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航海指南:《古航海图》

时间:2022-09-25 08:35:20

古代民间航海指南:《古航海图》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内陆导向的国家,“缺乏海洋视野”常被认为是中国在近代未能成功转型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中国在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过对周边海域的探索和开发,沿海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航海贸易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东亚、东南亚海域的潮汐、洋流、岛屿、礁滩以及沿岸各地的山川、港口、城邑、补给情况有着深入的了解。随着历史的变迁,走海商贾们所创下的基业早已湮灭,但他们对中国周边海域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成果仍然能从民间的海图资料中窥得一二。

与官方绘制的海防地图和地方志不同,渔民、商贾在航海中所使用的,多是民间编绘的各类手抄本“更路簿”、“海道针经”和航海地图,这些航行指南在商民中世代传抄,并根据航海实践的经验逐代补充,正如清朝人黄叔礅所说:“舟子各洋皆有秘本”。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近代航海技术的普及,这些珍贵的民间资料大量亡佚,尤其是摹绘不易的航海地图,在海内外的收藏总量也是屈指可数。

幸运的是,1956年春,地理学家章巽在上海来青阁书庄旧书堆中检出一套古代抄本地图。其中有航海地图69幅,黄毛边纸抄绘,每幅27厘米×28厘米,装订成册。图册所描绘的地域,北起辽东湾,沿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各地,南达珠江口以外。图上并无书名、作者、题记等记录绘制与收藏情况的文字记录。章巽认识到这套航海地图的价值,于是购回,加以研究并于1980年出版《古航海图考释》一书。

图册的绘制手法比较简单,主要是用线条勾勒海岸、山脉与岛礁的轮廓,用文字标注地名与有关水文、针位和航路的内容,注记的文字相当口语化,很多地名是用谐音字来代替,而且多有白字错字,如辽东的“旅顺口”读成“里顺口”,写为“黑顺口”,山东的“芝罘岛”写作“子午岛”,但笔画却工整清劲。很有可能,这套航海图是由从事渔业、航运与海上贸易的普通百姓与一位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士人合作而成。图中岛礁多用“澳”、“仔”等字,又对北方沿海地名错误较多,可以推断其绘制者可能为闽南籍。

图册所记载的地名和地理知识与清代保留至今的《顺风相送》、《指南正法》等海道针路文献相仿,因此图册的绘制时间亦应在清代前期。而且图中有许多明代地名与语言习惯,很可能此图由明代的底本传抄而来。

令人吃惊的是图集中的最后一幅图,图上没有任何地名,但既然排在最后,应在珠江口航程以外。图中描绘了一组岛礁,在岛礁各处零星有文字注记,记录了岛礁的方位、航路、暗礁、水势等信息,与《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的叙述比对,可以知道,此图所绘,就是古代所称的“南澳气”,即今天的东沙岛。与近代实测的航海图对比,东沙岛的轮廓基本完整,而且还标示了近代航海图上没有描绘的水下礁滩,说明这幅古航海图是比较准确的。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我国东南的渔民和商贾,自明清以来就在东沙群岛一带海域航行,对东沙群岛的地理状况与周围海情相当熟稔,进行了长期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先民,尤其是沿海民众,并未将浩瀚大海视作畏途。中华文明的两支臂膀,一支指向广漠的亚洲内陆,另一支则伸向蔚蓝色的大海。

上一篇:论加强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 下一篇: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