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太极

时间:2022-05-01 03:00:01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后人据《周易》的哲思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

无极而太极,无极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混沌状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而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太极的“两仪”即为“阴”、“阳”二仪。即有了天地才有“阴”、“阳”之分,没有了天地存在的世界,就等于回到世界的前“混沌”状态。阴,《说文解字》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说:“山北水南,日所不及。”这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天地是古人类所知的最大的阴阳实体。从最大的阴阳实体论阴阳性质,有大阴阳囊括所有小阴阳的意思,但说不清楚何以阴在阳前,固定地称“阴阳”,而非“阳阴”。难道是先有地后有天?这说不通。只有从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说清楚何以阴在阳前。阳,《说文解字》说:“高明也,对阴言也。”高指天,明指日。这还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即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是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在“太极”这一概念的影响下,“天人关系”成为我国古代思想领域中的首要问题,在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大变革的时代,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学术黄金时代,“类”、“象”等观念形成,由此发展为阴阳、道、命、数、气等哲学理念。形成了儒、道、墨、法、名、阴阳等中华文化流派,为我国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老人度寒冬 须防低温症 下一篇:亲我一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