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度寒冬 须防低温症

时间:2022-09-25 03:47:05

老人度寒冬 须防低温症

寒冷的冬天,是许多老年性疾病的好发季节,诸如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然而,还有一种冬季特有的、不易引起人们重视的疾病,就是老年性低体温综合征,这也是老年人冬季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由于低体温测试起来有些麻烦,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很多人也不知道低体温会诱发死亡,所以,往往没能引起多数老年人和家属的注意。

老人冬季低体温症是一种机体受到寒冷刺激,体温(内温度)降至35℃以下所致的大脑皮层陷入抑制状态的临床综合征。老年人对来自外界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差,极易患此病。一般在室内温度降至18℃~10℃时最易发生。资料统计表明,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占10%左右,70岁以上的老人若发生低体温,死亡率高达70%。其主要表现为患者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模糊,面色灰白,手摸感觉皮肤表层发凉,即使不暴露在外,如腋窝、腹壁也都感觉发凉。当体温降至35℃~36℃时,老人往往还能自诉冷感,一旦体温下降至35℃以下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低体温状态,病人反倒没有寒冷感觉,这可能与意识逐渐丧失有关。发生这种病症的老人,可出现定向力障碍、思维混乱和运动失调,在离床时常会突然摔倒或在夜间小便时跌倒,以致常在数小时后才被发现,因而容易引发危险,甚至可因突发性室颤及心跳骤停而导致死亡。

老年性低体温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殊药物治疗,预防更为重要。对年高体弱的老人,特别是有可能会发生低体温的老人,应注意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1.采取有效的防寒保暖措施 冬季要注意定时测量老人的体温,选择阳光充足的房间当居室,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可在户外晒晒太阳。衣被应柔软轻便、保暖性能好(如轻便的皮衣、羽绒服等),忌硬重厚板。俗语说“寒从脚下起”,而且天气越冷头部散失热量的比例越大,所以平时(特别是外出时)一定要戴帽子、戴围巾和穿棉鞋,防止鞋袜湿冷。高龄老人不可独居,住房应安装取暖设施,室温保持在22℃左右为宜,也可根据体质差别增减。老人体温过低时,可用温热水给病人洗抹四肢,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体温。

2.适当食用高热量食品,保证肌体热量需要 为了防止体质虚弱的老人发生低体温,应为老人在饮食上安排一些热量高、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羊肉、牛肉豆制品及生姜、辣椒等。也可适当吃些大枣、龙眼等温性水果。如有条件,也可与中药人参、黄芪、肉苁蓉等配制成药膳。

3.加强适应冷环境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应鼓励和帮助老人进行适宜的运动,使体内多产生一些热量。如晨起先用双手揉搓面部、颈部、耳部,并常于室内室外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体育活动,晚上用温水泡脚洗脚搓脚心等。

4.合理用药 老年人服药要谨遵医嘱,避免使用某些可致体温降低的药物。如冬眠灵、安定、甲基多巴、阿米替林等,这些药物可抑制下丘脑后部体温调节中枢,促进周围血管扩张,抑制血管收缩,干扰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还可通过降低患者对环境的反应,干扰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致使体温降低。故老年人要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尤其是在寒冬。

5.限酒 有些老年人有饮酒御寒的习惯,其实,饮酒非但不能御寒,反而会增加散热,酒后倍觉寒冷,所以,老年人冬季不宜多饮酒。

6.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此病的发生大多还与老人体质虚衰、严重营养不良,患有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老人肺炎、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有关。因此,积极治疗慢性疾病是防止此病的重要事项之一。

7.警惕前驱症状 低体温的发生常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形成,这之前往往有前驱症状和行为变化,如老人畏寒怕冷,皮肤出现湿冷,手摸四肢冰凉,面部水肿,颈部及四肢肌肉僵硬。胃部胀满,不思饮食,或有寒颤,或有紫癜,有的老人动作思维发生障碍,呼吸频率及咳嗽反射降低,心跳缓慢,脉搏微弱。研究表明,即使是被褥较厚但室温较低,也容易诱发低体温。所以,高龄体弱老人若出现以上前驱症状,就应特别警惕,以免引发危险。

老年人一旦患低温症,一定要尽早就医诊治,不可延误。 对已患低体温综合征者,家人可先采取保暖措施,如老人体温仍不能回升,须尽快送医院诊治。不能随便揉搓病人四肢,摇晃病人躯体,以防大脑皮层抑制加重。也不可将病人置入高温(40℃左右)环境下复温,以免使大脑受到严重损害。要严遵医嘱,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

上一篇:舌尖上的鲁迅先生 下一篇:第一讲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