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导师制探析

时间:2022-09-25 06:07:36

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导师制探析

[摘 要]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导师制是保障学习自由的基础。本科生导师制能够进一步完善高校学分制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现在导师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推进和完善导师制。

[关键词]导师制;自主学习;本科生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实施,高校学生自主学习和选课也在逐渐推进。学分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本科生导师制是随着学分制而出现的,在高校中推行学分制离不开本科生导师的协助和配合。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导师制是在学生主动地,有主见地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下,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特别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教育制度。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导师制是一种与学分制、班建制不同,却又与其相互协调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等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一、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1.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正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导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规划更加系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2.完善学分制的需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分制出现了。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而导师制则是其重要保证。由于学生通常是只根据个人兴趣、追求学分或者时间恰当来自主选课,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能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而导师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形式,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课程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学习目标,以保证学生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全面形成。

3.因材施教的需要

导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导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导师充分了解学生专业、兴趣、能力和特长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引导其不断进步,并能够帮助学生做好未来发展方向规划和职业定位。

4.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需要

虽说本科生的思想已比较成熟,自我督促和管理的能力也较强,但是在当下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导师对学生的一些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与其性别、年龄以及专业等因素密切相关,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尤其需要导师的全方位指导。本科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导师和家长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成都学院旅游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指导制度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导师制度实施以来的实际情况看,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多指导和帮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导师数量有限

近年来,旅游学院不断发展壮大,本科生招生人数也在增加,虽说也在招募新教师,但其速度和量度远不及学生数的增长。该学院共有学生1100多人、教师40人。师生比例失衡,导师资源不足,有的导师指导的人数过多,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导师,而且在导师筛选中,对本科生导师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这使得合格的导师数量不足,对导师制的实行和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导师制知晓度偏低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导师这个名称,但是对本科生导师制却了解甚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很多学生表示只知道研究生有导师,不知道本科生也可以有导师。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就更加不了解,不知道怎样选择自己的导师,也不知道导师如何才能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一方面,由于学院对导师制的宣传力度不够,导师制发展还很不完善,导致导师制知晓度偏低。另一方面,对于导师制,部分学生的兴趣不浓,认知度和关注度都不高,所以对导师制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

3.导师与学生互动偏少

通过调查发现,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学生内心都希望导师能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但事实上导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不多。调查显示在已经确立的导师与学生对应关系中,部分师生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活动,但频率偏小,甚至有部分师生关系呈现的是导师不联系学生,学生也不联系导师的状态,导致导师制名存实亡。这可能是由于高校的老师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还要从事科研工作,导致导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和机会偏少,缺乏沟通交流平台。

4.导师制管理体制不完善

虽然该学院较早制定了导师制及其实施办法,但导师制度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如激励手段不足,没有实质性的考核和评定,不利于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导师对导师制缺乏热情和信心,甚至有些导师仅仅是挂名导师。从导师的培养、导师的筛选、到导师的管理、导师的监督、再到导师的评价、导师的考核这个过程没有一个系统的合理的管理体制,导致导师制落实不够,名不副实。

三、完善导师制的措施

1.增加导师数量,提升导师质量

首先,学院在进行学生扩招时,教师的招聘也应该同步跟上,增加教师数量是增加导师数量的前提。然后,由于导师制对导师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严格,所以在筛选导师之前,可以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要求教师了解导师制的运作管理制度,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导师的责任心是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前提,导师的素质是关键,导师的能力是保障。推进和完善导师制,必须充分发挥导师的主观能动性。

2.建立完善的导师制管理模式

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导师组织管理委员会,负责导师的招聘、培训、筛选,管理,监督及评定工作。委员会要定期组织开展导师工作交流大会,通过集体探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推进导师工作。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如对导师与学生开展活动频率和时间的监督,考察师生交流活动的效果;每学期委员会通过评定导师们的工作业绩,评出优秀的导师并对其予以奖励,对于评定的不合格的导师,要求其尽快改进或者取消其导师资格;对于学生或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奖的,应对其导师予以奖励。

3.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

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联系自己的导师。因为学生是受益的主体,再加上导师工作繁忙,沟通交流时间少,这就需要学生主动联系。其次,导师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导师应该具备责任心,积极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另外,学院应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学院要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保障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有一个较好的环境。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的实施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前提下,导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各大高等院校都需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导师制的实施和改革,加快人才培养速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吕秋丰, 靳艳巧,林起浪 .高校本科生

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

(1).

[2]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

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3).

[3]谭士元.发挥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中的

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05(2).

上一篇: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 下一篇:传奇跳舞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