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9-24 11:30:58

初中学生不良心理现象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和演变,办学的形式也日趋丰富多彩。这种教育体制的变更,一方面增添了教育的活力,促进了教育新的竞争,加速了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教育专家和一线的班主任、课任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尤其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殊的家庭背景、特别的学生个性下,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

【关键词】学生心理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60-02

一 学生心理失落现象与解决对策

“陈老师,我女儿玄×回家总是闷闷不乐,无精打采,才一个月整个像换了个人似的,据她自己说,她在班上一点地位也没有,虽然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她,就是找不到小学时候的骄傲和快乐,请你和她谈谈心好吗?”电话放下了,我的心泛起波澜。于是我对玄×同学的现象在班上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的结果让人震惊,56名学生中有24人有与玄×相同的心理,所占比例为42.86%。我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入学档案查询(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学生来源、小学成绩等),分别与之交流谈心,问题的结论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失落现象。问题的原因:我校初一“特色班”学生来自我县各个乡镇、各个层次的小学,有些是来自非本县区域的。他们中的大部分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完全陌生,但令他们向往已久的学校。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新奇,为能进入这个崭新的学校学习而庆幸。但很快新奇感没了,喜悦的心情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渐渐加重的失落情绪与思乡情绪。(1)这些孩子在家是娇生惯养,没有离开过家独立生活,来到新的学校,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出现不适应现象;(2)这些学生在原来的学校可能是佼佼者,来到新校后与众多佼佼者比较有了从“白天鹅”变成“丑小鸭”的失落情绪。

针对这一现象和原因,首先我对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与帮助,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地球村”意识。其次针对“丑小鸭”现象,我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水平没有降低,只是比较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丑小鸭”现象是正常的,要重新尽快给自己定位,为自己定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为自己选定一把“椅子”,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去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最后,这些学生渐渐地开朗了,逐渐找回了自信,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并且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二 学生畏难情绪现象与解决对策

初一新生入学以后,经过一个月的学校常规训练和对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指导,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相当明显,表现在学习习惯的差异、行为习惯的差异、意志品质的差异、良好情操的差异、自主合作学习的差异、探究创新能力的差异等各方面。第一次月考下来,我对本班学生的月考成绩进行了系统分析,21人月考成绩与入学相比有明显下降,占学生人数的37%;四门学科有92门次单科成绩下降明显,占总学科门次的41%。就学科而言,英语成绩普遍下滑,有的学生还不及格。“现象源于本质”,通过深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基础层次、智力开发和发展的不平衡,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所学学科少、难度小、要求低、没有升学负担,所以他们就觉得学习轻松、愉快。由于大多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性格情操没有形成,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淡薄、探究创新的能力还很缺乏,因此当他们升入初中后,学科增多、难度加大、作业量相对多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希望也高了,学校的管理规范了,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使得有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本届“特色班”初一年级学生是电脑派位产生的,生源来自各个地区、不同层次的小学,他们中的大部分英语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基础还特别差,要他们学习当前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确实有相当大的困难。

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现象,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特别是就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作业、如何复习、如何自主合作学习等环节进行有序的强化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尽快完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的过渡。至于英语学习上的困难,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一面鼓励学生要不怕吃苦,一面帮助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打牢基础,并不时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经过一年的努力,绝大部分学生畏难情绪有所好转,英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 学生对立情绪现象与解决对策

升入初中的学生一般在十三四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进入如同精神分析理论家所称的“仇亲期”。在家里,他们往往与家长“对立”,在学校容易与同学“对立”、与老师“对立”。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这个年龄期的学生们身上虽然尚存有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增强。因此在家父母常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在学校会出现对老师的教育软“对立”――口服心不服,与同学相处“不顺”后会出现硬“对立”――从口头上的争吵到行动上的“施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也在变化,由“依赖”型、“服从”型逐渐向“独立”型、“自我”型发展。在与同学的交往、家庭成员的相处、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他们的这种意识已有意显现,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出现,一旦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各种“对立”局面的产生。

针对学生的对立情绪所产生的种种表现,我与家长积极联系、相互配合,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契机和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家长、老师对他们从学习到生活的关注,让学生感觉到虽然自己在长大,大人们能把自己当“大人”了,但是自己更需要家长、老师在心理上的疏导、思想上的教育、为人处世上的指导,做到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理解。“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处理要耐心、细致、冷静,避免做出过分反应而人为激化对立,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容易犯错误的时期,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犯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让学生感到你对他们真正的爱,这样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教”。

以上不良现象的解决,需要一线教师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悉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从学习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理、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的关注,共同来探讨和研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寻求科学有序地解决这些不良心理现象的方法和途径。我相信,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一个“支点”,那么他们一定能够撬起“地球”!

参考文献

[1]韩绍欣.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河南教育,2004(7):10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实践快乐体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下一篇:我的班级管理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