理念。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大力营造有利于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管理氛围。其次是管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要按照有利于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才培养标准,大胆改革现有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办考实践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再次是管理手段创新。军队自考点多、面广、线长,遍布全国各地,开考专业愈来愈多,在籍考生迅速增长,但目前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手段滞后,与当前的办考规模不相适应。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一个军队自学考试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势在必行,不仅能使全军考办对所有专业的办考情况进行有效管控,还能实现数据共享,大大提高军队自学考试的办考效率和办考质量。

(三)构建自考评估机制

自学考试评估是指在系统、科学、全面地采集、处理和分析自考信息的基础上,对自学考试的价值和效果做出判断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自学考试改革,提高自学考试质量。组织自学考试评估首先要把办考的各个要素进行分类归纳,设计出若干个评价指标,并根据其权重分配相应的分值,最后形成评估实施方案。构建军队自学考试评估机制,就是全军考办按照评估实施方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专业的办考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开展军队自学考试评估活动,一方面可以对军队自学考试各专业的办考水平、办考质量作出科学恰当评价,另一方面各专业接受评价的过程也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过程。这样可以不断地促进军队自学考试改革,加快军队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转型,为部队培养出更多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10篇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部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2013年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根据会计实践教学的实际特点,不断完善我院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从考评主体方面,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都纳入考评主体的范畴中来,区分校内外实训的评价主体,同时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将实践教学的多个参与方都纳入考评体系中来;二是从考评内容方面,既要关注学生提交的实验成果,也要关注其实验的态度、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三是从考核形式方面,将小组作业、口试、成果展示、小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技能比赛等形式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考评中来;四是从考核方式方面,将原有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调整为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在综合仿真实验和轮岗开放实验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

上一篇:科技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