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学习兴趣实践培养

时间:2022-09-26 06:02:37

生物化学学习兴趣实践培养

1坚持主体框架,穿插课程要求

教材中的绪论分为四节来介绍,面向学生讲授时要按照教学大纲及标准教案要求进行,不宜做大幅度调整,但可以在某些环节自然地引出学习方法和课堂要求,使学生在初入门时有切入点,能够了解单纯的背书而不真正理解是无法学好这门课的。通过调查发现,经过4学期连续试用这种方法,学生能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无论是一百人以上的合班,还是小班,都能很快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介绍开篇导学内容时,一方面强调后续各章导学都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可以同时说明这三方面内容在期末测试中分别所占比例,明确期末理论成绩与实验成绩具体构成,使学生知道总成绩不仅仅是靠一张期末考卷,而是包括平时出勤、提问、操作、期中测试等多方面的综合量化得分。对平时要求的细化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任课教师的负担,但无规矩不成方圆。这种规则的提出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生硬的,学生容易接受,通过试行发现学生整体上能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

2明确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按照教材编排,在提出生物化学的定义后即介绍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物质与能量代谢等内容,医药类学生多认为生物化学只在实验室中能用到,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高护类学生由于文科生比例较高,几乎无相关化学基础,这些不利条件无疑严重影响了知识接受。如何改变这种状态,使学生内心产生“学习需求”?“学习需求”是学生追求所学知识与技能有所成就的一种心理动机。良好学习需求的建立是产生正确学习动机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需求”是指事物目前的状态和被希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而“学习需求”是指当前在学习方面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学习需求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不可或缺,这种需求分析和这一过程的教学策略、内容分析等其他元素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开端。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这部分内容适时引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比如三养素、酶、维生素等章节属于静态生物化学,而三养素代谢等属于动态生物化学。同时,笔者认为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各章的计划分学时数,虽然学期教学进度主要由教师掌握,但在绪论中明确各章节学时数可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安排有一个整体认识,了解到将要学习哪些主要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精心选取能够代表各章内容的一些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实例来源于生活,具有亲切感;实例要有新意,能引起学习热情;实例要与专业相关,具有实用性;不要单纯讲实例,而要和相关理论知识建立联系,为后续各章节的深入作铺垫。比如通过提出问题“无糖饮料为什么有甜味?”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非常容易说出因为其中有甜味剂,所以学生自己就能得出“有甜味的不一定就是糖”;接着教师可以反问“没有甜味的一定不是糖吗?”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但不一定马上给出答案。然后还可以针对甜味剂发问,“饮料中的甜味剂被人摄入后会引起发胖吗?”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会出现意见分歧,并急于得到正确答案,这时“学习需求”已被初步激发出来。授课者可以据此简要介绍脂类及蛋白质的有关知识,说明这三类物质在体内都可以经代谢产生能量,而且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同时进行过程中,酶的作用必不可少,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家用洗衣粉中多添加增强洗净力的生物酶;护肤品中有的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那这些物质共同作用产生能量的场所在哪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线粒体的结构图,为后期代谢部分的内容打基础。通过采用这种以生活化的实例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由这种常见的日常事物逐渐过渡到相关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可以克服畏难情绪,增加学习动力,内心认识到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不是纸上谈兵,而对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今后的理论讲授充满期待。

3依据专业特点,选取相关实例

生物化学研究始于18世纪,经过多年来快速发展,其理论与技术手段已渗透到众多领域,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药学等,产生了分子生物学,并进一步产生了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分子遗传学、分子药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1]。虽然医类、药类、高护等专业都开设了生物化学,但由于专业不同,学习动机也不完全一致,这就要求授课者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要求,选取相关的应用范例,来引发其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兴趣”是指某一个体想认识或者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可以推动这一个体求知的内在力量。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学习、掌握它,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可以说,兴趣可成为学习的动机。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原有兴趣,兴趣是可以在学习进行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可分为“情境兴趣”与“个体兴趣”两种类型:“情境兴趣”是指发生在环境中的某些事件具有吸引力并被个体所认识;“个体兴趣”是一种伴随时间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且与某一特定领域有关的个人倾向或偏好。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兴趣,授课教师有必要选取一些贴近专业内容、容易引起学习兴趣的课外实例,以此说明生物化学是一门桥梁学科。针对医类专业学生,可以从疾病的预防、诊断、病机、治疗等多方面说明与生物化学的密切关系。如从疾病预防方面:早期疫苗多为减毒疫苗,少量注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达到防病的作用,但有一定的致病风险。而现在采用生物化学技术能够人工合成某些病毒的蛋白外壳,因为其内部不含有核酸,大大降低了注射后的致病风险。而对于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其拓展思路,如“我们都知道中国枸杞宁夏所产的品质最好,是我国道地药材的一种,为什么道地药材药效好?与其他品种、其他产地的药材在基因上有什么不同?可以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进一步研究”。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学科的实际社会意义及与个人的密切关系。新学习兴趣的产生一般不会凭空出现,而多为已有学习兴趣的衍生品,因此,多方了解学生,掌握他们已有的学习兴趣,就有了扩展和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可能。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努力在授课初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授课者还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授课的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使学生不断地从课堂上获得新知识,并且能够顺利地运用于生产及生活实践。在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日益浓厚,从而进行反复探索、不断尝试。

作者:冯晓帆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上一篇: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反思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