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及社会对策

时间:2022-09-26 06:23:17

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及社会对策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电脑和互联网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今天,人们使用电脑和上网,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学会并习惯于享用电脑和互联网之时,对电脑和互联网所产生的依赖感正一步步地变得强烈起来。可以预见,一旦这样的依赖感增强到一定的程度,对人们自身而言,电脑和互联网可能就会“蜕变”成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社会功能当中,可能就包含了某些消极的、负面的成分。

一、“网络沉溺”的判定

对于网络沉溺的具体判定,应当着重分析四个方面的情况。

1.行为上和心理上的依赖感。对网络行为主体的当事者,即平时人们所称的“网民”、“网友”或“网迷”来说,他们不仅会在行为上对电脑和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比如每天都必定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操作电脑和到网上去“走走看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心理上也对电脑和互联网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正如同其他类型的成瘾一样,人们有时会沉陷于电脑和互联网中难以自拔,一离开便感到怅然若失、百无聊赖。

2.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基本丧失。由对电脑和互联网深深的依赖所决定,沉溺于互联网的人仅仅凭借自身的理性,很难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其自控能力可以说是完全丧失了。在电脑网络面前,尽管人仍然作为行为活动的主体存在,但其主体性却已经被消解,很难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自身行为活动的自主把握。他们所能做到的,无非就是“跟着感觉走”,被电脑和互联网里的各类信息“牵引着”往前走,至于究竟要走向何处、走下去有什么意义,却难得有心思去考虑。情况严重到一定的程度,人们对做出“下网”和“关闭电脑”的决定都感到“力不从心”。

3.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出现紊乱。电脑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脑和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愈来愈紧密地融入普通大众的工作和生活中,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一天天地扩大,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对于那些不能妥当地处理自己与电脑和互联网这一“常用工具”之间关系的人而言,他们的痴迷势必会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打乱。这时,电脑和互联网,就不仅不能成为提升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手段,反而会起到干扰和破坏作用。

4.身心健康受到较严重的损害。人们一旦痴迷于电脑和互联网,那么,对他们来说,社会生活中的其他的一切就都失去了价值,就都不再有吸引力。他们做出的唯一选择,就是每天花费相当长的时间,端坐在电脑前、徜徉于网络中。长此以往,不仅身体机能会发生某种障碍或变异,而且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二、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

从社会的和心理的层面找原因,可能会对分析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有所启发。

1.对高效便捷的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本身,也必然伴生并强化使用者对这一“工具”形成程度渐深的依赖。电脑和互联网带给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便利,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它们的日益普及和广泛使用,它们“嵌入”并改变社会生活的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一方面在“工具”和“功能”的意义上更加普遍地享用着它们所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另一方面又必须付出“依赖和受制于工具”这样的代价。所以,在自如地运用和操纵工具的背后,“独立而且自由”的人们却日益变得“不独立和不自由”。

2.海量信息的无节制、无限量供应,既满足了人们对新异信息的无限制渴求,又考验和嘲弄着人们的这种渴求信息的欲望。置身于信息网络时代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海量信息的冲击和挤压。“信息超载”已经成为信息网络时代的特有风景。其实,信息生成和信息传播本身,无所谓“多与少”,无所谓是否“过量”和“超载”。但如果将其同人们的接受和处理能力相对照,则必定会出现“供给”和“需求”的反差问题。人对新异信息的渴求固然无可厚非,但其对海量信息的接纳与处理能力,却总有一个限度。

3.网络空间匿名、开放与自由的氛围,以及网络管理规范和网络行为主体自律机制的缺位,的确给人们的行为活动营造了空前广阔的自主性空间和表现发挥的余地。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漫步和徜徉于无限广阔的虚拟的电子空间,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智,释放自己的欲望,放松自己的心情,变换自己的角色,体验和勾画美妙多姿的人生。但网络空间的宽松与缺少约制,并不意味着人们就真正获得了“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恰恰相反,如果说人们连自我约束的“防线”都不幸丧失的话,那么,人们最后就注定要为这种没有任何节制的自由,付出沉陷网络、人为物役的代价。

4.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不满,有可能被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予以发泄和补偿。对任何一个社会人而言,他在社会生活中都可能会遭遇挫折,产生各种不满情绪。当他们感到在现实生活中无从解决的时候,就会到精神世界里寻求其他“慰藉”。

三、网络沉溺的社会对策

防范和疗救网络沉溺这种社会病态,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的应对措施。

1.认清电脑和互联网的本质,做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主人。或许,对特定年龄阶段的人,比如青少年或儿童来说,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失去把握和调控自己行为的自主性,而自觉不自觉地变成沉陷于网络而又难以摆脱出来的“问题人群”。但是,也应看到,即便是那些行为活动的自主程度较高的成年人,也未必能够清醒而理性地看待和处理自己同电脑和网络之间这种特殊的“行为者与工具”的关系。在很多情形下,他们往往很难抵制网络的巨大诱惑,也会深深地被其吸引和左右。为此,每一个生活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人都有必要提醒自己,不要“为网所累”,不要成为电脑和互联网的“奴仆”,而应当真正成为电脑和互联网的“主人”,成为自己的行为活动包括电脑操作和网上行为活动的“主人”。

2.明确电脑操作和上网的目的和任务。互联网的发展,的确带给人们一个可供选择的自由信息空间。但问题似乎并非如此简单。国外的一些学者研究指出,在网络这样一个给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的媒介里,信息超载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浩渺无边的信息海洋中,最关键的并不在于网络提供了什么,而在于你选择什么。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不懂得选择就意味着“自我”的迷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做信息的主人。要在信息海洋中坚持“按需取用、适量获取”的原则,做到让各类纷繁复杂的信息为“我”所用,避免因信息超载而造成信息闭塞。

3.强化自我约束,控制上网时间。尽管在电脑和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的长短,并不能被视为判定一个人沉溺与否的标准,而且,长时间地操作电脑和上网浏览,也并不必然会导致网络沉溺,但可以肯定,时间因素作为一种“量的积累”,也的确是网络沉溺得以生成的必要前提。所以,从时间因素入手,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对电脑操作者和网络使用者的生活有所助益。在此,我们提出定时原则和限时原则。所谓定时原则,就是根据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有计划地给电脑操作和上网分配固定的时间。它主要适用于那些行为者出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而必须每天都面对和使用电脑与互联网的情况;所谓限时原则,就是人为地预先规定好电脑操作和上网的时间,一旦超过预定的时间限度,则强制性地离开电脑和网络。

4.动员社会的力量,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管理,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我们认为,网络空间不应当变成一片因无人管理而杂草丛生的“蛮荒之地”,而应当成为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和传播社会文明的一片“净土”和“乐土”。从全球协作入手,通过法律的途径,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管理,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是虚拟的网上社会真正实现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防范网络信息沉溺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次,要加强对网站、网吧等网络服务机构的运作管理,形成良好的环境。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管理和规范,增强这些经营机构的自律意识,提升它们的经营品质。

最后,要加强网络文明的宣传教育,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有效监护和正确引导。

网民是网络空间社会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行为表现如何,直接影响着网络空间的安宁与否和网上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对广大网民进行网络文明的宣传教育,倡导文明上网、做文明网民的理念,对提高网民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网络道德素质,是很关键的。

对于那些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自我控制能力又略显欠缺的青少年群体和儿童群体等特殊群体,家庭和学校应当肩负起监护、教育和引导的责任,既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和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络,又要帮助他们避免网络沉溺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条件。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教学一些心得体会 下一篇:大班幼儿室内游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