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汇聚世界石油城

时间:2022-09-26 02:34:33

科技汇聚世界石油城

水果能够弹奏钢琴、转向灯与方向盘同步的车、可以跟踪感应太阳光强弱的装置……一件件充满奇思妙想、令人称绝的科技产品亮相4月28日在克拉玛依举办的第28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示现场。

4月28日至29日,以“创新・体验・成长――中国梦・科学梦・青”为主题的新疆第四届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节在世界石油城――克拉玛依市成功举办。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塔吉克斯坦等7个国家,北京、福建、台湾等10个省区市,新疆15个地州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马兰地区的1900多名各族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嘉宾和观摩代表,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交流经验、传播友谊,集中展示了全疆青少年科技创新最新项目及成果。

科技魅力彰显城市新地标

作为一座现代化石油工业城市,科技一直是推动克拉玛依取得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建市以来,克拉玛依市始终坚持科技工作从孩子抓起,投入巨资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科技场馆,突出示范性科普教育基地功能。其中,最为宏伟、功能最全的标志性建筑为61000平方米科技博物展览馆,是目前克拉玛依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文化工程。

紧邻其旁的还有2013年4月开放使用的青少年科技中心,该中心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科教集团等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开展长期深度合作,组建兼备硕士、博士、外籍专家在内的专业科技运营团队,这在国内尚属首例。本届青少年科技节上,该中心还与克拉玛依友好城市――俄罗斯伊斯基季姆市签订了定期互访赴演合作协议,极大地促进了两地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据统计,自2013年4月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已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新加坡及全市教师和学生5000人次。

这些场馆和设施平日服务于克拉玛依本地青少年提高科学素质,重要节庆期间,还可以承办各类青少年科普活动。

金字招牌彰显城市新形象

经过前两届的成功举办,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节已打造成为新疆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具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势必对克拉玛依市及全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节为海内外了解克拉玛依乃至新疆进一步拓宽了渠道。

“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节在克拉玛依已连续举办三届,成为自治区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竞赛水平最高的综合性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平台和重要工作品牌,在培养各族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各族青少年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节开幕当天,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在开幕式上高度评价了克拉玛依承办此次科技节的重要意义。

“通过精彩纷呈的国内外科技交流活动,必将有力推动新疆科技工作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更加蓬勃开展,为建设创新型新疆、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自治区科协副主席、克拉玛依市市长陈新发表示。

借助青少年科技节这一高端平台和众多有关专家学者实地到访、倾情参与,通过进一步拓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效,实现青少年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这些正是克拉玛依不遗余力办好此次盛会的重要原因。

八方少杰共促科技交流

加强与亚太地区在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合作,为青少年科技节融入更多国际元素,提升影响力,这是本届科技节的一大亮点。

在现场,亚太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区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和大朋友围观,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等6个国家的教育专家和青少年参与其中。该竞赛由探寻未知世界及创意赛、石油的勘测及开发两个单元组成,优胜选手将有机会参加 APAR亚太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亚太区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比赛结束后,大家的话题聚集在获得创意赛冠军的伊力扎提身上。“虽然仅仅上了16节课,但伊力扎提并不是最有天赋的。”培训老师赵静介绍说,“取得第一名的关键是他学习时非常认真。培训课上,老师讲解的每一个要点他都烂熟于心,在实际操作编程过程中,他编写的程序思路特别清晰,每次都被老师用来当做模板。” 伊力扎提的妈妈阿迪兰激动地用手机记录下儿子夺冠的全过程,“参加机器人比赛让儿子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了。”

来自俄罗斯、今年只有12岁的巴维尔・谢里瓦诺夫利用一周时间,用废旧材料制成了一个参赛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可以执行我发出的命令,快看他这个推板还可以推动物体前进。”一时间,他的小发明吸引了众多中国学生的眼球,纷纷观摩并相互探讨。

来自哈密的高三学生赵子浩带来了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自动太阳能跟踪装置”,它可以实时跟踪太阳光转向,保证电池板最大程度受到太阳光直射,从而提高效率。 “高二时,我发明的汽车安全带在安全气囊打开时自动解开专利,以4万元价格卖给湖北省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赵子浩自豪地说,“我希望这次的发明专利更上一层楼,卖出一个更好的价钱。”

上一篇:临危受命创发展 成绩卓越拓未来 下一篇:如何破“看病难”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