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4:10:42

生物化学工程论文

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从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三个方面,对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1.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生物化学工程简称生化工程或生物化工,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工程应用,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经过工艺及工程进行工业开发的学科。它既可视为化学工业的一个分支,又可认为是生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化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业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化学化工技术的主要前沿领域。生物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是最初的生物工程学概念,基因重组、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在21世纪整合而形成了系统生物工程。发展生物经济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生物技术是我国需求最迫切、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我国将把生物技术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点,把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把生物经济作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我国的“十二五”科技战略规划研究中,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十二五”布局的重点,突出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努力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1]

2.食品生物技术及发展简述

食品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应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食品发酵和酿造等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加工过程,也包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食品原料加工品质的基因、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制造食品添加剂、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培养,以及与食品加工和制造相关的其他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最新的研究状况表明,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将为食品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展望21世纪基因食品的发展,未来生物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多样化,而且有助于生产特定需求的营养保健食品。[2]在与环境协调的粮食生产方式方面,生物技术将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并使农作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目前人们之所以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存在争议(如对人类健康、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等),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目前的基因食品管理体系不够信任,科学家与公众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随时公开基因食品的研究成果,以博取信任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

3.生物制药技术及发展简述

生物制药技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药物制品的技术。生物制药现状:生物药物的阵营很庞大,发展也很快。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它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3]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新药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均有。

二、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4]是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集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工科及艺术学科于一体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各类在校生6500余人。学院设有管理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生化工程、机械工程、印刷工程、应用外语7个教学系部,开设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低空无人机操控与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商务英语、涉外旅游;印刷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包装技术与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30个专业。“食品生物技术”等3个专业被评为市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等7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在我院的7个教学系部中,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占有重要比重,是我院的重点专业组群之一。其中开设的8个相关专业,占到全部专业的26.7%。因此,根据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需要,学院图书馆建设具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开放存取文献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由于纸质文献购买成本较高,采购资金相对紧缺,难以保证年购进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新书数量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单凭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距离满足我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和读者的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图书馆应依据生物化学工程类专业文献建设和读者需求及时调整馆藏结构,加强开发利用互联网生物化学工程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生物化学工程类纸质文献资源不足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为学院生物化学工程类教学服务。

三、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

1.开放获取运动与文献资源建设

开放获取是一项学术共产主义运动,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使所有用户都可以自由免费地获取所需要的学术文献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2010年10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5]这也是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办。它的召开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的跨越发展,使生物技术研发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生物新产业,形成2~3万亿元的产值,力争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工职业技术教育及大量生物化工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力支持,因此,与生物化工类有关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我国开放获取大发展的这一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生物化工类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大力加强生物化工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强符合本院包括生物化学工程类在内的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体系的建设,逐步建设起各种类型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的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逐步完善馆藏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举要

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文献资源类型较多,冶金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本院的教学科研需求及其他各种条件,采用分类型、分步骤逐步建设的方式,进行累积性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及其数据库的建设。如可建设包括《环境监测实验》、《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原理与工艺》、《精细化学品合成原理》、《水环境信息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指导》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多媒体教程》、《生物化学习题解析》、《食品生物化学》、《药物生物信息学》、《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随书光盘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化妆品观察》、《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食品工业科技》、《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资源环境与工程》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现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技术资料:近期国外精细化工配方与技术专辑》、《生物医药世界》、《浙江食品工业》、《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国食品用化学品》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建国后过期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环境与发展报》、《环境资源通讯》、《江西环境工程学院》、《上海环境报》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电子报纸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广东省生物制药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化妆品检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食用菌风味食品加工》、《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文档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GB 5413.10-2010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K1的测定》、《GB 4789.1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T 12990-1991水质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 PFU法》、《NY/T 1723-2009 食品中富马酸二甲酯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标准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201010191826.2一种微生物制药发酵废液的处理方法》、《200810060362.4基于ZigBee无线技术的水环境监测系统》、《200710301188.3通过发酵制备精细化学品的方法》、《200720068207.8具备环境监测功能的手持电子装置》、《01127161.2用石决明制取药物或保健食品加工工艺》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专利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国外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代际优势》、《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分析》、《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发展趋势分析》、《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预测》、《重典背后的隐忧:水污染治理模式分析》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研究报告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环境监测技术》、《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技术》、《食品生物化学》、《水环境监测》等高职高专生物化学类精品课程资源在内的《生物化学工程特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资源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成“十二五”科技规划重点[EB/OL].http:

///gzdt/2009-06/08/content_1334487.htm,2009. 06. 08

2 赵 军、韦 薇.21世纪食品的展望与绿色安全食品的开发[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10):97~98

3 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或年内.期末产值3万亿[EB/OL].

.cn/stock/2010/10-28/2617519.shtml,2010. 10. 28

4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EB/OL]. www. .cn

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 知识结构 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37-02

1 国外高校化工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高校化工类高等教育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前苏联模式,分述如下。

1.1 美国模式

美国强调“通才培养”,在化学工程大类中,一般不再设置专业方向。其知识结构的重点是自然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很少。课程学习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他们较重视基础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但对工程设计、工程实践教学很淡薄,一般不设置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专业实验。当学生进入硕士或博士学习阶段时,根据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才会有一定的学科偏重。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一般在工作岗位上结合自己的工作补充学习,多数需一年以上的岗位培训。也就是说美国化学工程师的培养,一半是在学校另一半则由社会来完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未来的化学工程教育”报告书中,提出了高校化学工程教育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强调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及实际操作训练。

1.2 德国模式

德国工科大学一般设置系,系(专业大类)下设置专业方向。对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和要求,学校可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学校的传统、基础、科研成就及师资特长等来确定。德国的本科教育分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阶段。基础学习阶段一般为两年,主要学习通用基础课。在专业学习阶段,学生根据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完成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还必须完成规定的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另外,德国大学的“专业方向”与我们的“专业”概念是不同的。德国的专业方向一般只表明在这一学科中所包括的主要研究领域,从事这些领域研究工作的教授,在其所在的研究所里开设一些选修课,提供一些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等),训练机会由学生选择。

1.3 前苏联模式

前苏联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与我国基本相同,专业划分又细又窄,甚至有些学校设置化学工程系、化工工艺系、化工机械系等。这些系下面又设置许多专业。例如化工工艺系下设无机物、基本有机高分子、有机染料及中间体、放射化学等专业。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前苏联解体后的多数国家也开始进行了多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拓宽专业,减小专业“钢度”,增加培养人才的适应性。

2 国内高校化工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沿革

美国模式将专业学习和工程训练交由社会完成,不适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企业没有岗位培训的基础。德国模式基本上是将专业学习和工程训练放在校内完成的,但德国学制较长(一般为5年,多数学生实际上需7~8年)。目前我国实际上是将专业学习和工程训练一部分放在校内,一部分放到社会。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在全国对高等学校进行第一次调整,1952年5月教育部制订了《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其基本方针是以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加强综合性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后,1984年7月国家计委、教育部进行了第二次专业调整,颁发了《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化工类专业设有化学工程、无机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生产工艺等10个专业。第二次调整由于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和行业限制,专业口径仍然较窄。基本上是以产品划分专业,教学计划以产品工艺为核心,培养的人才是专门为某种或某类产品的生产而服务的。

国家教委于1993年7月又进行了第三次专业调整。化工与制药类设置有:化学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微生物制药、药物制剂、中药制药等13个专业。第三次专业目录调整,突出特点是将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煤化工合并为化工工艺专业,拓宽了专业口径。初步改变了以产品划分专业的面貌。

1995年9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工科本科专业引导性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专业调整。在化工类中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包括化学工程,化工工艺、精细化工、电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化学制药等)和生物化学工程专业(包括生物化工、生物制药、微生物制药等)。这一次调整由于是引导性目录,并未在全国推行,但为1998年专业调整典定了基础。

1998年9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这次是第五次调整。化工与制药类设两个专业,一个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包括化学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部分)、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及化工(部分)、生物化学工程(部分)】;另一个是制药工程【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部分)、中药制药(部分)、制药工程】。

笔者认为,专业调整后我国现有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符合当前国情的,也就是在学校完成初步的工程训练,即进行工程师素质的培养,到岗位上再进一步结合工作需要进行学习和训练,补充必要的专门知识,增加岗位工程经验以后,便可成为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

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已逐步明确。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高素质的高等化工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化工产品的研制开发与评估、化工装置的设计与放大、化工生产的控制与管理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具备在发展变化的世界,中适应工作获得成功的人才。

纵观世界各国相继提出并实施的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与新举措,结合我国国情,面向21世纪的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应该是:①有为建设祖国服务的思想;②有开拓、创新与应变能力;③博学多才,有工、理、文、管的综合知识;④有社会主义道德和敬业精神;⑤有国际交往和跨国工作的能力。

围绕培养目标,通过社会需求及行业和学科内部知识体系分析,我们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定位为以化学工艺(包括工艺技术、过程原理、单元操作及过程的合成、设计、开发、放大等)为主“体”,以过程装备(化工装备)及过程控制为“两翼”。在充分研究国内外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和吸收这些培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遵循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笔者构建出包括人文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方法课和实践环节的知识结构体系。

4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探讨

根据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内兄弟院校考察与调研的结果,笔者提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如下:

(1)改革教学计划,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如下:①以核心主干课程建设为中心,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系统地推进课程建设。②拓宽专业知识面,保证宽口径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专业主干课程要博而通,淡化专业,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③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为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宽厚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④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加强、利用和组织好实践教学环节,使之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协调,使学生既能获得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拓宽专业面,培养、训练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式上努力转变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观念,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逐步摆脱以教师为主、课堂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3)加强师资建设,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以“教授、博士”为主的一流教师队伍。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非常关键。高校应对教师加强学历教育和外出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

(4)加强教材建设,建立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教材体系。1995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后,全国高校拉开了大规模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目前有1200多种教材已经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者也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主编出版了高等院校21世纪教材《精细化工工艺学》,目前已为国内数十所高校采用,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

总之,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合时代的高素质化工专业人才,高校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符合我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又兼顾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出院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其长处。强调高等本科教育的“基础性”、“素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的适应性教育,不断进行培养方案与教学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的竞争。改革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校培养造就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Green A.Edu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Europe and East Asia: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Trend.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1999,14(1):55~71.

[2] 王定标,陈卫航,魏新利等.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05,(2):16-19.

[3] 蔡瑜琢.全球化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23~27.

[4] 郭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5):38~42.

[5] 杜卫刚,周伟.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12):106-108.

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设计;目标;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01-03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本质的科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该课程是生命科学院开设的重要基础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拓展课程[1-4]。早在1993年全国化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福州会议上就决定化学工程专业必须开设生物化学基础课,教育部“面向21世纪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研究课题组也将生物化学内容列入化工类专业必修课内容之一[5]。如何使“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既能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又能突出化工类特色,是目前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关键作用。教师必须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系统中的诸多要素进行设计,才能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本文结合化工类学生特点,在对生物化学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构建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因此必须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入分析。

1.深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材是构成教学内容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分析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教科书有两种功能,一是教学资源的功能,二是教学工具的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存在,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教材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和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养;与此同时教材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作为教学工具,教材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再造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其多重价值,以适应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成为关键。所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多重价值,就是指认真的钻研,深刻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及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工科院校课程改革,不仅重视教材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知识”向“素质”转变。比如,在讲到“核酸变性、复性、杂交和核酸研究技术”这一章节时,不仅仅局限于概念、原理上的信息价值,还要挖掘它更深层的探究价值、应用价值及情感价值等。比如与之相关的社会研究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油、小球藻的开发应用、DNA指纹技术以及高科技成果带给人类利益的同时所产生的情感价值等,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2.深入了解学生,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思想状况,才能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本课程授课的对象是化工类本科三年级学生,这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和思维发散性较强,已系统学过有机化学,但生物学知识薄弱。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上好这门课,我们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其中80%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科研内容和科研动态,85%的学生要求增加与职业发展相关联的内容。这说明他们关注职业发展,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结合这些学情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强调用科研带动教学,用实例来延伸课本知识,并以此为契机,准确抓住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凝练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安排和组织学生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及相互统一的。比如,DNA复制这一章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复制的特点、过程以及DNA损伤和修复,它是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平台,既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又让它成为学生探究科学、联系社会实际、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突显工科特色,教学中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重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发挥着调控的作用。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微观抽象,概念多而繁杂且学时有限,加上工科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薄弱,增加了理解难度。如何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地创设情境,环环相扣,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启发式、科研反哺、案例式及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归纳并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科研反哺,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思路巧妙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步骤。近几十年来,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技术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基因工程,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跟基因工程紧密相关,通过介绍克隆羊、转基因大豆、亲子鉴定等这些同学们熟悉的技术以及结合教师团队研究的课题,比如转基因富油海藻的培养,这也是目前有关生物质能源比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通过结合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出课堂内容。

2.营造氛围,授业解惑。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的概念都比较抽象,比如DNA变性,教师通过现场展示的DNA双螺旋模型进行阐述,把原本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化,同时抛出思考题,变性后DNA会引起哪些理化性质变化?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思考过程中,再抛出第二个问题变性后OD260为什么会增高?通过巧设悬疑,层层递进,引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从有关DNA双螺旋的结构和组成上考虑,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答案。通过师生互动,授业解惑。复性是变性的逆过程,这跟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概念相类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出复性和减色效应的概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导想,拓展应用。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加强基础、面向应用。教学中多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比如核酸研究技术,通过列举DNA指纹技术将书本知识得以拓展,DNA指纹技术这个在刑事案件中用得非常多的技术手段,常用于罪犯的指认,而Southern印迹的杂交技术就是其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另外,还可以跟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发散思维;通过知识延伸,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师生的双向互动,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

4.总结反馈,深入探究。生物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学生难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精练的语句把教学内容总结出来,再给这些语句赋予特别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一些暂时难以理解或易混淆、易遗忘的知识的印象,方便其记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习方式,但是这种转变,更多强调从被动到主动,从一元到多元[6]。通过“DNA分子杂交能否用来基因诊断”、“食用玉米油氢化制造的黄油还是乳化制造的黄油有益于身体健康”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5.多元化训练,提升综合能力。课堂学习始于课外,结于课外,课后的温习与拓展,迁移与巩固,是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由于生物化学对于化工类学生来说属于考察课,平时成绩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因此以自主研究题为载体,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可以拓展课堂知识;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开展小组课外讨论,并进行课堂PPT展示,通过合作学习,促进成果的形成与共享。同时教师加以点评,通过课后的多元化训练,不仅可以实现课前课后的教学互动,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三、构建教学平台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完整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借助教学平台,让学生去亲历、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构建了四个教学平台。

1.学生活动平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合理地构建学生活动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堂课通过教师巧设悬疑,引发学生去讨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实例,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课后多元化作业,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师生互动平台。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如何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成主动式的学习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关键。课堂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归纳;通过案例呈现,学生分析,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师生互动,授业解惑。同时教师在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从而有利于调动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活动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虽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把自己课堂教学设计内容通过教学活动平台去实施,这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科学、充实、突出其实用性,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教学方法要适宜,教学过程设计要合理,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难点之一是分子杂交技术,通过Flas演示分子杂交的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直观的画面,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难点之二是重组DNA技术,通过科研成果分析、展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4.情感交流平台。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构建情感交流平台。结合大三学生关注职业发展的特点,课堂上注重科研带动教学,通过知识拓展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通过课后多元化训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定期进行教学调研,经常反思教学,及时整改,师生情感得以交流,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教学设计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作,教师应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学生,凝练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平台的构建,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其友,张云波,王永强.化工专业本科“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2,(6):49-51.

[2]赵越.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08-109.

[3]高健.工科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7):113-114.

[4]刘宝亮.非生物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09,37(7):218-219.

[5]李再资,黄肖容,谢逢春.生物化学工程基础[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6]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9):40-46.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2012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JG1204)。

作者简介:卢美贞(1980-),女,浙江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的相关教学研究工作。

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直接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去,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是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能力。实践技能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特别是生物工程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分析

生物工程专业于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在高校开设,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隶属于工学的生物工程类,包括了原来的生物化工(部分)、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部分)、发酵工程等4个专业,从而大大拓宽了专业口径。郑州大学于2008年开办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此前该校开设有生物技术、制药工程2个相近专业,分别归口于生物工程系和化工与能源学院。两专业办学规模稳定,已经形成较完善的教学和实践(实验)体系。而生物工程专业在实验体系(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实习环节(实习类型、实习方式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则面临着软硬条件不够、办学经验不足等重大挑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办学近4年来,我们发现在学生工程素质和实验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生物工程实验模块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课程缺少实验,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还易导致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验”倾向,这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极为不利。

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生物工程专业必须加强实性践环节的教学,构建实践性环节教学体系,着重培养以下能力: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实践教学应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此外,也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主干学科应该包括生物学、化学、工程技术学三个领域。相应的实验课程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得到体现。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学领域的生物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工艺学的相关实验,以及涉及工程技术领域的工程制图和生物工程设备的相关实验,却因受限于实验室设备、师资队伍条件等原因未能正常开设、或开设课程内容简单肤浅,没能达到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现有的专业实验构成现状,难以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索与发挥的空间,难以发挥专业基础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的作用,难以适应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

2.专业涉及到的三个主干学科的实验课程模块,缺少相互衔接和重要知识点的相互补充。作为主干学科之一的“生物学”课程模块,没有脱离原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影子,多数实验课程在实验项目、教学内容上与之没有区别,更没有体现“生物工程”的“工程”教育特点。生物学基础实验、验证实验开设比例过大。阻碍了三大学科之间的渗透,特别是未能强调“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实习体系没有真正建立,缺少稳定、有效的专业实习基地,“双师型”、“复合型”师资缺乏,严重制约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缺乏稳定、针对性强的实习基地。由于专业方向及特色不明显,实习单位选择盲目,实习地点不固定,实习内容变化快、深入不够;其次,现有的专业师资队伍主要是以生物学背景的教师为骨干,而双师型教师、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这种状况根本不利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要求。

4.办学就业导向教育不够,学生考研“趋向”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学生考研对于改善学风、为国家培养更高层次人才非常重要。受“生物技术”专业影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2012届毕业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参加考研。但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课程学习,特别是实验、实习环节。同时,多数学生以考研为主要追求目标,实践、实习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时间不足,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内容与目标

1.对实验体系进行模块划分,明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建立“化学工程实验”和“生物分离工程与工艺实验”模块课程组,加强课程建设。

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生物学实验”、“化学工程实验”和“生物分离工程与工艺实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修改实验课大纲,整合实验项目与教学内容,重视三类课程相互之间的衔接、重要知识点的互补。

在模块建设中注意对薄弱模块进行强化,特别是强化“化学工程实验”和“生物分离工程与工艺实验”模块教学,增设部分实验课程。同时,这些课程的教师分散到担任教学任务的专业系中,参加教研活动和专业建设工作,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适时地修改或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

2.改革专业实验技能考核方式。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的重要性,建立较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针对专业特点,进行“专业实验技能考核”,明确专业实验技能考核范围。开放相关实验室,学生首先复习考核大纲规定的内容,再接受系里专门组织的实验操作考核。

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就其中的催化科学与工程而言,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最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据统计,与催化有关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催化剂是目前更新换代最快、经济产出比最大的技术产品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材料物理、表面科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绿色化学、生物化学和纳米技术的进步给催化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使之成为解决资源、环境、生命和材料等领域中科技问题的支柱科学技术。

培养目标:使毕业生适应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成为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通晓化工生产技术的专业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从事过程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主干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机械、精细有机合成原理等。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一门必选的专业方向课程。 另外辅修化工经济技术分析、电工电子等。

主要专业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工业催化和应用化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要求较高)等。

专业发展方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精细化工。

1.华东理工大学 2.天津大学 3.北京化工大学 4.南京工业大学 5.大连理工大学

6.浙江大学 7.中国石油大学 8.华南理工大学 9.太原理工大学 10.四川大学

11.郑州大学 12.湖南大学 13.哈尔滨工业大学 14.西安交通大学 15.上海交通大学

16.江南大学 17.中南大学 18.南京理工大学 19.中国矿业大学 20.湘潭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创办于1949年,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一批著名化学家汇集大工,形成了具有雄厚实力的化工学科。改革开放后,化工各学科发展很快,师资队伍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发展为化工学院,学院设有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化工、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机械等9个系,24个教研室。现有本科生2410人,硕士生494人,博士生241人,博士后科研人员7人。教职工37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37人,教授53人,副教授80人,高级工程师17人。

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其全部五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并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还有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化工过程机械博士点和3个理科化学硕士点。生物化工、应用化学、环境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院拥有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三个辽宁省重点学科,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中心及15个研究所,拥有400兆核磁共振,气/液质谱、飞行时间质谱、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分析仪器40余台,成为我国培养化工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化工学院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重要学院,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家各部委和省市领导,中科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厂矿企业的厂长、经理、总工及业务骨干,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了复合型、外向型高技术人才。

化工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已经与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

化工学院办学宗旨是以人才为本、创新为先,办学思路是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促发展。重视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每年都承担一批国家、省市级科学基金和“973”“863”及“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同时与企业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紧密型协作关系,解决技术难题及高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化工学院每年科学研究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近两年科技成果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

问题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怎样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问题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可到工业部门从事化工类产品的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以及贸易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科研、商贸、行政等部门从事与化学工程相关的工作。

也可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还可以到化学工厂、大学、政府社团、保健服务、中学、医院、工业实验室、图书馆、医药公司、私人企业、实验研究所等从事相关的工作。

问题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不同有差异么?

化学工艺包括能源化工、材料化工、有机化工、环境化工、高分子化工、无机化工等众多领域,覆盖面广。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基础领域,同时与材料、能源、生物、医药、环境等学科渗透融合,不断地培植出新的生长点。它既是一个历史悠久、曾作出重大贡献的学科,又是一个新世纪不可缺少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学科。

化学工程是以化学工业及相关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物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所用设备的设计原理与操作方法以及最终实现过程优化所应遵循的共性规律。本专业方向学生主要学习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传递过程基础、化工数学、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等课程。为拓宽专业面,增加适应性,还开设生化基础、石油炼制工程、环境化工、化工机械基础、ChemCAD等课程。

问题4: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近的专业是什么?

制药工程(主要是化学制药)。

问题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的催化科学与工程具体是什么样的学科?

它是催化化学、材料物理及化学工程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理工结合的特点。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催化科学技术基础和掌握化学反应工程理论,具备扎实的材料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现代化学物理研究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科技现状与发展前景,能胜任化工、能源、材料、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中相关的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工业化的复合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完全适应在化工(包括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环境保护、材料、医药、食品等研究和生产部门工作。

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 人才培养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231-02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尤其是作为地方高校,科研能力薄弱,往往以教学为主体,促进就业就是地方高校的重中之重。生物工程专业虽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但是因各种原因,使生物工程专业近年来成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面对当前的就业环境,我校借“十二五”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契机,针对专业特点,探寻就业难、就业率低的原因,“以就业为导向”,从人才培养上多方面发展促进就业,使生物工程专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部级特色专业,使红牌专业没有成为我校就业的后腿,为我校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增彩。

1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难的原因

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相互交叉发展而成的一门复合性学科,被视为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是培养掌握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管理、教学、新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高,使生物工程专业近年来成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主要原因有:

1.1 国内生物工程应用型产业发展不够

国外,生物工程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它已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全球生物工程的发展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内,生物产业有了大幅的发展,生物行业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发酵行业,已涉足到医药、食品、饲料、农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燃料、环境及空间生命支撑系统等各个领域。但是,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还不够普遍,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生物产业企业较少,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生物工程应用型产业还有待发展。产业规模小、新型生物工程应用领域还未发展起来影响了该专业的就业。

1.2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生物工程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时正式设立的,由原来的部分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药、部分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转化而来。当时,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生物学的热潮,21世纪也被誉为生物学的世纪,而生物工程因为沾了生物的边,也被炒得很火,大量学校开办该专业,相对于未完全发展起来的产业,毕业生已经饱和,而新型产生的生物工程应用领域,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要求较高,一般需要继续深造学习,要求更高的学历。加之,生物工程专业口径很宽,所要求的科目多而不精,各个层次高校开办该专业情况千差万别,专业方向也各有不同,专业课设置不是很成熟,生物科学专业课和工科知识学习均深度有限,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毕业工作前景不是十分明朗。

2 解决生物工程就业难的对策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就业难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我校“以就业为导向”,从各个方面努力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就业。

2.1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用就业需求

生物产业在不断的发展,比如,以前,传统产品啤酒、酱油、味精等发酵产品的生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逐渐涉足到医药、食品、饲料、农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燃料、环境及空间生命支撑系统等各个领域,并且在就业方面生物发酵方面的岗位越来越少,而新兴产生的生物工程领域需求的就业岗位在逐渐增加。为了适用这样的就业变化,以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方向主要以发酵工程为主,逐渐转变为生物制药和发酵工程为主。相应的增加了《实用药物学基础》《生物制药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等配套课程。对于企业需求工程应用型强的人才,我校增加了工科知识学习的课时量和深度,加强了实验、实践和实习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更认可的应用型人才。

2.2 改善教学质量、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质量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人才质量不高,是学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学校“创新立校、人才兴校、质量活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坚持“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高的高质量生物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注重理论知识的改革与更新,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实际应用为主线,行业需求为目标,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已建设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并建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校级精品课程网。根据生物工程行业变化,取消实际应用较少的理论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讨论教学内容改革,编写补充讲义,主讲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增加了现代科学知识内容和实用技术内容,删除了部分过时的脱离实际生产的内容。及时调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结构,使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践,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推进“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这些大大改善了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技术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刊物,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SCI-Expanded(以下简称SCIE)是汤姆森公司在原有的SCI文摘版源刊基础上精选了另外的部分杂志所形成的网络版,一般称之为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当前,尽管科学引文索引(SCI)在我国科技评价实践中备受争议,但是在某一科研单位、某一地区的综合科研能力的评价,甚至科研领域的战略性研究的制定等方面,有其一定的宏观评价价值。本文以2009年浙江省论文在SCIE数据库中被收录的数据为基础,将对浙江省的科研水平进行多种角度的分析,为科研管理部门、科技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2009年度SCIE收录浙江省论文的统计分析

以地址“zhejiang”为检索字段,限定入库时间为“2009年”和数据库为“SCI-EXPANDED”,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得到7879条检索记录,即2009年浙江省共有7879篇论文被SCIE数据库收录。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机构分布统计分析

根据被收录论文数量排名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分别为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医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等。科技论文是一个机构基础科研力量的反映指标。从上述两表可以看出,整个浙江省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而浙江大学更是占绝对优势,被收录论文达5000多篇,占据所有被收录论文的2/3。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在排名前一百个机构中,仅仅只有六个机构为非大学机构,且除了浙江农业学院被收录论文数量为58篇,其它机构被收录论文数量均在50篇以内。企业的基础科研非常欠缺,在排名前一百个机构中,没有浙江省内大中型企业出现。

2.2合作机构统计分析

当今科学研究在研究规模、投资强度、研究方式以及涉及的领域等方面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双边和多边参与的学术合作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个趋势,也是推动科学前沿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通过对非浙江省机构(即合作机构)进行排名统计,排名前十的合作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从上表可以得出,在合作机构选择中,浙江省内作者以选择国内机构为主要合作方,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为合作最为密切的两家机构。但国际合作相对较少,排名前十的十家合作机构中,只有香港中文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为大陆外合作机构。

2.3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类似,文章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某项研究工作的关注程度,从某一方面可以显示科学论文在科研过程中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目前的研究评价中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被引频次来衡量论文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7879条检索结果中的文献进行被引频次的统计排序,得出,超过被引频次10次(含10次)的论文有153篇,其中,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有1篇,超过50次的有9篇。被引频次统计排名前十的10篇论文中,有8篇论文的作者机构为浙江大学,有8篇论文的学科类别为跨学科类别。

2.4学科分布统计

通过对7879条检索结果进行学科领域分布统计,所属学科领域排名前十的主要有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应用数学、电气电子工程学、光学、化学工程学等。从学科类别排名可以发现,浙江省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材料科学、化工、应用物理领域以及跨学科领域等,但学科领域之间的研究力量比较均匀。

3结论

(1)科研力量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基础科研能力非常欠缺。政府在科研投入时应充分考虑资源均衡;科研院所应该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企业要扬长避短,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或引进创新,然后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研发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科研机构对外合作交流较多,但国际合作较少。虽几个国际知名学校合作,包括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但数量极少。

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1965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在台湾大学设立“化学研究中心”(后更名为“化学研究推动中心”),开启了岛内有组织地从事化学研究、培育化学人才的初始阶段。当时化学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是协助岛内各高校设立化学系和化学研究所、培训教师和研究人员、扩充教学和研究设备、举办各种研讨会、吸引海外专家回台湾讲学、补助研究人员出席国际会议等。

到1985年,台湾几乎所有理科类大专院校都成立了化学系,共有13所公私立大学设立了化学研究所,拥有副教授以上化学教学和研究人员300多人,每年约培养50余名化学博士。

1985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鉴于岛内资源及研究人力有限,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庞大先进科技的压力,以及岛内发展化学工业对科技的迫切需要,认为若要持续且有效地促进全台湾化学研究活动的快速发展,不论在横向或纵向方面,都要建立积极交流及合作联系,以免导致研究力量的分散及仪器设备的重复投资,希望集结岛内有限化学资源,以团队的力量共同推动化学研究。

为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召开多次座谈会和协调会,讨论基础化学的研究方向,并调查岛内各学术机构的研究现况、人力及设备,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制定出纲领性化学学科规划,选择三项重点研究方向:新合成方法的开发及其在合成化学上的应用;激光在光谱及化学反应研究上的应用;分析方法的发展及分析仪器设计与自动化的研究。然后,主动邀请岛内相关化学研究人员,组成各重点推动小组,拟定出更具体的整合性研究计划,分别为:有机合成-环化反应整合研究,微量分析方法的发展整合研究,激光光谱学及激光化学整合研究,利用资助的“杠杆”加以引导。

两年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又根据实际计划执行情况及效果,决定以区域性整合计划为主,并配合主持人意愿,制定出新的“几何特异之多环非天然的合成探讨”、“非对称性环化反应”、“海水中微量物质的分析方法”、“激光光谱与光化学”、“气态金属实验室”及“大气化学实验”等整合性研究计划。结果证明,其成效非常好,无论在研究成果的质与量方面皆有大幅度的进展。

到上世纪90年代,台湾已建立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化学,其研究领域也由最早的理论化学逐渐扩充至天然物化学、合成化学、有机金属化学、无机构造化学、激光化学、微量分析化学、分子模拟及计算化学、清洁工业化学、材料化学、医药化学等新兴学科。台湾科技主管部门1995年修订后的化学学科规划,其重点研究方向增加为:分子模拟与计算化学;超微量分析方法发展;新材料合成与特性研究;生物医药化学的研究;合成化学;激光化学与同步辐射光源的应用。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学科的出现更是层出不穷。台湾科技主管部门2005年再次修订化学学科规划,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先进分析方法与理论化学,含新理论模型建立、新测量方法、纳米物质性质测量、分子结构与活性解析、复杂系统的模拟;先进材料化学,含光电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性材料、生物材料、表面及自组装材料;环境化学与能源化学,含环境污染监测、新环保制程开发(环保化学)、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生物及医药化学,含新型药物设计、分子设计化学、合成生物物质、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醣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系统的探测(分子辨识)等。

重要化学研究机构

目前,尽管台湾100多所高校中大都设有化学系或化学研究所,但真正能够申请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研究计划,开展化学研究的仍属少数。从每年的数量看,依序为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台湾科技大学、成功大学、政治大学、阳明大学、“中央”大学、中兴大学、中山大学、中正大学、台北大学、海洋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东华大学、宜兰大学、嘉义大学、高雄第一科技大学、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虎尾科技大学、勤益科技大学、高雄海洋科技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

台湾中研院化学研究所的在台“复建”,有赖于另一位来自大陆的科学家魏岩寿。他是中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和应用化学家,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化学工程科,主修化学和微生物学,期间进行了真菌学的研究,回国后就职于国立卫生实验所任研究员,30年代担任中央大农业化学系主任,是中国首位从发酵器械中分离出第一批工业微生物菌种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在Science杂志上的中国微生物学家。此后,他致力于用近代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曾兼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试验用甘薯生产酒精,通过筛选酵母品种,采用良种纯种酵母发酵,大大提高了发酵效率,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生产研究的先驱。40年代,魏岩寿担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酒精工业总工程师,主持在在四川省和云南省创建内江、泸州、昆明酒精厂,保障了抗战时期稀缺的能源供应。

抗战胜利后,魏岩寿奉命赴台接管台北帝国大学,并出任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化学工程系主任,同时还在台大农业化学系授课,主讲微生物学,期间曾开展紫色花蜜腺酵母菌的研究,通过在紫外线下观察微生物,成功地鉴定了从植物蜜腺中分离的用肉眼难以区分的红酵母。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还用较多时间研究过藻类单细胞蛋白,包括绿藻的生长、代谢和培养方法的研究。此外,他还研究过柠檬酸、谷氨酸等的发酵生产和海水中的非硫细菌。1957年,魏岩寿应胡适邀请,担任新成立的中研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他主要采用自己在台大教学期间培养的一批助手和学生为班底,包括陈朝栋、林渭川、彭旭明、周大纾等人,初期研究方向以微生物学家和应用化学为主,以后工作领域逐步扩充,在纯化学及应用化学的范畴里奠立起有机、食品、电化学及海洋化学研究的基础。

这一时期,魏岩寿主要开展霉菌和细菌的淀粉酶之联合作用研究,揭示了中国白酒酿造中用粮食制成的酒曲是结合采用了霉菌和细菌的淀粉酶,可以协同地完成淀粉的液化和糖化过程。这一成果不仅从酶学水平总结和提高了传统东方酿造工艺中的复式发酵过程,而且后来被成功地应用于印染工业的退浆工艺中去。

从1959年开始,他主持编纂《应用微生物图谱》,这部著作在中研院化学研究所年报中分15次连续刊登了11年,从中反映出他对各类微生物认识和驾驭的高深造诣,成为工业微生物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

魏岩寿是迄今为止研究腐乳最系统和深入的科学家。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他就对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腐乳进行深入研究,一直延续到60年代后期,他在1968年完成的腐乳研究的《技术总结报告》,从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在当时具有最高水平,直到今天也是有关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这些成就和在他临终那年出版的《高粱酒》一书,表明他对于中国传统发酵技术所具有的深刻理解,也体现着他重视总结提高中华民族的优秀科学遗产,并从中吸取其精华加以发扬光大的责任感。

魏岩寿担任台湾中研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直到去世的前一年(1972年),除在化学领域从事多方面研究,如进行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建立了放射性元素钍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从海水中提取铀和制备感光乳剂等外,还为筹划和建设该所付出了许多精力,为台湾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化学人才。他的学生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建立了“魏岩寿教授基金会”,每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州立罗特盖尔斯大学定期组织学术活动迄今。

目前,台湾中研院化学研究所仍是岛内化学界的核心,其科研实力也最雄厚,拥有几十种先进的大型试验设备和仪器,如3KW级X光发生器、低能量表面功函数测量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全自动生物感测系统、CCD单晶X光绕射仪、低温操作系统、光化学电流电位分析仪、高压式扫描式热分析仪、动态光散射光谱仪、元素分析仪、电子顺磁共振光谱仪、荧光半衰期测量系统、傅利叶红外线显微分光仪、气相层析质谱仪、高效能液相层析仪、高解析磁场式质谱仪、液相层析质谱分析系统、液相层析电洒游离法质谱仪、基质辅助激光脱附游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停流反应分析仪、原子力扫描显微镜、非线性光学光谱仪、核磁共振频谱仪、粉末X光绕射仪、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超导量子干涉磁量仪、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穿透式电子显微镜、高效能紫外光荧光分析仪、光电子能谱仪及欧杰电子能谱仪等。

该所现任代所长为陶雨台,所内有28位研究人员,包括特聘研究员2人、特聘讲座1人、研究员12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4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材料化学、催化反应、化学生物学及合成方法,每年发表SCI论文100篇以上。

台湾中研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于1977年建立,最初设在台湾大学校园内,1995年迁至台北市南港区现址,但仍保留了在台大的部分设施,维持与台湾大学生化科学研究所的合作关系及支持该所研究教学。

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培养模式;地方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74―03

社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遇和挑战,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需求和途径增多,一生中变换职业(专业)的次数增多,因此本科教育必须为学生继续深造、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宽厚的基础,必须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今,生物技术的超常规发展并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将生物工程推向科技的前沿。生物工程不仅仅包括利用实验技能实现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也包括运用化学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将这些成果进行工业开发,最终实现生产的大规模化。归根结底,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的任务是实现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生物工程技术包括上、中、下游三大部分,在生物工程迅速发展的今天,生物工程技术人员既要懂得上游技术和实验室技术,又要有丰富的工程素养。上游技术若得不到工程人员的帮助,实现大生产是相当困难的,从而使得掌握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技术人才市场的一个热点,同时生物工程专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校化工学院共有化工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和食品工程五个本科专业,生物工程专业是依托化学工程与工艺省级重点学科建立的、具有生物化工和微生物化工等学科优势的生命科学类专业。教学计划主要参照工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存在重理轻工、工程技术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课时紧张等问题。生物类课程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工程类课程如化工原理、工程制图、生化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及工厂设计等课程所占课时较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由于生物工程专业为新型学科,工科基础师资力量薄弱,其知识背景主要为生命科学的原因,再者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轻工的倾向。从而致使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上存在与工程结合不够紧密,“产学研”环节薄弱、脱节,影响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如何彰显化工特色。建设具有化工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意义重大。基于此认识,从90年代末,我院开始按专业招生,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实行一、二年级通识教育,大三院内专业自由选择,达到培育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生物工程专业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逐步完善,确定了以工科为背景,化工学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基础,技能培养为特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

对比国内外大学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完善院内课程选择机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课程选择空间。原则是:培养方案中基础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设置由学院统一制定、专业课程设置体现生物工程专业特色:指导性教学计划低年级院内趋同安排、高年级自主选择:基础与知识结构并重,兼顾化工与生物工程基础。为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工程学科、具有宽厚的化工专业基础和毕业后再次选择专业提供可能和保证,但又不与化工教学计划的完全一致;既不抹杀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又可扩展学生专业知识面,调整和整合院内资源,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我们在学分制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注重纵向深入型课程向横向拓宽型转变,既重视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专业内涵的建设。同时拓展选修课程专业范围,加强人文社科学、经济管理等知识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生物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选课拓宽专业基础,淡化专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

二 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突出实验、实践教学的地位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此决定了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不但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总体质量。我们在学习、借鉴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建立了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

1 转变观念建立新的实验室运行体制。优化试验方案提高实验质量

重组实验教学,减少低层次的重复实验教学,建立基础实验室,将基础实验室与院内各系脱钩,成立院内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实验室,共享仪器设备资源。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有机组合;按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分层次开展实验教学工作,使之成为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相互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考核方式和实验报告书写方式,强调问题分析与结果讨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确立综合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双重环节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是生物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确立了综合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双重环节实践能力教学人才模式。将导师指导的毕业论文内容与综合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毕业科研论文内容进行综合工厂设计,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生物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热点与新的方法和技术。在上述良好的科研氛围下,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本科教育中去,将毕业论文和综合设计的选题与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实际应用项目紧密结合,把研究项目中某些部分细化成子课题,时间和难度上适合本科生参与,但又相对独立,从而锻炼学生研究思路与能力。这样既完成了综合设计与毕业论文要求的训练目的,又增加了时效性,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本科生在作进行毕业研究论文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工程的方法、从工程的角度和采用工程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水平。

在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的同时,根据生物工程专业学习的实际需要,积极开辟双向互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辟了广阔而充分的实习空间。学校依托实习基地,通过邀请实习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教学,指导学

生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综合设计等方式,拓展实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加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训练(读书、论文、调研报告)

除开设《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将综合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双重环节列为必修实践环节外,要求学生四年内必须阅读人文类、专业类名著各10本,并撰写读书报告或书评。同时以科技小组为载体,广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并注重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研究项目”和“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激励老师与学生互动进行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激励和促进学生单独立项或参加教师立项的研究工作。积极推动“导师制”,由老师牵头成立“学生创业创新小组”,指导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各种创业创新研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近三年,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共有百余人获29项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组织成立了数十个不同形式的学生科技活动小组,参与学生300余人,并在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与此同时,导师还将开展系列学术报告,介绍学科前沿进展,传授个人治学、科研经验,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把科学研究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不但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也使老师的科研成果得到有效的验证,起到了很好的科研促进教学,二者同步提高的良好作用。

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1 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制一批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为培养化工特色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灵活应用课件、黑板、视频投影等多种媒体,将图、文、声、形相结合,展示动态变化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激励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上获取最新信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使之更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更好地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为了促进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我院非常

关注采用多媒体手段后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定期组织研讨会,由一些已经制作过精彩课件的教师对使用的软件系统、参考的网站作介绍,并演示了他们的课件。目前,我们有90%的专业课程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将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可更为直观、生动地感受科技的发展。

2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导”向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他们不仅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巨大潜能和创造精神,使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创造的良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上给学生出几个相关知识点的专题,让学生每五人一组,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写出论文报告和多媒体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对所讲述的内容提问和发表不同的看法。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需查阅大量文献,获得比听课更丰富、更深入的知识,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同时提高了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设计课堂专题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总结、写作和表达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演讲主题的设计均围绕教学的重点内容并紧扣教学进度。

考试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抓好这一环节,能客观地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估,从而推动和提高教学质量。成绩评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培养他们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定。成绩评定要重点体现对学生平时学习和教师日常教学的监测功能,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采取:1 规范面上专业基础课考试模式:统一考题,统一阅卷,逐步推进论文式的考题、以综合实验技能考核为重点的考核;2 推进点上专业课程考试方式改革:一定比例学生免期末笔试(20%以下):免考≠不考,必须写一篇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读书报告且须口头答辩;“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三自模式:同时自拟一份试卷,给出标准答案,单个学生面试,并通过多媒体在课题上口述,说明出题依据与体会。由任课教师和上课的学生综合评定是否符合免考资格,给出成绩.加大免考成绩透明度和提高免考准入门槛。

五 结语

尽管新的教学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传统模式相比,教学进度明显加快,信息量大。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强度,要求教师需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以科研为主的教师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科研指标,评价侧重于学术成果,忽视教学工作,教师难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更及时、更准确、更有效地监测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切实着眼于学生的共同发展上。(2)新模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占用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和厌烦情绪或造成偏科。(3)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因此需要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套实施和共同发展,否则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的不适应。同时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也难以激发教师的教学主观能动性,发掘教师的内在潜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现有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探索“双轨制”评价体系,制定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由教师自愿选择。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灵活地执行量化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勇.善问者如攻坚木――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4,(4):54―56.

[2]卢碧林,张敏,毛治超,赵红静.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06,(4):59―61.

[3]杨海麟,詹晓北,朱一晖,等.努力加强生物工程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22(2):61―64.

[4]刘桂萍.依托化工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化工高等教育,2008,99(1):11―14.

生物化学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 改革 考核多元化 多媒体 实验设计

1.引言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一门科学。生物化学内容涉及氨基酸和蛋白质化学、核酸和核苷酸、酶化学、维生素与辅酶、激素及其作用机理、糖类及其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DNA的复制与修复、RNA的代谢、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修饰、DNA重组技术、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等,教学内容庞杂、抽象、晦涩、难度较大。随着人们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手段,从基因水平全面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作用,使生物化学发展更加快速,更加多元化。基于上述因素,生物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过重,学到的只是死的书本知识。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彻底的整合和更新,增加了生物化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与DNA测序,基因工程技术,生物芯片,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基因组信息研究方法与成果,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等。此外针对生物化学是我校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我们增加了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生物安全,蛋白质药物,基因药物,细胞药物等内容,以达到拓宽基础,开阔视野,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培养。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师应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注重教育多样化,不再单一地使用语言、课本、板书、挂图等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肪酸的β氧化及生物合成、核苷酸代谢等代谢过程时,一些教师常常将整个化学反应式罗列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致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学蛋白质结构、核酸结构、蛋白质生物合成、DNA半不连续复制这部分内容时,为让学生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眼、耳、脑多渠道接受,使这部分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容易记忆。另外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例如证明DNA是生命遗传物质的噬菌体实验和肺炎球菌实验。但教师应注意控制课堂节奏,不要连续播放文字和图片,而不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否则会造成走马观花,欲速则不达的后果。

演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寓教于乐,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测定酪蛋白等电点,学生通过观察不同pH值溶液中酪蛋白的溶解度,很容易观察出沉淀最多的缓冲液的pH值即为酪蛋白的等电点。此外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离子交换拄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等,通过现场演示,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记忆深刻。

教师应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参加课堂教学实践,让他们从事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挥教材的情趣性因素。

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好奇求知欲望,形成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开展研讨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布置一些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疾病基因研究有着哪些重要贡献等的题目,让学生借助Internet、多媒体、文献检索等进行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的个体差异,采取个别辅导、小组活动、有指导的个人学习等。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教师上课时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也会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投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循循善诱、启发指导,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4.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应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免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薄弱,不符合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想象创造。如酶特性实验,学生自己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及依据、研究方法、实验内容与过程,利用唾液淀粉酶验证酶活性受温度,pH值,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改变了过去学生只管按教师给的操作步骤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亲自设计实验,从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5.考核形式多元化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事实证明仅凭一纸卷面成绩就决定学生全部的水平和能力是不科学的,必然会产生填鸭式教学的应试主导思想,学生们形成应付式的心态,重记忆,轻思考,临考前背一背。应将考核重点转到学生的技能上来,除了常规性闭卷笔试外,教师还应利用一些测验、作业、写论文、做实验、课堂表现、口试等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评估,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将竞赛成绩列入总分,将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分量降低,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让学生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全面考查学生得到的成绩更加公平合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结语

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在诸多方面需要进行改革探索,教师应多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多学习,以适应学科发展并满足学生汲取新知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熙泰,于自然,李翠凤.现代生物化学,2005.

[2]阎隆飞,张玉麟.分子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再资.生物化学工程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郭勇.生物制药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6]宋思扬,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2003.

[7]袁运开.现代自然科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李元.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0]邓智海.相约在北大.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上一篇:房屋建筑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六五普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