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扶持贷款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6:45:22

小企业扶持贷款政策

小企业扶持贷款政策篇1

近年来,虽然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从实际情况上来看,这些政策仍然难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体表现在:其一,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足,扶持政策向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倾斜,中小企业不能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其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无法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其三,政府尚未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

(一)中小企业提升自身融资能力为了提高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中小企业要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良好的融资信用,增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信心。首先,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做到专业化管理、稳健化经营、科学化决策,有效规避决策风险,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其次,中小企业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再次,中小企业要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按时还贷、诚信经营,规范自身信用行为,为企业持续获取融资机会奠定基础。最后,中小企业在制定融资策略时,要从自身条件和行业发展特点入手,比较不同融资方案的收益和成本,确保融资规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二)改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正确处理好信贷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商业银行要创新信贷管理制度,认真研究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建立适用于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授权授信制度,优化信贷业务流程,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同时提高信贷服务效率。此外,银行还要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开展存货抵押贷款、房产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样化的贷款业务,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推动信用担保体系步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良性发展轨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要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导,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充分发挥融资担保功能。

(四)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持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陆续出台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的带动作用。首先,政府可给予中小企业一定金额的财政补贴,鼓励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其次,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适当降低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税率,使中小企业积累更多的自有资本,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再次,政府要给予中小企业适度的政策倾斜,通过出台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优惠贷款政策,援助中小企业顺利度过创业初期和技术改革难关。最后,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国家要提高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资本市场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小企业扶持贷款政策篇2

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小微企业4124个,注册资金986.2亿元,从业人员6.86万人,年生产总值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沙坡头区小微企业2415个,注册资金885.7亿元,从业人员3.55万人;中宁县小微企业1188个,注册资金90.6亿元,从业人员2.47万人;海原县小微企业521个,注册资金9.9亿元,从业人员8412人。全市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9个,5000万元以上有61个,1000万元以上的有108个。从产业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冶炼化工、造纸印刷、矿山开采等十大行业。其中第一产业1777个,占43%;第二产业1002个,占24%;第三产业1345个,占32%。

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工作开展情况

(一)制定出台贯彻落实国发14号文件的有关政策措施情况

1、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认真落实国发14号文件精神。为了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繁荣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有关意见,结合中卫实际,市人民政府于20xx年11月12日制定印发了《中卫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繁荣发展的20条政策的通知》(卫政发〔20xx〕250号),分别从政府行政审批、企业融资、税收扶持、财政扶持和市场建设等方面对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做了政策规定。人民银行中卫市中心支行、中卫银监局也结合金融部门的实际建立了《中卫市政银企对接联系工作机制》,制定了《中卫市金融支持重点建设项目政策措施》、《中卫市金融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绩效评估办法》、《中卫辖区中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报告制度》、《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卫辖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卫银监分局推进辖区内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发展的政策精神,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政策精神实实在在的落到了实处。

2、积极出台考核办法,加大支持小微企业考核力度。为引导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各项扶持小微

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从资金上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中卫银监分局印发《中卫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情况考核评价办法》的通知,以推动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各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情况

全市围绕落实国家、自治区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度,结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政策为导向,资金扶持为手段,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促进了中卫市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

1、制定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制度环境。一是制定了《中卫市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贷款贴息暂行办法》,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2500万元,用于中卫市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逆向贴息。二是制定了《中卫市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和质押机制实施暂行办法》,市财政每年建立1000万元担保金,用于支付担保费补贴和担保风险补贴。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搭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深度沟通、合作与支持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导向和放大效应,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扶持环境。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根据上级项目安排政策,积极组织小微企业有针对性地申报、争取地方特色产业、服务业发展引导、清真轻纺、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开拓国际市场、万村千乡等扶持发展专项资金。二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市本级资金扶持力度。市本级财政年初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6500万元 ,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三是及时、全面拨付项目资金,促进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共计拨付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资金3570万元,其中:市本级 1690万元,自治区专项1880万元。壮大了小微企业发展资金实力,调动了发展、成长的积极性。

3、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市财政认真落实国家财税政策,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在法律法规容许的范围内,做到“应免则免,应缓则缓,应减则减,应退则退”,全面落实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同时,对中卫市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代办的工业企业项目审批事项,实行零收费,对收费项目市财政对有关部门给予定额补助,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4、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小微企业行政审批效率。

简化办事流程。将小微企业行政审批事项统一纳入市政务窗口服务大厅,主动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照时间。小微企业名称核准登记、档案查询事项做到随来随办;只要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小微企业年检由法定5个工作日缩短为1-3个工作日;小微企业开业、变更登记由法定1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小微企业注销登记1-3个工作日办结。增加市政务服务中心小微企业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实现了市政府政务中心小微企业窗口 “一窗受理、内部流转、承诺办结”的一站式运行机制,实现了当场办结率达90%以上,提高了小微企业的办事效率。

(三)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情况

截至20xx年底,中卫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8.66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3.96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新增额的71.52%,其中:中型企业贷款70.24亿元,小型企业贷款46.57亿元,微型企业贷款1.85亿元,较好满足了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

1、加强窗口指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人民银行通过制定印发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按一定比例投放当地使用的管理办法》、《中卫市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办法,有效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力度,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运用评估政策及货币工具,引导信贷资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人民银行制定并提请市政府转发了《中卫市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宁夏辖区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通过客观、公正地评估辖区金融机构贯彻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的成效,提请市政府对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有突出贡献的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有效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力度,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我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3、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满足林业企业的信贷需求。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宁县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对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林下经济、公益林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满足林业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截至20xx年底,中宁县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4824万元,有效解决了林业企业的资金需求难题。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后,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4、持续实施优惠政策,助推民族企业加速发展。人民银行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实行比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降低了中卫市少数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20xx年,全市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余额43780万元,累计为民贸民品企业贴补利息1075.4万元,进一步壮大了民族企业实力,培育了民族品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5、建立民间融资监测制度,引导民间借贷合法发展。人民银行建立了民间融资监测制度,通过发放问卷、选取样本监测点监测等方式,对个人、企业的民间融资情况进行监测,在监测风险和防范非法集资、非法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基础上,及时掌握民间借贷交易规模、利率变化和最新动向,引导民间借贷合法发展。

6、规范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中卫市各金融机构针对中小微企业用款“短、小、频、急”的特点,设立“中小微企业服务专柜”,发挥专业化经营的体制、机制优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政策解读等金融服务。二是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对中小微企业提出的贷款申请优先审批、优先发放,同时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按核定的最高授信额度随贷随用并降低利率,减少了中小微企业办理抵押登记次数和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对优质核心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网上银行、现金管理平台、常年财务顾问等多种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代收代付、投资理财、企业年金等全方位的现代金融服务。

(四)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结构调整和集聚发展情况

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20xx年共支持3家小微企业发展资金300万元;不断提升小微企业创新能力,20xx年共支持4家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资金160万元;以科技局牵头组织,举办全市企业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培训班,提高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综合水平。市政府专门在美利工业园区划拔420亩土地,建设厂房46幢,投资1.2 亿元资金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专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目前,已有21 家小微企业入驻创业孵化园,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情况

1、加强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情况

一是组织召开小微企业人才招聘会,引导劳动力资源到小微企业就业创业。今年以来,在市人才交流中心组织小微企业招聘会2次,共有2158人与小微企业达成了用工协议。二是积极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中卫市全民创业者协会、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和中卫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对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为小微企业输送大量合格的劳动力资源。20xx年以来,三大培训机构共开展劳动力培训13期,4582人次。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情况

开展小微企业与高校大学毕业生对接会,让大学生了解小微企业的就业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特长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小微企业,20xx年以来,共有725名大学生到小微企业就业创业。

3、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小企业扶持贷款政策篇3

近日,有“中国民营经济风向标”之称的浙江中小企业陷入资金危机。温州市总数30多万家的中小企业中,有20%停工或半停工;三旗、波特曼、江南皮革集团3家较大企业接连宣布破产,中小企大规模倒闭的浪潮不断涌现。据全国工商联此前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个省的系统调研结果,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的状况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

这种危机引起了高层的高度重视。5月下旬,中国银监会低调在浙江展开调研,考察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和区域金融生态。6月7日,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出台多项约束性措施鼓励商业银行给小企业贷款。因为通知共有十条内容,业内称之为“银十条”。“银十条”包括:通过缩短贷款审批流程、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

此次“银十条”通过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将有助于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集中度,促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1]。

然而,针对全球性难题的中小企业融资,仅仅只靠信贷政策的局部调整是否可以达致最佳效果?我国中小企业难以从信贷机构获得资金的根本原因又在于何处?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难的根本原因

1、信贷成本高

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贷款需求具有“急、频、少、高”的特点,即需求流动资金贷款的时间紧,贷款次数频繁,资金需求量少,贷款成本高。但小企业每笔贷款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都与大企业大致相同,这就表明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需付出高于大型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银行更愿意从事对大企业的“批发业务”,而对中小企业的“零售业务”积极性不高[2]。

2、信贷风险大

在实践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客户贷款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客户能够提供有效的担保,中小企业自身则因资力有限而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同时因为中小企业经营的风险性,第三人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为中小企业的债务提供担保。既然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下就不会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的对策

1、政府建立专门针对小企业的政策性贷款部门。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足。我国对中小企业目前也有一些扶持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当中也规定,“国家运用信贷手段,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设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乡镇企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和制度保障,这些规定很难落在实处。

如何将政府的政策性资金有效地配置到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是政府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建设的难题。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最早跻身发达国家的亚洲国家-日本。在日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完整方案,其中就有政府针对于中小企业的直接贷款行为。依据日本《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的助成法》的有关规定,日本的都、道、府、县应设立特别会计经管对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的贷款事业,由都、道、府、县提供的这种贷款为无息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但在特别情况下,期限可以长达十二年。在出现灾害等不可归责于中小企业的意外情况下,都、道、府、县可以免除中小企业贷款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政府为中小企业直接提供贷款的方式,一方面满足了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需要,另一方面,国家也可以间接地干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3]。

我国可以依据国情,建立适合于中国经济的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部门,专门针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融通资金。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与已有的政策性银行进行项目合作,如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在2008年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浙江省分行签订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浙江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合作协议》。在“十一五”期间,省农发行向浙江省农村中小企业提供50亿元政策性贷款。

2、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制度。

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贷款面临的主要障碍,民间担保公司和政府担保都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但是,政府开办担保公司,因为担保资金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容易滋生腐败;民间担保公司虽然不存在腐败问题,但不利于监管,若担保公司本身存在风险,则会加大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

天然具备风险性质的经济个体,避免产生损失的最佳方法就是保险。在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过程中引入信用保险制度,将本来由银行承担的信贷风险转嫁为商业保险承担,这一措施大大提高了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与赢利性。

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是保险公司通过保险的方式保证债务人债务的履行及保障债权人实现债权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其基本职能是通过保险的方式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梁,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的现状。因而,开发贷款信用保险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4]。

3、建立商业性的小额金融机构。

从理论上讲,从国有商业银行专辟一个部门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服务也可以,目前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开辟了中小企业贷款部门。但在实践上说,大型银行面向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业务有很多的操作障碍。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比较高,大型(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4页)商业银行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且,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规矩,所培养出来的习惯都是服务于大企业的,这些习惯、观念,在短期内改变是很困难的[5]。

大中型银行服务于大企业,认为小企业信贷成本高,利润率低,但实际上,小额贷款业务并非是盈利的洼地。在孟加拉,专门针对于手工业者和穷人的格莱珉银行的成功,说明小额高频贷款一样有利可图、一样可以处于良性循环。

建立新的商业性小额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与商业银行服务相配套,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增加市场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将隐形的低下钱庄转变为地上金融机构,纳入监管,稳定金融市场。

四、结论

小企业扶持贷款政策篇4

民生类贴息贷款政策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民生类贴息贷款的具体定义,本文研究的民生类贴息贷款,是指用为改善民生、促进分配公平,政府对低收入群体或小微企业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期给予一定补贴的准政策性贷款。民生类贴息贷款具有灵活性、时效性、专项性和政策性的特点。其制度的设计业具有特定性,从针对的对象来看,其瞄准的扶持对象主要为贫困群体和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随着相关政策的配套完善和国家对民生领域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残疾人、退伍转业军人、回乡创业等群体也不断被纳入了统筹范围;从贷款期限来看,其贷款期限一般以1年为主,考虑到农业的特殊性,有些专项政策将期限延长至2到3年;从贷款金融来看,主要满足小额需求为主,最高上限为8万元;从贷款的程序和管理部门来看,一般此类贷款的流程均较为简便,具备条件的对象一般已经由政府先期认定,贷款也实行专项管理,设立独立台账,有的采取制定银行来管理,有的通过市场化的招投标模式来推进。

民生类贴息贷款政策盘点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民生类贴息贷款政策主要有扶贫贴息贷款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助学贷款政策、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优惠利率贷款政策、康复扶贫贷款政策等。梳理我国民生类贴息贷款政策发展历程,会发现其这样几个共同特点,即政策范围不断拓展、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政策运行方式趋于市场化。

扶贫贴息政策。扶贫贴息贷款是我国最早的民生类贴息贷款政策,始于1986年,专项用于支持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工作。1992年,参照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国家又设立了康复扶贫专项贷款,主要是用于支持残疾人的专项贷款政策。2001年,为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正式出台,规定贷款由农业银行发放和管理,每年的扶贫贴息贷款计划由国务院扶贫办商财政部和农业银行确定,层层下达到各地。政府扶贫部门负责提供扶贫贷款项目,农业银行在扶贫部门提供的扶贫项目范围内选择贷款项目,按3%的优惠利率发放贴息贷款。优惠利率执行一年,优惠利率与贷款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由财政贴息,财政部将贴息资金拨付给农业银行总行。2006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对扶贫贷款管理运行体制进行改革试点,将贷款分为到户贷款和项目贷款两类,改变贴息办法,下放贴息资金管理权限并扩大承办金融机构。康复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与扶贫贴息贷款同步进行,并于2011年进一步提高了贴息比例,项目贷款按年利率3%给予贴息调整为5%,到户贷款按年利率5%给予贴息调整为7%。

民贸贴息政策。民贸民品优惠利率政策自1981开始实施以来,人民银行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给予低息贷款,贷款对象主要是生产少数民族用品的企业流动资金和中短期设备贷款,实行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三项照顾”县的商业、中药材公司等,按月息3.3‰计息。1987年将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调整为4.2‰,比当时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优惠2.4‰,由中央财政对这项贷款利差适当予以补贴。1991年对优惠利率贷款范围有所调整,主要用于民族贸易县的商业、中药材(或医药公司)、供销社和新华书店的流动资金贷款,由人民银行对农业银行发放的民族贸易贷款按年利率2.88%给予补贴。1997年,为了使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充分享受优惠利率政策,人民银行拓宽了民族贸易贷款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的范围,统一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实行比正常的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优惠利率政策,优惠贷款利率一律不准上浮。享受优惠利率政策的企业,其利息优惠部分的70%以上用于补充企业自有流动资金。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纳入承贷金融机构,允许原来享受优惠利率政策的民族贸易县内国有和集体所有制民贸企业改制后继续享受优惠利率政策,2005年规定对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因机构撤并而划转到农村信用社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执行优惠利率政策,2009年3月1日起纳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12年9月1日起纳入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农村信用社改制后成立的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可以继续作为执行优惠利率政策的承贷金融机构。

金融支持就业政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为解决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2002年,人民银行联合三部委出台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对从事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由中央财政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并规定了具体的微利项目,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和管理办法随后经过几次修改不断完善,一是扩大了贷款对象范围,由原来的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到了复转军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二是创新了贷款管理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经办银行,市场化的运作取向开始逐步形成。2008年,人民银行联合三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对个人新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最高贷款额为5万元,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额度为200万元。同时,完善了担保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中央综合考虑各省级财政部门当年担保基金的增长和代偿情况,每年从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实施奖补。2009年,国家在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城镇和农村妇女新发放的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是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延伸,沿用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基准利率基础上浮3个百分点,并由中央财政采取全额贴息的做法。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城乡有创业能力的妇女全部纳入,同时贷款额度由原来下岗失业担保贷款的5万元提高到了8万元,同时将贷款的审核工作由原来的人社部门调整到了妇联,有助于提高贷款的使用效率和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民生类贴息贷款政策实践

整体来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贫困覆盖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国家,通过财政金融杠杆来撬动民生领域的发展,最终实现小康目标,近十几年来出台的各类民生类贴息贷款政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贴息贷款政策覆盖的民生领域不断拓展,政策范围从小民生到大民生,与产业政策的配套协调性不断增强。贴息政策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实践中,从最初以满足扶贫工作、就业需求为目标的生存信贷需求到现在的支持教育、投资生产等发展信贷需求,支持群体已经扩展到了大学生助学贷款、大学生村官、复原专业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到目前的城乡妇女及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而且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正在不断被纳入其中,民生领域的覆盖面不断拓展,小民生的概念已经开始转向大民生。

贴息贷款的投放量逐年加大,贴息规模从少到多,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不断提高。自各类民生专项信贷贴息政策实施以来,贴息规模不断加大。以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为例,政策实施以来,三年来全国累计发放贷款超过500亿元,同时,随着贷款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民生领域信贷投放参与机构不断多元化,一些贴息类贷款采取招投标方式来进行,市场化运作取向不断完善。扶贫贴息贷款和康复扶贫贴息贷款原来主要由农业银行负责,2008年后,凡是符合条件金融机构均可参与。其他类民生贴息贷款参与的金融机构数由原来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国家开发银行不断扩展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

贴息贷款政策的制度设计不断完善,贷款程序逐步简化,效率快速提高,强化了贷款的政策执行效果。2007年,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积极落实国家助学贷款相关的调整政策的同时,甘肃省创新推出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此项政策相比以前助学贷款政策有诸多优点:一是贷款对象为学生的家长和法定监护人;二是贷款发放范围只能针对省属及市属普通高校的甘肃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毕业后两年内开始还款,最长贷款期限不超过10年,由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办理,贷款贴息由地方财政负担;三是风险补偿金由各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负责管理,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由于完善了风险补偿机制,贷款管理更为完善。此项工作一经开展便在全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并在全国成为典型。

贴息方式从单一到配套化,担保方式不断创新,担保基金逐步充实。最初的贴息贷款政策主要以贴息为主,由于财力有限,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还未建立,在政策的发展过程中,为确保贴息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逐渐开始规定各项民生贴息政策具体到地方落实时,需由地方成立担保基金,贷款量原则上不得超过担保基金的5倍,同时,要单独建立台账管理制度,一些贴息贷款政策还完善了风险补偿机制,贴息方式的配套化程度不断提高。

贴息贷款政策的出台逐渐从中央扩大到地方,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断提高,支持地方经济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黏性越来越高。在落实国家的各类民生类贴息贷款政策的同时,近几年,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甘肃省政府也出台了许多贴息贷款政策,如双联惠农贷款的贴息政策,同时,地方也根据实际完善了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在开展和完善民生信贷政策方面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民生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拟合黏性较高,组合拳的必要性较为突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向民生领域倾斜,财政政策配套相应资金进行贴息,完善风险补偿,这种良性的互动可以合力推进民生类贴息贷款政策的执行,保证执行效果,实现分配结构的扭曲修正。

政策实践中的问题

尽管民生类贴息贷款的政策在带动民生信贷投放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黏合度、促进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一些实践探索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尤其值得关注。

贴息方式过于粗放。一是目标瞄准过于粗放。目前,专项贴息政策在瞄准对象上有人群限定和门槛要求,但在具体环节的操作层面却存在身份识别模糊,有部分地区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目标对象的规定门槛过于模糊,无法准确筛选出有还款能力的对象,引发道德风险,导致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二是贴息过度。目前,很多中央财政的专项贴息贷款均采用全额贴息的方式,虽然减轻了贷款成本,但是由于完全不承担利息,也造成了部分领域、部分地方的养懒汉行为,有的甚至以此进行套利。由于全额贴息给中央造成了较重的财政负担,一些发展过快的贷款如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因为贴息超过预算而不能及时到位,造成了发展快速增长后停滞的局面。

贴息政策的统筹度较低。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专项的贴息政策不断出台。一方面,有些政策的出台囿于短期因素,应急性质较浓,缺乏统筹考量,再加上同类贴息政策的协调不足,导致贴息政策之间重复享受或没有享受到的现象发生,统筹度较低。另一方面,地方在出台贴息贷款政策时,没有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引起政策重复。例如,目前国家出台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甘肃出台的双联惠农贷款就存在贷款对象重复的现象,从而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贴息政策缺乏长期制度性安排。专项贴息贷款由于存在套利空间,易出现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的问题。例如,甘肃省2012年推出了省财政全额贴息的双联惠农贷款,导致农户在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多农户纷纷归还原来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转向去农业银行贷双联惠农贷款,贷款量在短期内增幅较大,但是可持续性令人担忧,有可能出现地方财政跟不上发展速度导致政策无法持续,从而影响了贴息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贴息担保基金不足严重。做实扩大担保基金规模,是做好贴息贷款工作的前提,国家出台的贴息政策一般要求地方设立担保体系,做实担保基金,并专户管理运作。但是,目前各类专项贴息的担保基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以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最为严重。由于甘肃各级财政困难,筹集担保基金的难度非常大,2009年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开展以来,甘肃省贷款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发展速度较快,旺盛的贷款需求和捉襟见肘的担保基金之间矛盾突出,如2012年末,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发放超过12倍,远超5倍的政策上限。贴息资金到位时间滞后,基层财政无力垫付,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贷款管理,从而引发了贷款的停滞局面。

风险补偿机制缺位。现行政策规定,贴息贷款发生逾期后,逾期贷款由担保基金代偿,之后担保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再向贷款人追偿。目前只有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较为具体,规定了补偿金的承担方式、管理方式和贷款呆坏账的核销方式。但是,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均没有明确的风险补偿机制,在贷款出现不良和问题时,谁来承担和分摊并未明确,呆坏账的核销存在难度,易引发风险。

政策宣传导向不准。由于政策宣传存在偏差,部分地区群众把贴息贷款混同为财政补助,一定程度上人为扩大了对贷款的需求,容易造成借款人还款意愿不强。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行政干预过多,要求承贷银行短时间集中放款,削弱了银行自主决策权。

政策执行效果提升建议

为了民生类贴息贷款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政策统筹和配套机制建设,促进政策的规范、稳定运行,最大限度避免负面影响,才能实现支持民生改善和民生信贷稳健发展的双重效果,真正提升民生信贷政策绩效。

规范化贴息管理。一是在政策的运行过程中对于贷款对象的筛选应制定更清晰的准入标准,确保贷款目标的准确性,硬性约束条件应确保贷款的风险可控,从而使得贴息资金高效利用。二是坚持市场化运作为主导,加强对贴息贷款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解释,引导相关部门统一思想认识,按照市场化原则和金融规律办事,稳步拓展、规范管理,确保把国家的惠民政策用于支持真正需要的群体。

综合统筹贴息政策。一是着重完善政策间的统筹协调。确保政策之间易衔接、不矛盾、好统筹,地方出台政策前要仔细研究国家政策,避免中央层面、中央与地方层面的各类贴息政策之间出现不协调的问题。二是应不断完善贴息资金的统筹。面对甘肃这样一个西部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地方财力有限,民生类的贴息政策资金主要还得依靠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下一步应重点考虑加大各类配套资金的统筹,避免采取像洒胡椒面的做法,要优化贴息资金的使用和安排。三是逐步建立多样化的贴息方式。目前的贴息政策大部分都是全额贴息,纳入政策的对象“一刀切”,在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很多风险并造成过重的财政负担。未来可以待时机成熟逐步考虑多样化贴息方式,对于贫困程度深、还款能力弱、项目利润薄的对象可以采取全额贴息减轻负担,其他的可以考虑采用固定比例贴息或者半贴息,形成风险共担、责任共负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充实担保基金。一方面甘肃省政府财力薄弱,对转移支付依赖较强,筹集担保基金的难度大,旺盛的贷款需求和捉襟见肘的担保基金之间矛盾突出。在转移支付中应加大对甘肃担保基金的支持力度,每年按照上年贷款发放额的一定比例而不是按照新增担保基金总额的一定比例安排担保基金的风险补偿资金。特别是对西部落后地区担保基金的补充予以重点支持。另一方面,整合资金,尽快建立地方担保基金持续稳定的补充机制,财政可优化统筹各类中央的配套资金建立资金池和基金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用于支持担保基金的发展。同时,对于担保基金的杠杆率仍需控制在5倍,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小企业扶持贷款政策篇5

关键词:小额信贷 信贷机构

小额信贷是指对低收入的人群和微型企业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小额的贷款、存款、汇款、小额保险及其他方面的金融服务,它包括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的小额信贷服务。在世界各地实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有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孟加拉的格莱明乡村银行、印尼的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等。从事小额信贷

业务的机构包括正式的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以及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

小额信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主要是为了满足穷人的信贷需求,贷款对象仅限于穷人,额度很小,无需抵押。自创立以来,小额信贷受到了穷人的热烈欢迎,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小额信贷的发展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的农户小额贷款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微型企业的小额贷款,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追求商业可持续发展和贷款覆盖率为目标的小额贷款,目前,从国际范围来看,多元化模式的小额信贷正逐步融入正规金融体系之中。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的迅速兴起反映了对金融扶贫的思考,由于较高的操作成本和贷款风险,以及贫困人口的信用度极低,传统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对低收入阶层提供贷款。为了弥补这种对贫困人口金融服务的缺口,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发展机构建立了诸如国有的农业发展银行这类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并通过其发放大量低息的农业、扶贫贷款。由于政策、项目执行等方面的问题,加上对吸收存款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这类金融机构的扶贫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而小额信贷的产生改变了原来由政府直接给贫困户补贴信贷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由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律运作。首先,从扶贫来看,小额信贷可以解决贫困人口资金不足的问题以及应付诸如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同时生产性的小额贷款服务还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创造收入,从而最终摆脱贫困。其次,从微型企业的发展来看,小额信贷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一部分初始资金,并提供长期的金融服务,较好的解决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最后,从发展金融市场来看,低收入阶层、微型企业为扩展金融服务提供了很大的潜在市场。如果能找到比较好的降低经营成本,减少金融风险的方法,小额信贷机构就可以把金融服务推广到低收入阶层中的一部分,并能维持其本身的正常经营及利润。

1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早在1993年,社科院农发所就引入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至今为止,小额信贷在我国已经有十四年的历史,但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总体来说不尽如人意。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已达到300家左右。比较大的机构和项目的覆盖面达到5000左右的农户,小的不到1000户,在这300家左右的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中,能正常运行的不到五分之一。目前真正达到完全独立运作、达到财务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微乎其微。

1.1缺乏有利于小额信贷有效运行的外部宏观环境

长期以来,小额信贷主要被当作一种扶贫手段而不是一种产业或行业,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仍不明确。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注册成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不能依法从事贷款和其他金融活动,也难以转成小额贷款公司或金融机构,只有部分小额信贷项目和机构得到了人民银行的允许进行试点,例如社科院的扶贫社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小额信贷项目。非政府小额信贷的不合法地位极大地阻碍了机构的健康发展。 另外,出于控制金融风险的考虑,央行政策对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利率实行商业银行现行利率水平和基准利率四倍的限制,而不是根据市场规律来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这也对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2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从管理体制来说,对小额信贷的行政管理约束是小额信贷发展缓慢的重大障碍。目前我国大多数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并不是独立于地方政府的,而是在实质上从属于或受制于地方政府,例如政府办公室、农业局、扶贫办、妇联等机构。这一类小额信贷机构转化为完全独立机构的可能性很小,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资金所有权、管理人员和理事会等方面控制住了小额信贷机构。

1.3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问题

小额信贷机构产权不清晰和治理结构不完善被认为是阻碍小额信贷发展的瓶颈。产权不明晰直接与资金来源有关。我国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或项目的资金基本上完全依靠国内外捐赠,以国际捐赠为主;贷款本金、运作费用、技术支持费用基本依靠捐赠和部分地方政府投入,属于社会公益资金。而社会公益资金本身就没有明确的产权所有者,更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能对这些资金的运用效益负责。 在治理结构方面,尽管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都建立了决策机构和监察机构,但大多流于形式,基本没有发挥正常作用。较普遍的现象是将行政管理方式直接套用到小额信贷的经营管理中,理事长由当地政府官员担任,秘书长由国家工作人员担任,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难以对小额信贷相关人员建立激励措施和控制手段,另一方面,也使得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得决策权和控制权集中在一两个人手中。一些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在治理结构上带有明显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征,容易出现典型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1.4运作模式单一

小额信贷特别是实行的贷款模式比较单一,没有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机构和贷款模式,目前的一些金融产品、组织制度安排并不适合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户。小额信贷无法通过市场方式自动瞄准最贫困农户,这种瞄准需要特殊的工具以及支付相应的成本。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小额信贷的瞄准目标已从贫困户向富裕户偏移。其原因一方面是低收入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信贷员和中心主任在机构可持续性的压力下,倾向于贷给有非农经营项目的农户。 2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前景

2.1小额信贷机构的性质要明确

小额信贷是扶贫、发展和改善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以及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和发展低端金融市场的重要手段,而可持续的小额信贷能够实现可持续的扶贫目标,使更多的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获得急需的资金,实现投资机会,增加收入,从而改善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的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因此,从根本上来说,

针对我国非政府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根本要解决的是小额信贷的性质及目标定位问题。 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根结底,是由于穷人缺乏控制资本的能力或者说现存的金融体系无法为穷人提供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具有生存技能的人也无法完成自营活动。因此,解决贫困问题需要金融体系能够触及到真正的低收入群体,为他们开展创造收入的简单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使他们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的收入来分期偿还贷款。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贫困人口当中,还有一些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缺乏生存技能的群体,他们必须依靠政府的无偿的补助或一些国际扶贫基金的扶助,因为他们缺乏偿还贷款的创收能力,不能将对这一类特殊群体的扶贫目标混同于小额信贷的扶贫目标。

2.2多样化小额信贷的运作模式

目前,有必要对现存的小额信贷机构进行综合治理,一种方式是通过吸引私人资本或商业资本来改善非政府小额信贷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增强这些小额信贷机构在资金使用、贷款发放及业务发展等方面的透明性,加强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尽量减少政府干预,杜绝由于政府干预所形成的缺乏激励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将之逐渐培育成为独立的小额信贷机构。而针对小额信贷资金所有权不明确的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专门支持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的批发资金,通过成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小额信贷行业协会或直接通过央行下设的基金会,统一向独立的小额信贷机构批发资金,同时可以制定较低的批发利率甚至在初期以贴息的方式运作资金,当这些小额信贷机构发展起来以后,再根据竞争的原则逐渐调整利率,同时也可以促进信贷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重组、联合来建立独立的、专业化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考虑到项目过于分散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偏远地区可将资金集中使用,形成规模比较大的项目。

2.3调整关于小额信贷机构吸收存款的政策

吸收存款是小额信贷机构扩大覆盖面和规模的关键,也是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在财务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关键。国际上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都按照正规金融机构的模式运行,既吸收存款同时发放贷款,并且贷款利率是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的,存款、贷款利率差也比较大。而在我国,不仅贷款利率受到了央行政策严格的限制,而且小额信贷机构不允许吸收存款,这无疑使得小额信贷机构缺乏一种长期的财务上的可持续机制。如果我们希望将小额信贷机构作为独立的金融机构来运行,那么吸收存款就是维持其存续的基本保障,目前受这种政策约束所生就的金融机构是难以长期存续下去的。当然,在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初期,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和避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制定这样的政策无可厚非,但这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我们的小额信贷仍然是一种政府扶持下的金融衍生物,因此,笔者认为,在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运行初期,其贷款资金来源可以依靠机构的资本金,以及批发资金或者央行的再贷款,在今后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适当开放其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存款服务,从而将目前的小额信贷机构真正转变成专门为低收入阶层和微型企业服务的独立的金融机构。

2.4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有效监管

小企业扶持贷款政策篇6

民营企业力量不可小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些早期很风光的民营企业如今已不见了踪影,而有些已经发展成为巨无霸型的大企业,也有很多仍然处在默默无闻的发展状况。中小型企业在中国经济中起到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因为民营企业比较灵活,而且国内提倡国有经济作为主体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指的就是民营经济也就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可以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就业人群,并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起到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民营经济已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半边天,尤其是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中小企业因数量多、分布广、经营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社会的推进器和稳定器,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渠道,是最活跃的创新基因,也是大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下,今年是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困难的一年,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生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难题。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此前举行的2011年上半年全国工业通信业运行形势会上表示,中央对中小企业十分关心,对于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会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陆续推出。

新华社记者近期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调研发现,在“三荒”“三高”影响下的沿海中小企业普遍陷入生存困境。相关人士建议,需加强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在下决心顺势淘汰一批落后产能的同时,有区别的加大力度扶持一批优质企业,避免民营中小企业主丧失信心。

中小企业利润率已不足3%

前7个月整体利润率不到3%,60%~70%的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生存困境……一组最新数据再度引发了各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高度关注。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9日表示,今年1~7月,我国规模以上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但困难企业更加困难,特别是小微型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整体利润率不到3%。黄利斌是在当日举行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报告指出,下一步将加快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相关配套政策,并根据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研究有针对性的措施,重点扶持小微型企业。另据可靠消息,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在即,届时,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出台。

多措并举解决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中小企业发展已经引起高层关注,对于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会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陆续推出。

根据10月9日的报告,相关部委将继续落实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相关配套政策,扩大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形成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中长期预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特别是针对融资难问题,报告建议,要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小企业资金支持,多措并举,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采取风险补偿,财政贴息、营业税减免等方式,支持商业银行增加对小企业贷款。拓宽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创业投资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密切关注企业资金周转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因相互拖欠引发资金链断裂。

此外,报告提到,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各项国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等,安排资金给予补助,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国务院出台9大措施支持小型企业脱困

另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10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小型和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一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金融服务和财税扶持,主要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能够吸纳就业的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金融政策措施

(一)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贷款监管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用于小型微型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二)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的实际成本。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

(三)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扩大小型微型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改善小型微型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

(四)细化对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量超过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放宽机构准入限制,允许其批量筹建同城支行和专营机构网点。对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在计算存贷比时可不纳入考核范围。允许商业银行将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视同零售贷款计算风险权重。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

(五)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强化小金融机构重点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社区、居民和“三农”的市场定位。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组建工作,引导小金融机构增加服务网点,向辖内县域和乡镇地区延伸机构。

(六)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严格监管,禁止金融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要按照市场原则进行,减少行政干预。

财税政策措施

(一)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纳入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

(二)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将金融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延长至2013年底。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保险收入减按3%征收营业税的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

小企业扶持贷款政策篇7

一、新疆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实施现状

新疆自2002年实施扶贫贴息贷款政策以来,特别是2008年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扶贫贴息贷款规模逐年增加,扶贫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扶贫效果明显,作用积极。据统计,2008—2011年,全区扶贫贴息贷款额累计达576726万元,其中,到户贷款额275775万元,占比47.8 %;项目贷款额300951万元,占比52.2%。2008—2011年,贴息金额累计达22316万元,其中,到户贷款贴息额12200万元,占比54.67%;项目贷款贴息额10116万元,占比45.33%。这项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一)扶贫贷款规模逐年增加

2008—2011年,新疆扶贫贴息贷款规模由98788万元增加到185700万元,增长1.88倍,年均增速23.4%。其中2011年,全区扶贫贴息贷款实际发放185700万元,较上年增加24615万元,增长15.3%。实际发放到户贷款87772万元,较上年增长6.8%;扶贫龙头企业实际收到贷款9792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4.2%。

(二)扶贫贷款覆盖面不断扩大

2008—2011年,新疆扶贫到户贷款得到扶持的贫困户数由75000户增加到188031户,户均贷款由2263元增加到4668元;其中2011年,到户贷款共覆盖贫困村数3325个,188031个贫困户,扶贫到户贷款以贫困村为主要对象,政策落实到村,贴息资金到户,有效地扩大了扶持面和受益面。

2008—2011年,新疆扶贫项目贷款得到扶持的企业由32个增加到71个,贷款金额由48995万元增加到97928万元,其中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贷款金额由27360万元增加到40750万元,覆盖贫困人口数量由10.5万人增加到70万人。其中2011年,项目贷款得到扶持企业71个,其中国家扶贫龙头企业6个,贷款金额40,750万元,占比41.6%,覆盖贫困村2230个,覆盖贫困人口70万人,龙头企业拉动作用显著。

(三)扶贫贷款重点支持种养业和产业化项目

2008—2011年,新疆扶贫贴息到户贷款主要投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贫困农户,重点支持能够较快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养殖业等项目。在新疆到户贷款中,种植业项目贷款比例由43.0%下降到37.8%,养殖业项目贷款比例由51%下降到41.6%,但种养殖业贷款占80%以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其中2011年,新疆扶贫贴息到户贷款中,扶持种植业33,210万元,占比37.8%,比上年25.8%增加了12个百分点;养殖业36,521万元,占比41.6%,比上年44.4%减少2.8个百分点;首次对工业项目贷款1,325万元;商业、运输业贷款比例有所减少,由2010年15%减少到2011年的1.3%;其他项目贷款15,561万元,比2010年的12,350万元增加26%。到户贷款投向符合贫困家庭生产实际状况,对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夯实贫困地区农业基础,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于田县阿热勒乡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阿热勒村,全村309户、1263人,2008年在信用社贷款农户19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4%。村民利用贷款共发展玫瑰花种植1100亩、红柳大芸2200亩,2009年仅玫瑰花一项户均收入达2000元,人均增收550元,扶贫贴息贷款投向较好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也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近年来,新疆项目贷款更加重视产业化项目和重点大项目投入。2008—2011年,在新疆项目贷款中,种养业贷款比例由85.5%下降到26.9%,产业化项目贷款比例由10.4%上升到59.9%。2011年,新疆扶贫贴息项目贷款中,扶持种养业26300万元,占比26.9%,比上年34.4%减少了7.5个百分点;产业化项目58628万元,占比59.9%,同去年相同;其他项目13000万元,占比13.3%,比上年5.7%增加了7.6个百分点。有助于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当地经济增长。

(四)扶贫贴息贷款管理规范、回收率高

新疆自实施扶贫贴息贷款政策以来,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协调和部署,各地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扶贫贴息贷款相关管理规定,也有效地确保了贷款项目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目前,新疆各地承办金融机构主要为农信社和农行,抵押担保主要采用土地和五户联保方式。2009—2011年,新疆各项贷款回收率均为100%,其中到户贷款均为整贷整还。

二、新疆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实施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扶贫贷款发放额度小,远不能满足需要

随着农村发展进程加快,农村金融需求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各地农村在传统种养业基础上日渐向特色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随着土地向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农村专业户贷款需求旺盛,特别是一些专业大户开始购置新型农机具,申请贷款的额度增大。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信用贷款额度较小,2011年新疆到户贷款户均4668元,最高15336元,最低1120元。据克州反映,近年来农牧民对贴息贷款热情较高,但最终落实贷款的户数少、金额少,扶贫到户贴息贷款与农牧民实际贷款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

(二)扶贫贷款的成本高、效益低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面临较多风险,农业风险一般具有风险单位大、发生频率较高、损失规模较大、区域效应明显,而且还具有广泛的伴生性等特点。因此,真正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有效需求不足;农业贷款又具有金额小、业务量大、分散、季节性强的特点,金融机构放贷成本高、风险大,普遍缺乏激励。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收缩撒并,保留下来的商业银行机构由于贷款权限上收,信贷功能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同时,由于基层组织缺少人力、物力、财力,在指导贫困户考察市场、选择致富项目方面存在不足。再加上由于贫困村缺乏行之有效的农业专业化、合作化的组织形式,贫困户分散经营、盲目经营,导致扶贫贷款项目效益低。另外,由于各方面瓶颈制约,部分扶贫贷款支持的企业,生产产品市场份额小、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下,存在无法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风险。

(三)贷款期限较短,不利于发展生产周期较长的项目2008—2011年,新疆到户贷款和项目贷款期限多为1年,按政策要求,扶贫贴息时间为1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大部分项目见效周期在1年以上,有的甚至在3年以上。如核桃树虽然第2年可结果,但在进入盛果期前3至6年内,核桃树效益很少。根据基层调研反应情况,很多农民更愿意在发展畜牧业方面申请贷款,而发展畜牧业的贷款周转期最快也要2年。由于目前贴息期限短,中长项目得不到扶持,不能很好地满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要,也不利于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四)贷款贴息率低,贴息资金总量少,资金杠杆效果不凸显

1、贷款贴息率低,农牧民利息负担较重

2011年,新疆到户贷款平均年利率为8.66%,最高贷款利率达到11.6%,平均贴息率为6.88%。然而,2011年我国银行贷款基准年利率为6.3%,因此,对于部分贷款贫困农户而言,即使在贴息期内,承担利息压力仍然较大。

2、贴息资金总量少,资金杠杆效果不凸显

扶贫贴息贷款是通过安排贴息资金引导金融部门向贫困村、贫困户发放贷款,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投入不足的难题,这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好措施。但在2008—2011年新疆扶贫贴息贷款中,中央预算内安排贴息资金保持1800万元,项目贷款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800万元,始终未变;2011年自治区配套到户贴息资金不升反降。根据基层调研情况,贴息资金偏少,金融资金杠杆作用未凸显。

(五)金融服务机构单一,农村信用社不堪重负

目前,新疆扶贫贴息贷款业务金融机构单一,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和农行承担,尤其是到户贷款,各地均选择农信社作为承贷机构,然而,当前新疆农信社负担较重,经营稳健性比较薄弱。

1、农村信用社存款规模小,制约支农力度

在县域金融服务中,农村信用社在信贷业务上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不足和农民贷款难的矛盾非常突出。农信社一般只能提供小额短期农户贷款,对生产周期长的特色种植业、农机具更新、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富民安居工程建房贷款、农产品加工等中长期资金需求无力满足。如此长期超负荷经营会加剧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也给民间高息借贷提供了市场,同时也制约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

2、农村信用社运营成本过高,影响贷款效益

目前,新疆农村信用社承担了90%国家惠农政策的金融服务,在乡村网点设置、人员配备、机具设备配置、支付手段更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克服语言、文字障碍,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运营成本。为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农村信用社承担了90%空白乡镇网点的金融服务,对广大农牧民实行普惠金融服务。但是,部分偏远网点的服务由于业务量小,付出成本高。如:喀什塔什库尔干县和叶城县13个高原乡镇,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的特殊性,在人力资源、车辆等方面都加大了金融服务站持续经营的困难。同时,还存在财政贴息资金到位与银行计息时间不同步,形成部分垫付利息资金。

三、对改进和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增加贷款额度,提高贴息率

新疆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从基层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项目贷款或是到户贷款供需存在很大缺口;加之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成本不断攀升,建议国家在安排年度扶贫贴息贷款计划时,应随物价变化和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额度,协调并激励金融机构适度扩大贷款规模,加快促进贫困人口脱贫,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增加年度贴息资金量,保持与贷款额度同步增长,提高贴息率,以降低承贷农户利息压力。

(二)根据项目性质延长贴息和贷款期限

贴息贷款要适应农业生产周期规律,适应农村生活特点和农民生产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全面支持农村综合发展。目前,贷款贴息时间过短,只有1年,应当根据贫困户的贷款用途意向和项目周期,适时、适当地调整贷款期限,比如一般种植业、设施农业1年期的贷款基本可以满足,而畜牧业等则最短也要在2年内才能见到成效。因此,建议适当延长贴息和贷款期限,以便更有效地支持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降低承贷利率

针对部分贷款贫困农户承担利息压力较大的情况,建议国家或自治区对扶贫贴息贷款规定最高贷款利率,降低农户承贷成本。由于目前各县信用社执行的利率不统一,每年都有变动,建议制定扶贫贴息贷款利率幅度,真正落实扶贫贴息贷款的利率优惠。

(四)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可能风险

建议建立小额信贷风险基金,由县财政出资对贷款担保,用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税收返还和贷款担保,通过对损失的比例分摊,减轻经办行的风险压力,增强金融机构放贷意愿,拓宽扶持范围。改进贴息政策,可尝试按扶贫项目生产周期实行减贴息办法,通过贴息补偿,提高经办机构抗风险能力。

同时,要加强各级扶贫办项目库建设,及时充实、更新项目库,做到优中选优,加强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后期管理,降低可能风险,充分发 挥扶贫贴息贷款的引导、放大作用。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软科学项目“对口援助条件下的新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242162)阶段性成果〕

小企业扶持贷款政策篇8

2010年6月24日至25日,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改善民生”。全委会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决定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并创造性地提出要通过发展“微型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决定》将微型企业发展作为10件民生大事之一重点推进。《决定》指出,创业是发展之源、富民之要。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三峡库区移民、残疾人、城乡退役士兵、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力争新增微型企业6万户。市财政每年出资3亿元,按企业注册资本的30%~50%给予补助,并通过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扶持创业,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与此同时,重庆市政府通过制定《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文件《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开展微型企业后续帮扶指导的通知》等文件,完善规范微型企业发展的制度框架,建立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微型企业扶持全过程监督管理,并着力营造了创办微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2010年主城区和部分区县(自治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重庆市将争取用2年半的时间,到2012年全市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并带动30万人就业,年实现产值300亿元、税收6亿元以上。各级政府将累计安排100亿元,用于支持微型企业发展。长期目标则是,自2011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预计每年新增微型企业2万户,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计划五年扶持微型企业10万户,吸纳就业50万人以上。同时,孵化一批具有稳定成长前景的中小企业乃至大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创业经验和较强经营能力的企业家队伍。为加强对微型企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重庆市市政府还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和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微型企业扶持工作制度,协调微型企业发展问题,监督各地各部门落实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微型企业相关事宜,指导和监督全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庆财政计划连续5年每年3亿安排微型企业发展资金。而这项资金将部分来源于重庆国企的净利润。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曾在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重庆国企将连续五年,每年拿出1亿元资助微型企业。崔坚认为,国企有了钱,拿点钱来做民生的事,才是真的民生,并不是有一些民企老板就是民生,微型企业发展起来了,才真正是老百姓的。清华大学教授、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助理崔之元则认为,重庆市国资对社会民生责任的承担模式,实际上探索了“国有资本社会间接分红”路径。

改革要点

认定标准:雇员20人以下投资10万以下算微企

微型企业是一种企业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产品服务种类单一、经营规模微小的企业组织,具有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大、成果见效快等特点。参考国外的标准,并结合该市实际,重庆将微型企业定义为:雇员(含投资者)20人及以下,创业者注册资金1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早在2009年12月,黄奇帆在工商部门调研时就指出,要“培育微型企业、促进百姓创业”,并提出了“投资者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的基本构想。此后,重庆市政府相关领导多次召集财政、人力社保、地税、工商、金融等相关部门专题研究。在此期间,工商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通过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微小企业等方式全面收集全市企业情况,最终将微型企业定义为:雇员(含投资者)20人及以下,创业者注册资金1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而微型企业的组织形式则由投资者自主决定,可采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

重点扶持人群:扶持9类“草根”创业

从微型企业被定义为“穷人的企业”这一特点出发,重庆将扶持对象限定在特殊群体范围内,即亟须解决就业问题的困难群体,以及符合“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目标需要而又适合创立微型企业的相关产业从业人员:高等院校(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三峡库区移民、残疾人、城乡退役士兵、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九类人群”。扶持的重点产业具体包括劳动密集型、创业型微型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微型企业,鼓励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的餐饮、娱乐、家政服务等民生业。

重庆微企新政重点帮扶的九类人员

扶持政策:采取“1+3”模式

决策者为微型企业“量身打造”了“1+3”配套政策。“1”即投资者出一部分资金,“3”即“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银行贷一点”:以微型企业创业人注入资本金为基数,市财政再考虑所在行业等综合因素后,无偿注入30%~50%的资金,对创业者实行“资本金补助”;市财政以企业实际缴付的所有税收中地方留存部分,返还与微型企业注册资本金相等的金额进行补贴;微型企业可在开户银行申请创业扶持贷款享受财政贴息,并由市政府指定的三峡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无抵押货款担保。区县政府指定当地专业担保公司为其担保的,由三峡担保公司为区县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惠及微企的政策还有很多,比如微型企业可以参照《重庆市小额担保贷款办法》向银行贷款,并同样享受财政贴息;微型企业办理证照、年检和年审等事项,3年内免收所有的行政性收费等。此次重庆市针对微型企业出台的利好政策,被形象地称为“一拖三”政策:个人投资5万元,财政补贴5万元,税收减免5万元,银行优惠贷款10万元,即5万元投资可换回15万元资金和5万元的税收减免。这一政策没有就资本的属性,以及这些投资人的身份及原居住地、在渝投资的领域作出限制。

资金监管:三招防止骗取扶持资金

重庆市财政每年安排了3亿资金用于微型企业发展扶持,如何确保将资金计划好、使用好、管理好。在制度设计上,重庆市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机制,努力防止扶持资金流失。一是扶持资金发放前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扶持资金审查发放规则。比如,对新创业人员是否能享受扶持政策就要经过两次审查,先由街道、乡镇进行对其是否符合九类人群进行审查,再由工商部门对其是否属于新开办企业进行审查。此外,工商部门还将组建评审委员会,在投资者享受扶持政策前,严格审查投资者资格条件、投资计划书的可行性,评审结果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管。二是扶持资金使用中的监管。要求投资者先行或与扶持资金同步投入企业,以反映其真实的创业意愿,防止套取财政资金、骗取信贷资金。此外,资本金补助资金将按照已审定的投资计划书中明确的用途进行支付,不交由投资者自由支配。三是扶持资金发放后的监管。重庆市工商部门还牵头建立了全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平台,对微型企业进行全过程综合监管和服务。

微企贷款融资平台正式投运:万户微企获4亿无抵押贷款

2010年12月30日,重庆市微企办与重庆银行签订了扶持微企融资合作协议,第一批无抵押创业贷款全部到位,这标志着重庆市微型企业贷款融资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按照协议,未来3年,重庆银行将对10000户微型企业给予4亿元信贷支持。每户微企最高贷款额度为5万元。该贷款无须抵押,微企只承担5.81%的年利率。为此,政府给银行方面补贴3个百分点的收益。为支持微型企业创业贷款投放,重庆银行在主城区范围内设立10个网点,直接受理微型企业的贷款申请。同时,在各区县都将设立微型企业贷款受理点,全面做好微型企业的融资服务工作。

重庆银行还推出了“微小企业贷款”,其服务对象是小摊主、个体户、小企业。这些人只要是生意实际操作人,主要生意在主城区,且经营时间在3个月以上,就可以向重庆银行申请“微小企业贷款”。申请微小企业贷款,重庆银行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抵押物,只要能找一两个其他自然人担保即可。对于金额较小的,比如借款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不找担保人也可以贷款。这种贷款的期限从3个月至2年不等,需像房贷按揭那样按月还款。该贷款的申办手续,跟申请企业创业扶持贷款是一样的。同时,重庆银行在利率上也进行了优惠,根据按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和还款的时间不同,优惠幅度也不一样,最低利率可打8.5折。

目前重庆市已确定重庆银行、重庆农商行、重庆三峡银行、市农业银行为微型企业定点扶持金融机构,有创业意愿的市民只要带上身份证前往上述银行申请,就能得到全面的服务。据统计,2011年重庆市计划发展微型企业2.5万户,发放财政补助资金7.5亿元。

探索微企后续扶持之道

“存活率”低是微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相关省市微型企业的存活率往往不足50%。微型企业具有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的特点,投资人的创业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所在。

全市建立1120个微企创业指导站,提供“贴身服务”

微型企业创业者注册公司、申请贷款等,需要往返于工商、银行等多个部门。由于对政策、法规不了解,往往费时较长。2010年8月25日,重庆市第一个创业指导站在重庆工商大学授牌,今后大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工商人员关于创办微型企业的相关指导。重庆市工商局负责人称,创业指导站前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梦想,中期为创业者打造绿色通道,后期为创业者解决实际经营中的相关问题。南岸区大学生相对集中,第一个指导站设在南岸区工商分局。按照“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的工作计划,创业指导站在重庆市全面推行,并指派工商人员、聘请学校老师当指导站的老师。目前,重庆市政府在全市391个基层工商所和大中专学校、园区、街镇,一共成立了1120个微型企业创业指导站,聘请了3000多名微型企业创业指导员,覆盖该市的各区乡镇、街道、社区和高校。

培训微企创业人:每人补贴1000元,56家培训机构覆盖40区县

申请创办微型企业的人,还要参加创业培训。2010年8月8日,重庆市政府首个微企创业培训班开班,60位普通创业者免费接受系统的创业培训。为期5天的创业商务培训班以提高创业商务能力为目的,包括政策解读、项目选择、担保贷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合同签订及风险的规避、员工聘用与社保、工商税务知识、创业实例分析、创业投资计划书制作等方面内容的课程。根据微型企业创业培训的相关规定,重庆财政部门将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对微型企业创业培训进行补贴。目前,重庆市已确定全市首批56家微型企业培训机构,在本次公示的56个创业培训定点机构中,有6个市级培训点和50个区级培训点,培训点覆盖全市40区县。

创出微企后续扶持的基地模式

在重庆渝中创业就业基地,一场关于如何扶持微型企业的探索也正在进行之中。该基地是在政府引导下,由社会资本创建的,于2009年投入使用,为重庆市首个专业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综合机构,业务范围是专门孵化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几个月前,随着重庆吹响扶持微型企业的号角,开始转型为扶持微型企业的一个专业孵化基地。目前,进入该基地的微型企业已经达到了50多家,还有180多家正在基地外接受“远程空中孵化”。

基地的目的在于把刚刚上马的微型企业护送一程,直到他们可以游刃有余地下马,所以特别建立了一套后续培训体系。每一年,基地都会组织内容丰富、致力于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班;还会通过与海尔公司的专家顾问团合作,让创业者与海尔员工远程同步接受培训。相关的培训教程,也将公布在基地官方网站上。在这个创业基地,还组建了一个专家顾问团队,其核心成员有10多人,包括企业家、营销管理专家和创业指导师等。在某个时候,如果一些微型企业集中反映受到了一样的困扰,基地就会设立一个专家咨询日,请顾问团队的专家为其提供咨询帮助。一个由律师事务所、财务公司和人力资源公司等组成的合作团队,也已经组建起来。微型企业遇到法律、财务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可向这些合作伙伴进行咨询。而微型企业就这种咨询所付出的成本,仅仅是作为基地会员每月所缴纳的几十元会员费。

为微企创造商机。针对微型企业人手少、创业者杂务缠身的现实,渝中创业就业基地特地推出了服务外包。微型企业的税务、员工保险和法律等后勤杂务,都可委托基地代办。在为创业者提供这些服务的同时,基地还千方百计帮助微型企业拓展市场。目前,基地已建立了官方网站和QQ群。在网站上,他们为每家会员企业制作了网页,专门供其在上面产品或服务信息;在QQ群,会员企业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寻找合作商机。过去几个月,基地还不定期举行了项目和产品会,为微型企业搭建销售平台。有时,如果有政府官员前去考察,基地还会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推荐微型企业的商品或服务。

参股助力微企发展。在微企创业初期,基地采取参股的方式予以扶持,待到企业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后,按照协议,基地将逐步退出或者把入股比例减少。这样一来,微企既得到了基地扶持,又不会被基地控股,而基地也可从中取得股东收益。可说是一种双赢的合作。目前该基地已经参股了2家微型企业。相关负责人称,基地参股并不是完全为了分红,更多的是依靠团队及资源优势,通过直接介入微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达到更好地扶持微型企业的目的。

上一篇:水利工程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煤矿电工技术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