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集群理论在社区商业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4 04:42:06

小企业集群理论在社区商业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居民生活的日益改善以及大量新建社区的兴起,引导和发展社区商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越来越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小企业集群理论入手,探求社区商业的理论来源,得出小企业集群理论对社区商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关键词:企业集群;社区商业;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

社区商业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系到“社会和谐”,“环境宜居”,“生活保障”的大事。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特别是商务部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工作,并把“社区商业”列为工作重点,企业家纷纷从中寻找新的商机,学术界也积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但由于社区商业建设的复杂性、前瞻性和艰巨性,目前的理论和对策研究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特别是将理论、实践和政策相结合的深度研究尤其缺乏,本文试图结合小企业集群理论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小企业集群的内涵

小企业集群是一种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企业间新组织形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功能。它可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和反应敏捷等优势,还可以使集群内各商业企业形式保留了企业间的相互独立性,有利于避免企业联盟、企业合作等带来的管理问题,增强了企业对环境的灵敏性和自身的柔性反应能力。小企业集群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降低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竞争所承受的压力。

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企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在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亚当•斯密将小企业集群定义为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1]。马歇尔则认为,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中小企业集聚,从而形成小企业群。波特将小企业集群界定为:某一特定产业(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了一个具有稳定、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

(二)小企业集群相关理论

小企业集群理论最早可以追朔到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之后以韦伯(A.Weber)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学家又把这一理论推进了一步。较具代表性的小企业集群理论主要是外部经济理论、聚集经济理论、新竞争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

1.外部经济理论

1890年,马歇尔在其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外部经济的概念。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内部经济有赖于从事这些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而外部经济往往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2]。马歇尔认为,企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所致,这一观点奠定了企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他论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3]首先,企业集群有利于知识量的增加,有利于技术、信息特别是新技术诀窍的新思想的传播;其次,企业集群大大提高专用人才的使用效率;最后,企业集群为辅助工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大型机械的利用效率。

2.聚集经济理论

聚集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韦伯、胡佛、巴顿、佩鲁和克鲁格曼等,其主要观点见表1。

3.新竞争经济理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把企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企业集群理论,将企业集群视为一种有效的空间竞争方式。在波特看来,企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它不同于科层组织或垂直一体化组织,而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这种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企业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柔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他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依靠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离的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

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包含了集群竞争优势的内容。企业集群可在三方面产生竞争优势:首先是能够提高该领域企业的生产率;其次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最后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加强和扩大集群本身。随着集群优势的形成,利润可以在垂直联系(前向、后向)及水平联系企业之间流动。同时,集群有助于实现内部多样化,使知识、信息、技术、价值等在集群内转移和扩散,及时适应多变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企业集群竞争优势表现在产品质量、特征和新产品的创新上。[6]

4.创新理论

熊彼特(J. A. Schumpeter)提出:“创新不是孤立的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地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体,或者说,成簇地发生,这仅仅是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均匀分布于整个技术系统,而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领进部门。” [7]他的创新理论将技术创新与企业集群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行了研究,认为创新的扩散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集群现象。

英国华威(Warwick)大学的斯通曼教授把技术创新扩散为三类:企业内扩散、企业间扩散和国际间扩散。其中,企业内的扩散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流行病模型;二是通过经验来学习即所谓“干中学”[8]。 通过“干中学”这种渐进式的创新方式,集聚在一起的企业不断获取的技术知识。帕威特和弗尔德曼 (Pavitt & Feldman)等人的研究则确认了企业集群在创新上有产生和增强的正反馈效应,局部创新在集群中可能引发产业链上的全面创新。[9]

5.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

科斯(COASE)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寻找市场交易的搜寻成本、拟定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等。通过引入交易成本,科斯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外部交易成本与内部管理成本相等的地方,而企业的扩张与缩小则完全取决于交易成本的节约。威廉姆森(Williamson)等人在科斯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资产专用等观点,并逐渐形成了交易成本经济学。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小企业集群这种中间性组织形态的形成就是为了获得一种交易成本最低的制度安排。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断将相关企业一体化倾向,以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交易成本。但当一体化达到已成度后又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因为企业为维持其组织的完整性,需要支付高昂的组织成本。因此,企业开始尝试不把所有企业都一体化,而是通过资金、技术或是人员等纽带与某企业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成员企业在节约交易成本的同时,仍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体化组织的规模、范围和分散风险的经济性。[10]

(三)小企业集群在社区商业发展中应用

与社区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小企业集群中的商业企业,因此,在这里我们将小企业集群引申为小企业集群,来分析小企业集群与社区商业发展的关系。

1.小商业企业集群与社区商业相关性强,通过集群的扩散效应对社区商业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并提高资源的整合能力

与其他产业集群相比,小企业集群与宏观经济相关性较弱,和社区发展的相关性较强。小企业集群的存在、发展与壮大,是社区商业发展与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小企业集群因集聚而产生的扩散效应将对关联产业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小企业集群通过集中化大规模的媒介商品流通和提供相关服务,可以整合社区经济资源,带动所在社区的金融、建筑、房地产和交通运输等全面发展,引致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小企业集群通过集聚―扩散效应,可以实现社区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双重节约

从经济效应上看,中小商业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可带来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个概念表明,小企业集群能够产业规模经济。集群内各个商业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集群呈现出一定的自适应、自组织、自激励和自约束机制等组织特征,从而形成超越单个商业企业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能力。集群内部不仅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而且各商业企业之间可以彼此信息共享,特别是共享动态变化的最终消费信息,减少信息的扭曲性和不对称以及市场磨擦,大大降低供需之间的不确定性,减少商品的库存和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商品库存中可能发生的失效和损耗,消除不必要的商品转运、积压和倒运,节约企业的成本。

从社会效应上看,中小商业企业在全社会范围内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商品和各种服务,其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性、全民性的经济活动,涉及到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企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解决社区的就业问题创造了条件。同时,一个成熟的小企业集群包括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等)、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顾客,集群中社会资本逐步形成与积累,集群中形成的诚信与合作的文化氛围,有利于社区市场秩序的规范化和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3.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实现集群内部的横向与纵向合作,有利于社区中小商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中小商业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市场势力弱、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而小企业集群的网络化把大小不等的各类企业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为所在社区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风险防范的屏障。社区内的中小商业企业可以开展某方面的合作,构建稳定的渠道和流通网络关系;小企业集群中的中小商业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横向联合,以取得规模经济。

大量的中小商业企业集聚于同一社区,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内的分工和协作,集群内中小商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可以共享商业仓库、运输工具、物流配送系统。集群内的人才丰富,资源共享,业种结构、业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不断优化,有效地避免了中小商业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使中小商业企业在产业集群的羽翼下健康地成长起来。

4.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改变社区产业同构、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促进社区经济走向合作

产业同构现象的产生,与行政区域间缺乏统一规划有着密切关系。许多社区的商业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物流标识不统一,交通运输和仓储的设施、设备、器具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电子数据也没有统一的格式。大多数中小商业企业信息系统属封闭系统,各物流系统间信息交流不畅,这些制度性的障碍最终破坏了资源在社区间的流动畅通,阻碍了经济资源的配置,影响了社区经济合作,使以比较优势为原则的区域产业分工难以形成,造成了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产业同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各社区应顺应市场的需要,根据本社区的比较优势建立合理分工。

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可以通过完善商业标准体系建设,从而促进社区之间商品的流通。小企业集群内部围绕器具、包装、采购、运输、装卸、仓储、包装、配送、加工及物流信息交换等,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如物流运输标准,包装容器标准,物品条形码标准,EDI电子数据交换格式标准等。通过对商业标准与方式的整合,理顺管理机制,根据消费群体的地理分布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规划地区内的零售点、仓库、运输、配送中心和道路等各种设施的总容量,加快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变社区之间的产业同构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谯薇.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基础[J].工业经济,2002,(4):22-28.

[2]马歇尔,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5:279-284.

[3]冯德连,王蕾.国外企业集群理论的演变与启示[J].工业经济,2001,(1):81-85.

[4]蔡兵.我国小企业集群研究[R],华中科技大学,2004,(11):5.

[5]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70-74.

[6]魏守华,赵雅沁.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探究》,《工业经济》,2002,(7):50-55.

[7]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2-43.

[8]陈风杰.中小企业创新[R].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33.

[9]王道平.林华.企业集群及其增长环境与技术创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3):79-82.

[10]谯薇,宗文哲.小企业集群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4,(3):87-90.

上一篇:转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的策略选择 下一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企业战略转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