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

时间:2022-09-25 03:46:42

农村研究

摘要:文章着重从的目的和改革的手段以及对改革成果的执行等方面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为改革者和决策执行者提供一点建议和意见。保证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改革不偏离方向,保证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经营使用形式;可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我们当前的农村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需要的一场农业深化改革,因此会触动各个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它还涉及到社会的基础问题,因此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谨慎小心不能麻痹大意。我们的农村改革不是进行重复的循环改革,而是有了质的提高,以改变以前的小农经济形态的个体经济承包责任制模式,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进行经济产业链(农业服务业)的延伸、升级和创新,吸收从土地上分流出来的农民工。从全局角度和战略高度看,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必须在农村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突破,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一、农村不是让农民失去土地,改革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首先是“农村不是让农民失去土地”,而是为了让农民通过不同经营形式,把仅有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用,进一步支持整个社会的改革发展,因此,我们要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农民的承包经营收益权作为我们农村的指导方针,作为基本国策来执行。

为了确保国家的政策能够顺利执行,防止变相剥夺农民的土地,使得我们的政策出现偏差,给我们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坚持: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也就是不管土地怎么流转,都是作为集体的土地(除非国家征用),享受的收益为集体所有,因此我们在进行土地流转前后,都要保证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保证农业、农民、农村的稳定和进一步发展;而不是通过流转改变了土地的性质,剥夺了农民享受承包经营收益权利(剥夺了农民的土地),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所以在土地流转过程当中,我们要通过合同规定土地的用途,我们要监控对土地的使用,如果出现违反国家规定和使用协议,土地流转协议无效,即可停止土地上的任何相关作业,进入仲裁程序和司法程序,收回土地的经营使用权。

二、农村不是把农用地改为非农用地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定要把握一条底线,不能把我们国家的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我们的改革是改变农业用地的土地经营使用形式,而不是改变土地的用途。我们讲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一定要用它来引领农村,按照国家制定的政策“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让我们的农村、农民、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促进土地有序、大规模流转,就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经济由小农经济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经济模式进行转变。农业用地用途一定不能改变,在流转合同当中应该予以明确规定,否则流转合同归于无效。农业用地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依赖和基础,我们必须把握住这条底线。

我们必须保留足够的农业耕地,保证占世界20%人口的吃饭问题,否则就没有资格谈发展。不管怎么强调、不管怎么保护都不为过,这一条应该时时讲,处处讲。

国家应该在土地流转方面出台相关的细则,为我们将来的法律诉讼提供法律依据,特别是国家应该加大现有相关土地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防止一些地方政府和小集体,为了自己小集团的利益,而肆意更改我们土地的级别和用途。加大对事关民生的农业耕地转建设用地或者建什么园区的行政处罚力度和司法处罚力度。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土地问责制与社会媒体、农民等各种监督相结合,实现全方面、多维度的监督和监管土地的各种形式流转,并在相应机构进行备案,以备核实和司法依据。

三、农村不是农民由种粮食改为种经济作物

当前农村改革就是为了改变过去简单分散的靠天吃饭,使得我们有动力有能力去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从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农业作业,这是我们农村的主导思想,也就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可以引入高度机械化的设备,研发更新农业优良品种,提高农业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平台,有助于社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尽快实现全面小壕社会。

自古以来,农民具体种什么,不受国家和集体的命令和制约,而是受市场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市场来引导我们的农业,并且辅之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保证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国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农民的作业导向:

政府从整体上对农业的重视在我们国家来说应该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应该有具体的政策体现,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和书面上。进入21世纪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使得我们的农业出现了一波种植小高潮,使得我们能够抵御,2008年的全球性的粮食危机。

政府应该从政策上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和引导,引导企业和农民形成各种各样的合作形式,在企业的指导下进行优化作业,形成种植业联合体,具有很强的抗风险性。

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对农产品的研发力度,一方面,通过设立相应农产品研发基金来支持和引导各研究所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进行加大对农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对研发的新产品进行研究所与农户相互合作的形式进行推广和普及,产品种子的费用需要等到产品收获后给予支付,产品的整个周期应该有相应的技术指导。

政府应该在铁路公路运输上对农产品运输进行政策扶持和倾斜,对农产品铁路运输进行优先车皮供应;对农产品公路运输进行过路费的减免。对农产品的购销企

业,国家应该给予政策上扶持,帮助他们做大作强,理顺我们的农产品流通体制。

政府应该支持和引导、扶持一大批农业集约化种植企业,国家通过粮食购销合同价,同一批农业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扶持他们成为我们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我们的农业发展,为我们的粮食稳定、工业、第三产业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原材料。

四、农村不是让农民改为市民

农村改革不是让农民改为市民,而是让农民从土地的束缚E解放出来,具有生存的本领,能够很体面的生活。一方面,通过改革保证农业的生产经营形式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国内的粮食生产量,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国内的整个经济形势;另一方面,如何使得我们农业劳动力能够具有生存的能力,能购体面的生活,而不是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或者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花大力气对农民进行培训和引导,扶持引入农民工的企业,进行税收和财政的支持,尤其是农业企业。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逐步改变以前的作业形式,形成进厂不离乡,务工不离地的新农村形象。我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改变我们农民的传统作业形式:

仅靠土地收入转变为土地和务工收入两种形式,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土地流转出去,获取土地的租金收入,同时进厂获得务工收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土地流转给规模化、集约化企业获得租金收入,并且我们可以同时进入农业企业取得务工收入。

成立新型的农业经济合作社,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高科技化,提高农业的高科技含量,集约化作业,降低农业上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吸引资金进行农业投资,发展高科技、高效、生态农业。

政府和地方应该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当地需要的产业类型),帮助农民进行就业,帮助他们向农业运输企业、购销企业、物流企业等转化,完善我们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化。

五、农村不是以工补农

中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以前,实行传统的二元经济,进行剪刀差的农业补贴工业,使得我们国家在一穷二白地基础上迅速建立了工业体系,虽然当时也考虑到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的论十大关系),但是主要还是以农业补贴工业。农村改革不是以工补农,而是以农业更好的适应工业,促使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以前是农业补贴工业,现在进行补救性的工业补贴农业来进行农村改革,这会使我们步入歧途,误解农业与工业的相互拱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工业的发展会反过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应该改为“以工扶农――市场引导”,在当前中国的经济现实下还是比较可行的,因为一方面,从土地上释放出来的农业劳动力,要到工业或者第三产业就业,需要工业企业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积累的资金,会因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财政的引导和支持向现代化农业进行投资,以获取更好的收益。

农村就是为了使农业能够迅速高效发展起来,改变当前的基础地位,辅助产业的现象,使农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与工业、第三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保障的基础产业。

六、农村不是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而是让所有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农村改革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改变农业的经营形式,让农民可以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让全社会受益。我们从2007-2008年的粮食危机可以看出,仅仅靠进口是不可靠的也是靠不住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粮食生产和储备,我们能够渡过这一次粮食危机,也得益于国家在进入21世纪后相继的惠农措施,使得老百姓的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但是要想降低生产成本,让所有人都受惠,满足我们的需求,又能帮助整个世界上的穷人不挨饿,就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国家的农村改革。改变农村经营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运营,使得我们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多位一体化转变(农产品种子的研发、更新换代,农业品牌的创造、农产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和批发零售),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同时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农产品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数量供应充裕,稳定粮食供应和销售价格,使得老百姓得到实惠。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结合中国每五年规划的思想,三农问题是我们的首要问题,连续几十年不变,农村更是三农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要非常谨慎,进行点一线一面逐步深化改革,但是必须以“一条国策一条底线”为中心进行,才能真正保障三农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又能合理安排各种利益团体的利益,顺利推进整个经济社会向前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浅议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下一篇: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状况及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