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

时间:2022-09-25 01:53:12

日本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

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其对外贸易成为了带动日本经济战后复苏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在从1981年至2010年间,尽管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断,日本也面临了汇率、产业结构升级等压力与挑战,其对外贸易却连续30年保持顺差状态。然而,根据日本财务省于2012年1月25日的公告,日本2011年贸易赤字2.493万亿日元,为30年来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日本在2011年3月经历了9.0级的地震与海啸袭击,造成了大量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在通信、运输、安保等方面对日本贸易企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随之而来的核泄漏事件更令日本的出口情况雪上加霜,大量出口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就此破产;其次,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日元的持续升值也导致了日本的出口压力增大,全球经济形势低迷,需求萎缩使得日本外贸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除上述原因之外,日本贸易逆差情况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之间的联系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对外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间的关联作用及对中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启示。

一、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废墟上开展经济建设,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极大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日本经济今日的成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1.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的产业结构调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为了恢复战后疲软的经济,首先制订了恢复煤炭业等能源工业和钢铁业的产业结构政策。在50年代左右,其能源产业、机械零部件产业、电子工业、合成纤维产业在日本政策倾斜之下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进入60年代后,产业政策重心调整至重化学工业,1960至1970年间其重化学工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上升了近200%。同时机械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由1955年的15%增加至1970年的32.3%。1970年后,日本在产业政策的调整上加大对计算机产业,电子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对这类企业从研发到销售推广到出口关税等方面均给于最大程度的优惠和补贴,并且出台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等法律法规来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日元也经受了“广场协议”的影响而大幅升值,为了维持经济和贸易的健康发展,日本的产业结构重心由工业向第三产业倾斜,并且进一步加大了对汽车、电子产业等出口行业的扶持力度,力图通过外贸的发展扩大其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时缓解国内产业转型和汇率剧烈波动所带来的国内市场疲软,经济增幅降低等问题。在90年代,日本政府对第三产业继续加以扶持。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服务业,金融保险行业等一起在其经济低迷期成为了构成了日本新的经济支柱。总体说来,日本在1950年至2000年间,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是采取由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不断发展的策略。从GDP比重方面来看,可以明确体现出一、二产业地位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总体态势,如图1所示。2.21世纪后产业结构调整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减缓,其产业间结构调整力度也有所减小,更加注重产业内部的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如表1所示。从所示比例来看,日本的三大产业结构已基本趋于稳定。而就行业划分而言,制造业与服务业成为了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动力来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始终保持一个较高的比重,这说明日本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过度依赖其制造业的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现有的产业结构已经能够较好适应当前的日本社会需求和长远经济发展要求。

二、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的联系

对于日本这个资源极为匮乏的岛国来说,贸易一直都是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战后的日本政府也树立了“贸易立国”这一基本政策并长久奉行。可以说没有日本国际贸易的成功就没有其今日的经济成就,因此在日本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见表2)。从出口结构的变换可以明显看出,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比重的不断下降使日本在近50年的出口结构中,与农业相关的食品、纺织品的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这是顺应日本本国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发展途径。根据之前的分析,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推行的对化工工业、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也促进其出口结构偏向化工产品、机械设备等第二产业产品,在当时得以顺利推动了贸易的进行,发挥了其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使日本贸易状况迅速改善。反之,贸易量的提升也刺激了工业的发展和繁荣,工业制品、机械设备的大量出口也加快了日本的机械化和工业化,促进了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而近十年来,由于日本经济的全面低迷,日本的贸易情况也逐渐变差,随着产业结构逐渐向金融、服务业所代表的第三产业倾斜,传统的支柱型产业如汽车行业、电子技术产业等也逐年显示出疲态。尤其是2011年,电子机械出口量同比下降8.3%,机动车出口量同比下降10.6%,曾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半导体产业更是下降了14.2%。虽说有天灾的因素,但同时也不可否认正是日本逐步弱化第二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制造业逐渐失去其贸易优势和国际市场,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更多注重的是满足日本国内市场需求,这样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日本在2011年的出口额同比下降2.7%。但日本这一资源稀缺的国家,对原材料、能源、食品等产品的进口极度依赖,其去年的进口额较之2010年上涨了12 %,这便是导致了日本在2011年的贸易逆差形成的直接原因。但是,对日本来说,这样的产业结构转型和随之而来贸易的恶化却也是必须要承受的。首先,日元汇率经过“广场协议”而大幅提升,早已失去了其原本国际贸易中的汇率优势;其次,日本过高的劳动力要素的价格也已使其产品很难获得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第三,产业结构最终取决于需求结构,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以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为需求主体是不可规避的发展轨迹,一味依赖机械,电子和汽车等产业支撑其对外贸易无法长久地带来其经济的进一步整体发展。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与日本“贸易立国”政策相类似,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定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体系为主导的出口模式,进出口额占世界比重已经超过8%,成为世界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1992年开始,我们国家连续19年保持贸易顺差且顺差程度愈发巨大,这一发展轨迹与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的情况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在产业结构方面我们国家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急需调整。日本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

1.重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程度,调整出口产业链结构当前我们国家的出口工业大多是位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制造业,没有技术优势和品牌效益,所获取的利润大多数是依赖于廉价劳动力资源所带来的价格优势。数据表明,在2008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仅为同年度美国的4%。反观日本,在战后初期发展时,它也是作为美国的加工工厂而获得较少的利润,但由于日本政府和企业对科技的重视,技术密集型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积极拓展产业链、创立自有品牌。因此,我们应当参照日本的做法,加快将第二产业的主体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至由技术密集型产业,建立出口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

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缓解经济增长与加工制造业的高依赖性在金融危机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有近三分之一是由于出口所推动的,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人民币汇率升值较快的当前,如此高的出口依赖性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隐患。而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过小,为经济的发展难以提供足够的推动力。日本在面临类似情况时,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对外贸易低迷时期的经济起到了较好的缓冲作用。

3.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追求贸易平衡、健康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为我们经济的发展起到过很好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们国家出口企业大多以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对我们国家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与影响。从长远来看,一方面这样的发展方式难以抵御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国外市场萎缩所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报酬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利于工人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剥夺了产业升级转型的内在动力,更不利于三大产业结构整体调整与第二产业内部合理化调整。中国不应该也不可能一直充当“世界工厂”这一角色。此外,顺差的不断积累导致了我国外巨额的外汇储备量,从而产生通货膨胀,资源流失等众多隐患,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因此,逐步改善现有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实现生产链条的本土化,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报酬都是中国当前应当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论如何加快林业发展提高造林技术 下一篇: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