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和思考

时间:2022-09-26 02:42:1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和思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教学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和效率的关键。首先界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分析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教师能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激励评价教学有效性方面进行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探索。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堂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是检验新课改理念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纵观历年来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选、各层次的公开观摩课及常规课,老师对本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同,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尽相同,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尤为重要。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最初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后来被世界各国教育学者关注。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从专业角度认为,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收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收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能够运用其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到有利于今后发展的包括学习方法、价值观在内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看在教师讲授的规定时间里学生有没有收益。如果学生学了没有收益,即便是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教师教得再认真、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在现实的课堂教学缺乏真实性、有效性,主要表现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也就是指教师上课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掌握什么,一节课要达到什么效果。确立教学目标既要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又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教师要明确的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达成共同的明确认识。

2.教学设计不科学,缺乏合理性

(1)教学设计未能依据学生特点、生活实际,方法单一

很多教师重形式,不重效果;重表面功夫,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泰山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的第10课《巧设分区出效果―巧用文本框》,有的老师利用做名片导课,新授部分也仅让学生学做名片,虽然做的名片很漂亮,感觉很花哨,但是它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要,违背了本节课的意图,未突出“巧设分区出效果”这一主题,教学效果并不好。

(2)时间分配不合理,延误了教学时间

信息技术学科每节课基本上都有大显身手环节,也就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部分。如果前面的环节处理不到位,重点不突出,就会影响学生创作时间,学生的作品得不到很好的展示。

(3)课堂提问缺乏思考性、逻辑性和艺术性

比如,有些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们提出下一个问题,重复地问:你再想想还有没有问题要问?强迫性地要求学生说出问题。还有的老师一上课就连珠炮似地向学生问个不停:“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好不好呀?”等等。所以提问学生一定紧扣教学主题,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实际。

(4)操作练习缺乏创新性、层次性和生活性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并从质和量上分出不同的档次。比如,在对《文章标题更醒目――制作艺术字》这一课设计课堂练习时,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给文章用艺术字制作题目,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个性创作,做贺卡或书签等。如果没有层次性,不围绕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练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学生的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流于形式

学生的自主探究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许多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探究”自觉不自觉地演变成了学生的“自习或自学”,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交流只是泛用于同位之间的讨论,没有组织其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并未真正的进入讨论状态,就急于上机操作,流于一种形式。有的老师甚至采取“放羊式”的小组合作讨论,缺乏针对性、目标性。如果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把头转向电脑,各自进行各自的,并没有真正进行小组合作,不会的仍然不会,不仅给老师的指导教学增加了困难,教学的有效性也得不到提高。

4.不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是有些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科特点”,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做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利用多媒体进行满堂灌的局面。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对策

造成无效教学的原因主要还是归结于教师,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加强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和准度。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主要对策如下:

1.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条件

新课程以来,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教师要潜移默化的把信息知识和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和能力。

(1)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素养

教师能意识到信息资源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多方获取信息,并能较好地解读信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对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取其精华,从而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保持与时俱进。

(2)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不能作为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开发者,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教材。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

(3)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处理好新旧知识的关系。在课堂中科学安排学生活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要选择教法,审时度势地进行启发、诱导、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迅速准确地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程序,组织学生有序高效地学习。

(4)教师应有反思能力

林崇德教授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分反思与监控,就多一分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教师只有通过对专业自我的反思,才可以不断发现自己及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的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才可以获得实践性的知识,积累好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合理创设情境

创设优美的教学情景,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的学习心情愉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每节课的设置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应关注课堂导入的情景来源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是否能具有趣味性、生活性、挑战性和开放性。同时应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变化,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入手,以他们的眼光看世界,从中提取他们最感兴趣的信息作为教学素材,切忌把学生引入到一个虚构的情景中。

如我区的一位2007年省优质课获得者王春光老师的《图文并茂更精彩》一课,以“北京2008”为主题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把奥运会会标、福娃等图片插入到介绍北京奥运会、福娃等相关文章中。首先,关于奥运会的信息特别是福娃的信息是学生当时最热衷的话题,学生乐于了解;其次,当时北京奥运会作为全国人民的一种期盼,对学生的影响更具普遍性,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预设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会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积极探索各项知识与操作技能,所完成的作品也将图文并茂,教师更容易实现有效教学。

(2)有效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在日常教学中,这一形式也已被广泛运用。

①对探究的可行性进行正确判断,并借助学习工具。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通过动手、尝试、实验等能够得到结论的,可以引导其主动探究;而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或认知型的内容,再使用探究式学习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实践性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应经常提示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课本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习并养成习惯。

②有效开展合作学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能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空间,放飞思维的翅膀,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合作与交流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的特征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遇到问题时,同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帮助,获得收益。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特别在大班额教学的情况,小组合作交流更实用。如教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因为键盘指法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难点,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练习。在综合训练时,可以让同组的两个学生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时,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训练的同时,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巡视检查其它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3)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学生的差异在信息技术学科体现的比较突出,家庭环境因素的差异、兴趣差异、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等种种差异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比其它学科更明显。如果对这些不同知识和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情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隐性同步分层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形式上的同步学习、实质上的分层教学。

3.激励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激励评价对改进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评价往往以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教师评价要体现全面性、准确性、合理性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经常会出乎老师的意料,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完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寻找学生的闪光之处,抓住时机,及时、准确地用富有感情的激励性语言给予评价,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鼓掌应该是发自内心,一味地追求激励的方式大可不必,它反而失去了鼓掌的价值和意义,削弱了激励的作用,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变得麻木、毫无感觉,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开展。

(2)教师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问题的答案,还要关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之外,还要提倡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都处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还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就会对过去的学习进行总结,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同学互评,不仅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同学心目中具有的优点和缺点,激励自己改进,可以看到同学的长处,发现他人的优点,从而促使自己向同学学习,不断进步。

四、总结

总之,任何的教学改革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绝不能因为提倡创新和张扬个性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唤起师生对课堂生活的热情,最终实现由“传统课堂”到“有效课堂”转型,达到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教学价值的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江华.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03).

[2]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02).

[3]张冀海.信息技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J].新课程(教研版),2009,(03).

[4]张晓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五环节[J].中小学电教,2006,(01).

[5]张少芳.浅谈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9).

上一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下一篇:《想别人没想到的》之“想别人没想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