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需求满足与目标达成设计需要系统思考

时间:2022-09-25 03:24:53

培训需求满足与目标达成设计需要系统思考

摘要:瑞安市第四批小学段(含幼儿园)名师培养对象培训班围绕“教学观念的建构”,“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特色的生成”三个模块展开,注重实效、统分结合,能力本位、实践跟进,协同培训、资源整合,为培训的有效设计提供了成功经验。同时,培训课程实施需要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和需求的优质化满足,也为培训的有效实施设计提供了教训总结。获得重要启示是:有效的培训组织,其培训需求满足与目标达成设计需要系统思考。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需求;目标;课程;系统思考;设计

瑞安市第四批小学段(含幼儿园,下同)名师培养对象培训班(下称“名师班”)是由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委托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瑞安市教育局下达的指令性培训项目。办班目标是培养瑞安市级小学学科教学名师。学员包括17名幼儿园教师和118名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教师,共计135位。名师班于2008年7月间开始筹备,试图根据名师成长规律和特征要求,温州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学院与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沟通协商、讨论修改,量身定制的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以有效满足培训需求,达成培训目标。培训地点分别在温州、瑞安两地进行:理论引领课程在瑞安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实践提升课程在温州市有关知名小学、幼儿园开展,论文研修课程由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指导、学员自主完成,在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答辩。2009年10月举行了结业典礼,125名学员顺利结业,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一、课程设计

根据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围绕“教学观念的建构”,“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特色的生成”三个模块展开,分别通过高校专家理论引领、名校名师理论转化及教学观摩、实践体验、行动跟进等形式来诠释。

(一)理论学习课程模块

1.教学观念的建构。在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能够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审视自己的教学,建构新的教育观念。要求学员读一本教育名著,联系自我,围绕教育观念的更新,写一篇读书心得。带领学员进行一次教育观念领先之旅,到温州市名校做实地参观,感受教育观念的探索与实践。

2.教学技能的提升。给学员提供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新思维和先进的教学技术支持,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当前的教学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由名校名师现身诠释教学技能与技巧,帮助学员教学技能、技巧的提升。

3.教学特色的生成。通过高校专家的特色教学理论、科研能力的讲座,特级教师的特色化教学评析,帮助学员从多角度理解教学特色,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最终促成自我教学特色的形成。

(二)实践提升课程模块

学员分期分批到温州各名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实践。学员跟随导师(名师)听课、参加各种教学讨论活动;实践期间每位学员均须实践授课,并接受导师、同伴的听课、评课等。为提升学员有效课堂教学能力,要求每个学员在教学实践期间完成以下任务:

1.每个学员写1节课的教学设计;

2.听名师上课,组织讨论;

3.对照名师的讲课,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修改;

4.根据修改的教学设计上课,同伴听课诊断,结对老师评课;

5.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写出反思报告。

(三)论文研修课程模块

论文研修安排6个月。根据三模块学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导师指导下,撰写一篇教学叙事研究论文。为确保论文质量,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了论文答辩。论文研修成绩由撰写与答辩两部分组成。

二、过程描述

(一)第一阶段:理论引领

2008年9月27日上午,该班级在瑞安教师进修学校举行开班典礼,并于当天下午开始正式上课,进入第一阶段的理论培训。由于培训班所有参训学员均为在职教师,且人数众多,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在课表制定期间要求理论学习基本上都安排在周末。由于理论课程均在瑞安进修学校进行,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实行双班主任制,由瑞安市进修学校的林智慧和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林鹣鹣两位老师一起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和对班级学员的到课情况作记录。理论学习阶段大约两个月左右,到11月22日结束。期间,有10位学员因故旷缺课时数超过有关规定(两天),经进修学校与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协商决定取消培训资格。

(二)第二阶段:跟岗实践

2008年11月24日,名师班进入了第二阶段――跟岗实践。此前,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鹿城区教育局协商,得到鹿城区教育局的支持,分配给名师班8个“跟岗实践学校”(其中6所小学,2所幼儿园),分别为温州市建设小学、温州市瓦市小学、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温州市城南小学、温州市蒲鞋市小学、温州市水心集团学校、温州市第四幼儿园、温州市第三幼儿园。由于学员人数众多,考虑到8所学校的承接能力,将学员分为两批进行跟岗实践。实践的时间分别是:第一批11月24日至11月28日,第二批12月1日至12月5日,每批均为一周。实践期间,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领导和瑞安市进修校的老师去各个挂职实践学校探访发现:绝大多数学员十分珍惜跟岗实践的机会,严格遵守跟岗实践要求和实践学校的相应规定,认真完成各项作业。对个别学员因工作冲突,没能参加、或因态度散漫、没有很好的完成培训任务的,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瑞安市进修学校协商,按培训有关规定,先后取消12位学员培训资格。

(三)第三阶段:论文研修

2009年4月11日的学员与论文导师的见面会为标志,名师培训班进入第三阶段,即论文研修阶段。此阶段原定时间为2009年4月12日起至2009年7月12日,因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6月份面临温州大学三年一度的干部人事调整,最终推迟至10月份正式结束。参加此阶段学习的学员为113人,分13组,各专业理论导师13位。4月11日和12日两天,郭文斌老师为学员们系统地开设了教育科研的讲座,同时安排了学员与导师的见面会,正式进入论文研修阶段。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选题、撰写开题报告;二是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三是论文答辩,修改定稿,完成论文。论文答辩安排在10月24日举行,共有110人参加(有个别学员放弃答辩)。整个答辩工作早上8点开始,经过一整天的紧张工作,下午4点多才顺利结束。期间,论文研修成果因故没有整理成册或出版。

三、培训反思

(一)成功经验

1.注重实效,统分结合

名师班是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各级各类培训项目中,学员人数最多(135人)、学科专业背景最复杂的班级之一。因此,从培训方案的制定,到培训计划的执行,到学员的管理,都需要有所创新,突出实效。如理论引领模块教学组织上实行大、小班结合的形式,今天是大班上课,明天可能就要拆成三个或四个小班上课;课程内容上实行通识模块与专业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专业模块又要制定出多个不同的专业子模块。尽管统分结合的培训实施组织管理难度增大,但由于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和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双方均注重实效,前期准备工作又比较充分,沟通更及时,获得了预期效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效培训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2.能力本位,实践跟进

名师班秉承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安排培训教学活动。理论引领上,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根据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意见,精简理论内容与课时,注重选择重要的,比较前沿的,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内容。实践提升上采取“影子培训”的方式,落实理论学习的行动跟进。为期一周的“跟岗实践”活动,学员“全天侯”跟从,导师“全过程”指导。论文研修上,改变了以往培训“放羊式”管理方式,应用“行动教育”经验,严格按照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程序和要求来进行。开始有选题论证,中间有中期检查,结束有论文答辩。切实帮助学员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教科研能力与水平。赢得了学员好评。

3.协同组合,资源整合

协同组合培训是协同组合培训机构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实施的跨学科、跨学段、跨角色的综合性培训[1]。名师班根据班级特点,采用了这种我国发达地区教师培训机构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培训组织模式。由于学员人数多,学科专业多,涉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学员所在单位和区域的教学骨干,工学矛盾也突出,组织安排进入名校“跟岗实践”难度更大。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整合行政资源,取得鹿城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整合培训资源,与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协同组织管理,与鹿城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共同选择了实践学校,实践导师,开发学员和导师资源,落实“跟岗实践计划”。因此,总体上学员比较满意。

(二)主要教训

1.班级的有效管理有待精细化

一是培训的协同管理需要精细化。尽管两位班主任老师认真地执行管理办法。但由于身处两地,很多时候仍难以同时管理班级,必然造成衔接沟通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学员请假、考勤统计、培训考核等。又由于培训时间跨度大,时间分散,也不利于学员与班主任以及导师的交流,以致造成很多学员不认识班主任,班主任也不认识学员的状况。二是班级的自我管理协需要精细化。要进一步完善学员承诺制,落实培训参与个人计划制度,激活和提升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有效克服和解决个别学员纪律松散、班干部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2.培训的需求满足有待优质化

一是课程安排的适应性问题。名师班学科多,各科学员实际需求差异大,有的课程部分学员需求没什么联系。二是培训标准的统一性问题。名师学员人数多,学科太分散,实践学校多、学科导师多,导师对学员执行培训标准的宽严程度不一,部分学员不很满意。三是学员参训的自觉性问题。学员总体层次比较高,对培训需求个性化要求高,因材施训的专业支持期望也高。名师班培训的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尚待提高。

四、问题讨论

(一)培训需求满足设计问题:服从“专业意志”还是选择多方兼顾?

名师班试图通过“教学观念的建构”,“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特色的生成”三个模块课程,来满足瑞安市级小学学科教学名师培养需求的设计,既遵循了名师成长的基本规律,也合乎培训设计者的“专业意志”。通过专题培训模式、导师指导模式、观摩研讨模式、论题答辩模式的统整,来满足有效引领学员发展提升学员专业能力培训需求的设计,既符合骨干教师培训的基本规律,也是有效培训组织设计的“专业意志”。通过注重实效、统分结合,能力本位、实践跟进,协同培训、资源整合的培训设计,来满足跨学科的超规模班额培训有效组织需求的设计,既兑现培训课程设置的发展性、适应性、生成性等原则,也体现有效培训管理方式的“专业意志”。但是,瑞安市级小学学科教学名师评选必然有它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培训需求的有效满足必须而且应该首先锁定名师班学员现在的实际条件与名师评选条件之间的差距,而且也得考虑不同学科不同学员的个性需求满足。也正因为名师班培训需求的满足设计,主要仅仅是注重培训者的“专业意志”,而没有很好地重

下转第158页

上接第156页

视个性化需要,成为最终导致班级有效管理的精细化和需求有效满足的优质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培训课程设计必须基于项目预期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和学员的成人差异性等要素,系统思考。

(二)培训目标达成的设计问题:实施“计划驱动”还是注重愿景发动?

培训课程是为实现培训目标而选择的培训内容的总和。名师班为达成培训目标设计了“教学观念的建构”,“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特色的生成”三个模块课程,体现了模块课程的主要特点:“一是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和内容,各自相互独立,同时由于其他模块横向联系,从而可以组成更大模块的课程;二是一个模块可以包容若干学科内容,即同一模块可以组成有不同学科组成,并非同一学科”[2]。但是,名师班在培训课程目标达成的设计上的主要问题:一是缺失了专业精神和理想教育体验课程,没有建立合理科学地模块课程结构来支撑。因为“所谓模块课程方式,就是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若干不同学科内容按基本理论、师德教育、操作能力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个类别,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加以整合,构成课程结构。”[3]二是没能关注骨干教师成长过程中内在动因的重要性,学员全程参与的热情和动力不足。因为名师的成长,是一个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需要具有不同于普通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师德修养。仅仅关注是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更新结构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教师自身自主自为自觉的愿景行动。这样,也造成了班级的有效管理和需求的有效满足问题。因此,培训目标的达成,仅仅是计划驱动或任务驱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学员成长愿景发动之下的再融合设计。

五、案例启示

任何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都是一个基于需求满足的预设和生成过程,都是一个绩效改进的问题解决过程,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过程,都需要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修炼。系统思考要求我们整体、动态、本质地思考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从而科学决策并付诸实施。名师班协同组合培训的课程内容更多是跨学科的内容组合,更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地选择,系统思考。因此,名师班培训案例启示是:1.培训需求满足设计,要以学员成长的目标定位为基础,系统思考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培训者、受训者以及培训的其他参与者的需求问题,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诊断分析,多方兼顾。2.培训目标达成的设计,要以学员成长的愿景发动为前提,系统思考模块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以及方法与评估的逻辑一致性问题,引导愿景、发动愿景,来达成培训课程目标的实现。3.培训需求满足与目标达成设计的系统思考,需要经历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预设与生成过程,即需要经历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策划,输入与输出,评审、验证和确认,以及更改等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 变革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8.

[2][3]贺祖斌.教师教育:从自为走向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7.

上一篇:广西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下一篇:建筑科研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