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歌唱的灵魂

时间:2022-09-26 11:23:38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声教学在实践中所涉及到的方式方法和心理感知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互动性原则。着重强调情感体验在表演艺术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进行美声教学实践的目的。

关键词:美声教学;情感;互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48-02

一、引 言

美声属于表演艺术,美声技能技巧的培养和美声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是较为注重技能的实践性教学。在声乐教学的发展历程中,声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引导者,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艺术情操,挖掘自身潜力的指向标。从而,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一个教与学的功能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一互动功能体系主要体现在声乐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和彼此信任方面,因此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情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声乐作品的感情内涵,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作品、诠释音乐,并最终将这种情感体验传达给欣赏者,以实现表演艺术的最终目的。

二、情感的激发方式

(一)情感的意义

“情感”是人心理的主要品质。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情的反应。声乐表演是歌唱家将情感呈现并引发观众感知的艺术,是由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声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在形式上的具体化,因此声乐被看作是“情感的艺术”。艺术情感产生的心理过程与生活中的情感产生是有一定区别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不仅是感性的表达,还包含着与理性的结合,例如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对于音乐情节的安排和各种巧妙构思等。因此,艺术情感是对人的一般情感的再创作,从而升华为一种艺术理念的展现。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这种情感的把握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体验和实践。

(二)因材施教

兰培尔蒂在论歌唱教学时提出,“一位声乐教师必须掌握的本领,即在每个学生的才能、气质和领悟力方面,运用他的力量和知识。”由此可见,对于声乐教学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尤其对于初学者,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喜好选择适合他们演唱的声乐作品,让学生从自身较能理解的作品入手,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嗓音条件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演唱一首作品之前,教师需要对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演唱风格等诸多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要求教师首先对作品有较为准确、全面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声乐教师与学生进行较多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去调动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感悟。

三、激发想像

音乐的想像能力是将音乐内涵具体化、形象化以及塑造音乐人物的重要途径。在各种音乐能力的结构中,想像力发挥了辅助和激感的作用。声乐艺术同其它表演艺术一样,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就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将生活和艺术的情感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在演唱者的头脑中,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作品中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以亨德尔的一首著名的女高音咏叹调《让我痛哭吧!》为例。

这是其歌剧《里纳尔多》的选段,在学习演唱的时候需要充分进入对角色身份和情绪的想象之中。想象是进入角色和情境的桥梁,这种想象不仅仅依靠声音技巧,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流动,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歌曲意境和人物心理之中,感受歌曲需要表现的情绪。声乐教师不仅需要将作品内涵详细地进行讲解,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展现塑造人物的方式,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找到更好的处理歌曲的方法。

另外一种想像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对于学习的记忆方法的联想。在发声时,学生通过“打哈欠”能够体会到喉咙放松的状态,这样的方式提醒教师,用类似的方式去教会学生记忆演唱的方法或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去体会不同的发声练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相长的互动原则

(一)互动的优势

作为歌唱家需要注意艺术情感的反馈,从中判断自己的艺术再创作与观众之间是否产生了共鸣。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反馈的功能是由声乐教师及时提供,以及学生的处理而加以完善的,从而改善学生在技巧使用方面的问题和一些不准确的情感处理。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了艺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程度必然有一定的不同,声乐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学生的音乐处理同样会对教师的理解产生启发,或二者在处理方式相碰撞的时候,会出现新的想法和灵感,可以说二者是在相互的配合中实现更深入地解读和剖析艺术作品的。这样的互动体验也为歌唱者与观众的互动积极性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教学相长的互动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信任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的互信往往对教学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其中声乐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许多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在学习声乐技巧时往往由于不能很快掌握而产生退却心态和自卑感,而一些技巧较为成熟的学生在遇到一些难处理的复杂作品时也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意志力是歌唱技能技巧与练习的实现保证之一,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和提高其对意志的调控能力。在歌唱技法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示范正确歌唱的效果,加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是重要的教学法之一,这样学生在信任教师的同时也会逐步相信自己的演唱能力,从而形成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坚定的意志力。

四、心理学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艺术,而教学的过程同样也是一门艺术。从上述内容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如何更好地体会学生的心态是教学的成功因素之一。声乐心理学作为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近些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术界的许多音乐教育文献都是同音乐心理学紧密相联系的。对于一位歌唱者来说,歌唱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心理体验、心理适应和心理表现等方面的学习和控制。

我们形容一位好的演唱者的演唱“声情并茂,余音绕梁”,其中“声”是原自生理的表现,而“情”正是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声音和感情的完美融合才能实现最佳的艺术表现力。从许多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音乐教育者需要从音乐心理学中汲取许多重要的知识与方法。例如对于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音乐技能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艺术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复杂音乐作品更适合他们去学习和演唱;同时,年轻学生的个性因素和选择性特征较为明显,因此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重视学生的心理,将个人喜好和音乐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五、结 语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声乐教学必须注重声乐作为情感的艺术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美声教学更需要互动体会作品的内涵,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选择出国留学向国外教师请教,体会他国的风土人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需要在互信和交流中得以完善,因此教师饱满的教学状态和感染力是构成良好互动的必备素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

参考文献: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 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论广告文本文化互文 下一篇:数字空间的感观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