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彰显实效

时间:2022-09-26 10:54:11

摘要: 所谓“追问”,是指追根究底地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从目前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追问目的性不够明确;未确定追问对象;追问时机没有把握好,导致追问收效不大;追问过于宽泛等。本文拟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从追问的时机上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问艺术

所谓“追问”,是指追根究底地问,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学生表达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发展等。从目前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追问目的性不够明确;未确定追问对象;追问时机没有把握好,导致追问收效不大;追问过于宽泛等。为此,本文将重点放在有效追问上,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分析,以彰显课堂实效,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于回答正确时追问,调动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不能停留在浅层次,而应该逐渐深入。为此,数学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进行追问。例如,多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的解题思路是怎么样的?能分享一下吗?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回忆和分享自己的思路。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正确的时机,进行追问,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动笔计算一下9+7=?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学生动笔计算,此时有一个响亮而干脆的声音出现在课堂上)

生1:答案是16。

师:哇,算得那么快。其他同学的答案一样吗?是否有异议?

生:(齐回答)一样。

师:那我们请生1说一下他怎么算这道题的,他肯定有高招。

师:请问你是怎么算得又快有准的?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计算思路吗?

生1:9+1=10,我把7看成1+6,于是很快得出答案是16。

师:思路很清晰,非常不错。其他同学还有其他计算思路吗?

生2:我觉得还可以把9看成3+3+3,而7+3=10,

3+3=6,答案也很快出来了。

师:这个思路也非常不错。

…………

在这个案例中,数学教师于学生回答正确时进行有效追问,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教师也趁机表扬学生,满足学生被认可的需求。在学生1分享完思路后,数学教师并没有立即停止对话,而是再次问其他学生有没有其他计算思路,将对话对象发散到整体学生,再次调动学生思考,值得借鉴。

二、于回答错误时追问,及时拨乱反正

学生的错误也是有价值的,利用这样的观点看待错误,也许课堂教学会出现不一样的精彩。数学教师不仅可以于正确处追问,还可以于学生回答错误时追问,做到及时“拨乱反正”。于错误处追问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师纠错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思考,让学生自我发现错误,自我醒悟,以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圆》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时进行有效追问,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请计算:已知一个半圆的直径是8厘米,请问这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教师在课堂上走动,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数学教师发现,很多学生都是直接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3.14×圆的直径,进行计算。由于是半圆,很多学生都是根据一个圆的周长的结果再除以2,得出答案)

师:都计算出结果了吗?

生:结果是12.56厘米,列式为:3.14×8÷2。

师:看来大家能牢牢记住公式。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吗?12.56厘米是否是正确答案?

生1:我觉得应该是对的,因为圆周长的一半实际上就是半圆的周长,因此,可以先求出整个圆的周长,然后再除以2就可以了。

(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也就是说大家都觉得,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生陷入思考)

生2:好像感觉不对劲。周长的定义不是这样的。半圆中还有一条直线(直径),这样计算的话好像没有加上这条直径的长度。

生3:我明白了。我赞同生2,所以本题的结果应该是3.14×8÷2+8=20.56厘米。

…………

在这个案例中,数学教师没有直接评价说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而是利用反问的语气,让学生质疑自己的答案;然后,再进行追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紧扣周长的定义,得出正确的答案。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产生思维偏差的时候。此时,数学教师要多一份耐心,利用追问,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真知。

三、于思维受阻时追问,点亮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卡住了在课堂上时有发生。数学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有效追问,点亮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这一课时,教师于学生思维受阻时进行有效追问,点亮学生思维的同时彰显了课堂教学实效。

师: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个数是不是都能数得完呢?

生1:我觉得不是,因为找因数和倍数的方式都有点不同。你看,5的倍数有5,10,15,20……而5的因数却只有1和5。

师:由此我们发现了倍数和因数的什么特点?写一个自然数的倍数时,为什么后面要加上省略号?而写因数的时候却不用?

生:(沉思了一会)

师:其实,从这个问题中我们也可以归纳出倍数和因数的特点。大家再想想省略号的运用有什么含义?

(终于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1:省略号估计就是表示无限的意思吧。

师:非常棒。由此,你认为倍数和因数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生1:倍数是数不完的,也就是倍数的个数是无穷无尽的,而因数的个数却是有限的。

师:太棒了。倍数既然是无限的,那有没有最大的倍数?因数呢?

生2:老师,倍数既然是无限的,说明没有最大的倍数。而因数却有最大的,其实就是它本身。

生3:听了老师的讲解,我发现倍数和因数的特点刚好是相反的。

…………

在这个案例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思考不出省略号的含义时,运用另一种方法进行追问,巧妙引出倍数和因数的特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于发生争议时追问,促进学生深思

哲学家波普尔说:“歧义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数学教师可以在争议处追问,促进学生深思,自省自悟。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怎样滚得远》一课时,教师在学生争议滚动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进行追问,刺激学生深入实践。

师:请大家猜一猜,圆柱形物体如果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与什么有关系呢?

生:物体的重量、斜坡的角度、滚动的高度……(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些还与其他学生起了小争执,坚持自己的看法)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那你们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如你认为物体滚动的距离与斜坡的角度有关,你怎样来说明这一点呢?

(学生瞬间明白争议不出结果,而应利用证据说话,开始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假设同样的物体从30度、45度、60度三个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再观察和测量它们滚动的距离。再利用不同重量的物体测验……

(经过探究试验,学生知晓了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除了与斜面的长度有关以外,还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这个因素紧密相关)

…………

在这个案例中,当学生发生争议时,数学教师不是粗暴地让学生“别吵”,而是进行追问,即你怎么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样一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激发,会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追问体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数学教师,也应避免追问走入发展误区:追问目的形式化,只在乎表面的“热闹”,忽略追问的价值;追问内容浅俗化;追问主体单一化,兼顾不了整体学生,导致一些同学容易分心。只有不断实践,重视追问,勤于总结,数学课堂会因有效追问,彰显实效。

作者简介:陈亚苏(1971-),男,江苏如东人,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评价有效运用之谈 下一篇:数学课堂学生互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