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时间:2024-02-24 11:11:48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1

关键词:小企业 企业会计准则 体系 基本框架

一、引言

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是财政部2011年9月9日印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一个会计体系构建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会计体系。纲要强调要不断完善和强化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审计准则及其他国际标准持续趋同,并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经济体等效的企业会计、审计、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由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组成的我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小企业准则体系建设不仅是“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愿景,也是会计界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的使命,是市场经济发展对整个企业会计标准体系构架完整性的迫切需要。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于2011年10月18日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执行,2004年4月27日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至此,这个准则是否能称为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用什么标准判断一个完整而又符合客观实践的准则体系内容?解密新颁发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从小企业准则建设的基本理论、相关企业准则建设实践探讨小企业会计准则框架、结构及内容,无疑对小企业准则体系完善与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企业准则内涵与演进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内涵

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的构建,从逻辑本原分析,离不开对这一事物的定义、特征研究,界定小企业准则定义从而将它与企业准则等区别开来。什么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就这一定义而言,包括了下列关键词,一是小企业,二是会计准则,三是会计准则体系。

1.什么是中小企业?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其具体定量的划分标准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

但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指的小企业概念有两个条件:一是链接《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二是例外原则,例外原则即指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三类小企业除外。符合小企业上述特征,才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同时规定了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大中及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准则,提出了执行准则可以向上兼容,但不得向下兼容执行。

2.什么是会计准则?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娄尔行认为:可以将会计准则理解为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概括,经常被表述为会计工作应遵循的规则或指南,是判断会计工作优劣的准绳。会计准则是一种行为规则,是一个社会关于会计行为的规范。在我国会计准则定位为部门规章,一项法律规范,除了充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概念框架的作用外,其法律规章性作用更强。从会计准则体系内容看,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基本准则,它涵盖了会计要素定义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列报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内容,在整个准则体系中具有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我国38项具体会计准则基本涵盖了要素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应用指南,38个应用指南对具体准则内容详细解释。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演进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指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经营规模符合国务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属于小企业范围,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工作实务的一系列规程与指南。

小企业会计准则及内涵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混合通用阶段,1992年至2004年期间,为行业会计制度实施阶段。所有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根据所处行业不同,执行相应的分行业会计制度。第二阶段,初创阶段,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为《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阶段。2004年4月,财政部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小企业自2005 年1 月1 日起开始实施。这一阶段,打破了分行业、分所有制制定实施会计制度的模式,根据企业规模和内部管理的特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同,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而小企业一般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且《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交易事项或者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要求较高的处理方法,给予了简化处理。第三阶段,形成阶段,2013年1月1日起,根据财政部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框架及特色

(一)会计法规体系

要研究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有必要从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整个构建分析,从而找到它的完整形态与法源基础。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就法律定位而言,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即会计法规体系通常由四个部分构成, 一是法律;二是行政法规;三是部门规章;四是规范性文件。具体如图1所示。

在上述会计法规构架中,作为指导企业会计核算行为规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运用指南组成,并形成了准则完整的体系内容。作为法规体系,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在会计法规体系的构建中,准则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化规章,一般狭义的准则体系研究主要是针对这几项内容研究展开。

(二)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从结构类别组成看,是由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适用于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同构成。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组成又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等组成。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是由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两部分组成。准则体系具体构成如图2所示。

(三)小企业准则体系创新特色

从图2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企业准则那么多分项准则,它借鉴了企业准则体系内容,将体系三个内容融合一体,在体系行文上,基于“内容完整、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强化监管”的要求,直接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现了基本要素规范、具体准则与指南整合。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十章,90条,另加一个附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至第七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等会计要素的内容规定及核算,第八章外币业务,第九章财务报表,第十章附则。附录实为指南,主要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主要账务的处理、财务报表的种类、格式及编制说明,为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

1.《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的特色。(1)资产方面:核算业务简化,一般以实际成本核算资产。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转让损失和呆账、坏账损失均在实际发生时予以确认,从而消除了原本小企业存在的会计所得与纳税所得的差异,简化了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规定了与所得税法基本一致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最低年限以及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金融资产核算简化,未引入金融资产四分类方法,利息收入的确认均在约定付息日;取消了待摊费用,直接将预付保险费用、租金、订阅报刊杂志等费用计入成本费用。(2)负债方面:会计科目与原会计制度科目进行了部分合并,名称与现企业会计核算科目趋同,应付工资、应付福利并在了“应付职工薪酬”,对利息费用要求以实际发生额入账,利息计算统一采用票面利率或合同利率;减少预提方法的使用。简化利息计提与费用核算,将长期借款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3)所有者权益方面:简化核算,接受捐赠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不再计入“资本公积”,且明细账只设“资本溢价”。

2.《小企业会计准则》动态协调的特色。已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一旦公开发行股票债券或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或已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当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如果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未作规范,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小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特色。财务报表方面:简化列报与披露内容,财务报表只要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不要求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对于现金流量表,内容格式进行了适当简化,不采用“现金等价物”概念,不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等信息;附注中增加了纳税调整的说明,小企业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内容大大减少,披露要求也有所降低。

4.《小企业会计准则》满足信息使用者特色。小企业外部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为税务部门和银行。因此,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关系上采取的是税务导向模式,有别于企业会计准则的独立发展模式,服务于企业纳税和税收征管,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和遵从成本。银行主要利用小企业会计信息做出信贷决策,希望小企业按照统一的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因此,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导向上,从原则导向转变为规则导向,减少了职业判断的内容,以满足银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探讨

(一)创新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小企业财务规则的创新建设。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规范会计行为。那么,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要不要涉及企业财务规则诸多管理规定?我国在制定财务与会计规范时,已把财务与会计分开,同时制定了“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但是对于小企业来说会计核算与财务内容是融合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财务管理内容,但是,它更应明确地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财务行为进行组织、协调、控制、评价和监督等做出必要规范。二是拓宽小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将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前瞻性。并在其中加入财务报表主要分析指标的计算与提供,如企业人员、工资费用开支、资产负债率等内容。因此,从创新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方面,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基本规章制定。

(二)创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小企业要不要涉及内部控制规章建设,笔者认为,针对目前小企业内部管理现状,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小企业应建立健全必需够用的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会计法规制度方面加以规范,使小企业在组织机构、企业文化、风险控制、内部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加强建设。这不仅是小企业动态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小企业进行政策支持,评估管理水平、资产状况、偿债能力所必须的平台。因此,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加强对小企业管理,创新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防范经营与融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培训工作

会计准则的有效性包括准则本身的质量与执行效率两个方面。小企业准则体系的建设最终需要落实在实践运用上,提高准则本身质量与执行效率。因此,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准则,二是加强准则质量建设,通过实践应用不断完善和修正。《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规范范围上涵盖了农林牧渔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各种行业,涉及面广,影响面大,故宣传贯彻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对从事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加强学习考核与监督检查。二是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要加强调研工作,对准则执行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反馈,为修订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理念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敏.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系统工程[N].中国会计报,2011-11-2.

2.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会计研究,2007,(03):2-8.

3.何丹,王运陈,毛慧贞.各国中小企业主体会计准则与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进展、差别报告框架与问题探讨[A].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2012.

4.李杰.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设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2

【关键词】R&D会计准则;研发(R&D)投入;研究与开发;R&D投入绩效

一、简介

1.文献回顾

Nix和Peters(1988)做过问卷调查显示,在200名被调查询问的研发投入(R&D)主管中,约有一半的主管认为,当期企业用于研发投入(R&D)的活动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期企业营业利润的影响;50%以上的主管表明,如果当期经营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短期内较为直接的反映,便是削减研发活动经费。将近70%的主管认为,会计准则中关于研发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对公司的研发投入(R&D)有很大影响。如企业研发投入(R&D)费用化的会计处理,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具有消极影响。Lev(2003)认为,在公司年度报告中,关于研究与开发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资金、技术以及人员投入等相关的数据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等问题,容易导致会计信息传递无效。

国内学者研究的结论是:

(龙淑华,2008.梁莱歆,2009)深入剖析了新准则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得出:有条件的资本化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经营绩效、利于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以及促使研发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等途径,有效地引导与激励企业的研发投入积极性。

(付丽娜,2008.袁艳红,2009.)等人认为,新R&D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实务操作难度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成本可能存在差异以及容易促使新的利润操纵手段的滋生。国内研究都是规范性研究,缺少实证数据检验的支持。

2.研究假设与检验设计

本文选取了在中小板上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对全样本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子样本做进一步检验分析。分别对两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和OLS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可知,R&D会计准则变更最终会影响到企业R&D活动的经营投资决策,那么企业的R&D投入绩效将有所改变。由此,提出本文的总体研究假设:

H1:R&D会计准则变更后,企业R&D投入绩效有所改变。

同时,会计实务中R&D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直接对企业的盈利指标的账面价值产生较大影响。一般而言,企业好的盈利能力可以保持与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等,显然这将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成长空间。但是企业成长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市场反应过程,所以R&D会计准则变更,企业成长能力的提高可能较盈利能力的提高要晚。

H2:新R&D会计准则对R&D盈利性绩效指标具有改善功能。

H3:新R&D会计准则对R&D成长性绩效指标具有改善功能。

二、数据与检验

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鉴于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较为活跃,本文从2004年-2007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中选择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公司为研究样本。①在2004年-2007年已经在中小板上市并且对外公布了相应的2006-2008年3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②在2006-2008年3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中可以查到公司在这三年连续的研发投入支出总额。

自中小板2004年创立截止到2007年,共有202家企业成功在中小板招股发行上市,但是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只有94家,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全样本。同时笔者考虑到2007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其2006年的财务报告可能受到“上市”因素的干扰而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所以本文将全样本中2007年上市的公司剔除,保留从2004年到2006年上市的公司,共计44家作为本文研究的子样本做进一步的检验。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样本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公司年度报告和CSMAR数据库等。

2.模型构建

具体而言,本文的OLS回归模型包括:盈利能力回归模型和成长能力回归模型。在数据回归处理过程中,本文分别用2006年和2007年的混合截面数据、2006年和2008年的混合截面数据以及2007年2008年两年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与2006年的混合截面数据,进行了OLS回归处理。本论文中所涉及的回归模型如下:

(1)盈利能力指标回归分析模型:

从上表中交互变量DUM*RD与各盈利指标的回归系数看:①总样本中R&D会计准则与R&D盈利性绩效指标不相关(2006年、2008年混合截面数据的回归结果也与此类似)。②交互变量DUM*RD与ROEA、ROIG指标都不相关,这与本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是相吻合的。

4.进一步检验:子样本回归分析

从上表结果,我们发现:①盈利能力方面,新R&D会计准则对企业R&D盈利能力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减弱趋势(2007年、2008年两年的均值与2006年的混合截面数据回归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②成长能力方面,新R&D会计准则对企业R&D成长能力的影响表现为正向相关,但不显著,这与本文描述性统计结果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三、结论

根据上文分析,笔者认为子样本的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本文以子样本研究结果为主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假设(一)结果:新R&D会计准则实施,企业R&D投入绩效有所改变。根据总样本和子样本所做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以及OLS回归分析,三者的结论是趋于一致的,即新R&D会计准则实施后,交互变量(DUM*RD)与多数绩效考核指标显著相关。

(2)假设(二)结果:新R&D会计准则实施,对R&D盈利能力有短期改善功能。新R&D会计准则实施后,交互变量DUM*R&D与盈利绩效指标,如ROE、ROI、EPS等在2007年显示正向相关,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但是到2008年,这种关系有所变化,盈利绩效指标改善不显著并且有下滑趋势。

(3)假设(三)结果:无法判断新R&D会计准则,对R&D成长能力的影响。从总样本和子样本公司的实证检验结果来看,交互变量DUM*RD与成长能力绩效指标的回归系数均不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所以,最后本文研究结论支持的观点是:我国2007年实施的新R&D会计准则取得了较大改善,对R&D盈利能力的提高短期内表现显著,同时新R&D会计准则存在很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薛云奎,王志台.R&D的重要性及其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J].北京:会计研究,2001(3):20-27.

[2]袁艳红.现行会计准则下研发费用的信息披露[J].会计之友,2009(8).

[3]付丽娜.论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4]龙淑华.企业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会计问题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5]梁莱歆.企业研发预算管理:现状.问题.出路[J].会计研究,2007(10).

[6]Lev,Baruch,2003.Remarks on the Measurement,Valuation,and Reporting of Intangible Assets.FRBNYEconomic Policy Review,Sep:17~22.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3

[关键词]会计准则;相关问题;理顺关系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是在一定经济环境下而确定的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然而,在丰富的会计业务中,目前企业所运用的会计准则与相关的法律法规难以做到互补互融,协调一致。

一、会计准则与税务处理问题

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来加以调节的。但是,企业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之间很难协调一致。

1.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由于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存在差异,所以处理原则为:不得调整会计账薄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应在按会计制度及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后,调整为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2.对于经济活动的确认具有时差性。按会计准则,对企业经济活动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予以确认的,而税务部门对于增值税是按收付实现制加以确认的。由此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相对的虚假性。

3.会计与税收计征对于不同的经营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处理问题。会计方面对于资本权益交易不计征任何税,只对资产经营征税,如房地产交易应属于资产经营,应征收土地增值税、营业税、房契税。一些经营者为了逃税,则利用会计手段变资产为资本后再进行交易。

会计方面对于所得税认定是以企业法人的经营行为为基础,不以经营形式或方式的变化为依据。如对于近些年普遍存在的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会计核算以企业法人为前提,税务征税以会计核算期为征税期,而承包人却以承包期为计算依据,三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承包人围绕纳税多少做文章,会计难以据实核算,税收自然缺少真实基础,从而导致国家、企业、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目前,对于上述矛盾认识不一。一种观点是税法应与会计准则一致,税收征缴建立在会计准则基础之上;另一种观点是建立税务会计学,将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消费税的处理及纳税申报作以系统完整的规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何处理应充分考虑我国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企业多,如果把会计准则、制度与税法统一起来,有利于这些企业简化会计核算,也有利于税收征管,更有利于会计信息成本的降低。对于那些大型企业,为保证会计信息更好地为经营决策服务,会计准则与税法应适当分离。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问题

所谓两者之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种观点上:一是取消会计制度,统一执行会计准则;二是按照不同的企业状况进行分类,即一部分企业执行会计准则,一部分企业暂不执行会计准则而执行会计制度。坚持后一种观点的理由是:

1.我国企业所有制形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小型企业较多,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营经济的推进,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些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规模及经营方式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无法适应统一执行会计准则的要求。

《关于会计准则及相关问题的探讨-管理体制》这篇精彩文章由范文搜收集于网络或会员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短,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多数地方计划经济观念仍然较浓,还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

3.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核算水平不高,统一执行会计准则有实际困难。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从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入手,帮助企业尽快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并分别建立行业会计制度。对于经营规模大、人员素质高的公司制企业,则运用统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既便于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便于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

上述观点虽符合实际情况,但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尤其后一种观点不符合竞争规律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层次互补互融的要求。为使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认真执行会计制度,更要创造条件,推行会计准则的全面执行。

三、会计准则的实践与理论问题

会计理论包括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会计应用理论等,正是由这些内容构成了我国较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每一项内容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间紧密相连的,尤其是“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与会计准则理论和会计基本理论更有密切的关系。

1.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来看,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计量、记录、报告等一系列内容。这是制定会计准则的依据和基础。

2.会计准则基本概念具有中介性质。因为会计基本理论是抽象的、具有浓厚的学术性质,一般不直接用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更不能直接用于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会计理论能够对实践有用并发挥其理论作用,只有借助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的中介性质来实现,也正是有了这个“中介”,才能将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自然的衔接起来,实现会计基本理论向会计应用理论的过渡,从而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统率下,使会计理论体系浑然一体,前后贯通。新晨

四、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之间的问题

当前,两个准则之间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协调配套。

1.目前采用会计准则的原则是先上市公司后一般企业,但审计准则是面对所有的企业,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2.会计准则对表外信息披露不足,不能充分反映无形资产及其创造力,缺乏公允性。

3.会计准则可提供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时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需要更多的证据来确立审计意见,无形中加大了审计成本。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国际准则 会计实务操作 财务报告

一、ISAR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框架的演变

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成立于1981年。世界经济发展造就了跨国公司,也出现了国家间会计协调的需要。如何建立高质量的国际会计标准和报告实务,缩小国与国之间会计实务的差距成为专家工作组的服务目标。

1999年ISAR在第16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提出国际会计规则主要服务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适用于大公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缺乏差别报告。复杂的、不符合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需求的国际报告令中小企业不堪重负。与会专家认为,应该将研究差别报告的问题提上日程。2000年ISAR在第17次会议上提出了《中小型企业会计》的讨论稿。包括对中小企业主体的界定、会计目的、面临的问题等。并成立了23名专家工作组的特设协商小组,来专门推动中小企业准则项目进程。2001年ISAR在第18次会议上认为应建立三层次制度框架。最复杂层次为遵循所有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主体,如上市企业和重大公众利益企业。第二层次为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精简准则的会计主体,如较大型的中小企业。第三层次为遵循简化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主体,针对仅能提供有用会计信息满足管理财政和国家当局管理需求的微小企业。由此出现了针对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2001年ISAR在第19次会议上,审议了18次会议上提出的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企业的指导原则,并在随后的会议上了《第二级中小企业会计和财务报告准则》、《第三级中小企业会计和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对中小企业进行了合理的界定和会计实务的指导。

二、IASB的IFRS for SMEs 引发国际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趋同大潮

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是制定及批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个独立的私营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的监督下运作。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1年成立,取代了先前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早在2000年12月IASC向IASB过渡的报告中,提出存在为中小企业制定特定国际会计准则的需求。2001年刚刚成立的IASB就着手开始制定适用于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项目—SME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ities)。2003年9月,IASB 组织过一场由世界上四十多个国际的会计标准制定机构组成的会议。目的是提出关于IFRS for SMES的意见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国家对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持支持态度。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该准则也持积极欢迎的态度,并鼓励会员组织考虑在本国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004年6月,IASB《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初步观点的讨论文件》,探索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国际通用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可行性。许多国家倾向于采纳一套国际通用标准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给IASB的研发和制定准则以极大的鼓舞。2006年1月,IASB《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2007年2月,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由IASB正式。意见稿中提出意见稿是否清晰易懂、议题范围是否明晰等问题。在2007年6月在其官网展开一项实地测试,随后IASB收到了世界上20余国100多家小企业的测试报告和百余封评论信件。在这些出现的具体问题指导下,自2008年3月起IASB召开了14次公开会议,进行了30余处修改和论证。在2009年正式IFRS for SMEs即《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成为国际上各国制定本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圭臬。

三、各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演变与现状

早在IASBIFRS for SMEs之前就有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设计和研究本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随着IFRS for SMEs的,更多的国家纷纷开始着手研究本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异、会计环境也存在差别。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深化,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必然的,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准则的国际趋同将更有利于进行资源的优化和配置,提高经济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的对称性。但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条件下,各国还应更注重结合本国具体经济环境,考虑制度约束现状,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立足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实务工作为本国的经济服务,更好的进行国际间经济业务往来。

英国是最早研究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家。英国的会计机构咨询委员会CCAB,在1995年12月份就了一份文件—《Designed to fit: a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for Smaller Entities》。明确表示应该为小企业制定特殊的会计准则。并1997年12月正式公布FRSSE——《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成为最早实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家。随着IFRS for SMEs的颁布,英国大力赞同中小企业准则国际趋同的前提下,也提出了应讨论国际准则与本国准则之间关系的讨论。如何将IFRS for SMEs与FRSSE融合运用。

新西兰、澳大利亚两个国家在会计方面进行紧密合作,通过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一体化合作,对IASB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联合制定一个适合于两国中小企业且与IFRS有别的准则。两国在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研究领域,都提出降低小企业财务报告负担,简化报告形式的差别报告制度,制定差别报告框架。

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非上市公司对于准则超载问题为研究的起源,1981年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这一职业机构组织成立了“会计准则超载特别委员会”,以减轻对中小企业而言的不必要负担的、成本高的、特定会计准则进行筛减。由于会计准则的超载起源于解决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问题,FASB美国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小企业准则的制定上缺乏动力。美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正式的针对中小企业主体的财务报告准则,仅考虑差别报告制度。随着跨机构的“蓝带委员会”的成立,为美国制定独立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奠定了良好的前景。

日本也是较早单独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代表性国家。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经济各主体的共同愿望。在2002年日本就对中小企业进行会计研究,对中小企业会计进行规范。在2005年日本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日本税理士联合会、日本工商会议所共同《中小企业会计指南》详细规定了适用范围、目标、制定模式、确认与披露等会计准则,制定了一套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时效性强的准则。

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之路

国际上很多国家颁布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我国中小企业众多,企业间差别也很大。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相当大的难度,小企业需要一套简便可行的会计制度。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财政部企业司司长刘玉廷,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问题上指出,中国会计准则坚持国际“趋同”原则而不能直接采用,更不是一字不差的照搬国际标准。

2004年4月我国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于2005年起执行。在表述方式上使用了我国广大会计人员所熟悉的报表和分录的表现方式,易于理解、易懂易学、操作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达到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度趋同的要求,2010年4月会计司《小企业会计准则》意见的通知,对小企业准则的建设问题提出规划。

2011年10月,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使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逐步与国际趋同。该准则通过比较原则、概括,使得表述方式上更接近国际准则体例,极大的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增强解决新问题的本领。更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实务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金花妍.日本中小企业会计指南的变迁与特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

[2]任永平,毛丽娟.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国际现状与经验启示[J].会计之友,2011.7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5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内部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出台背景

随着我国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涉及的相关行业越来越广,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作用,而旧准则又不完善的背景下,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出台了最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相关小企业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小企业对市场反应灵敏,具有以新取胜的内在动力以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势,但在获取资本、信息、技术等服务方面处于劣势,管理水平低。因此,制定并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加强小企业管理,适应企业成长的重要制度安排。

二、实施情况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实施后,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执行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诸多问题。

1、小企业由于内部管理基础普遍较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对《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监督作用无法发挥。部分记账公司未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2、被调查的小企业中大多都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未真正分离,所有者就是经营者,小企业负责人集权于一身。所以,小企业负责人的态度决定了是否执行及如何执行会计准则。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小企业负责人比较重视,态度是其一;其二,小企业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高低也是重要因素,被调查的企业中,财务人员大多是经验丰富但职称和学历水平都较低的人群,因此他们容易守旧,甚至排斥新准则的实施。

3、成本高。培训费用、会计软件更新和会计信息系统升级的费用以及制度转换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问题使得他们不愿意去执行新准则。

4、会计准则宣传培训不到位,执行主体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整体偏低。在调研过程中,当问到被调查者有关实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一般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占大多数。事实表明,《小企业会计准则》虽实施已三年之久,但并未真正在小企业范围内得到全面的普及。同时,培训时效需提高,培训内容仅限于准则的简单讲解,提高不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企业只是走走过场,根本没有将实施小企业准则落到实处。

5、税务部门作为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之一,并未起到监督和审查作用。按《税法》要求:“税务部门对企业应采取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但目前有些企业仍然采取核定征收或定额征收的方式,在纳税申报时虽然填报《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报表,但税务部门并不在乎小企业实质上在执行什么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如何,他们关心的只是小企业是否足额纳税。最后,小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商业银行贷款的重要依据,但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在贷款审批时,也没有更多的去关注小企业执行准则的情况及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因此需要加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的制度,加快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步伐。

三、建议

老师带领我们项目组成员,选取了铜陵市若干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进入财务部对这些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再实际参与相关企业的财务活动,并听取了各企业会计人员有关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建议:

1、创建企业文化,用氛围约束企业员工,加强会计人员的自我提高意识,并规定企业会计人员的文化程度比例标准。国家应出台相关规定,限制中小企业过多的招收文化程度较低的会计人员数量:第一,在会计行业准入机制上作出调整,可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时对学历加以限制;第二,不断创新会计继续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让会计继续教育不仅是一个形式,而是落到实处的在温故会计相关知识,学习新的会计理论的一个手段。

2、管理层态度。加强企业负责人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和教育,转变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提高其对财务工作的认识水平;管理层应该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引进高素质人才。

3、税务部门要随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不断完善报税系统,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关于中小企业的税法规定,将税收优惠落到实处,同时商业银行也应该完善相关体制,对符合规定的已实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中小企业优先提供信贷支持。

4、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方面,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彰显其独立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必须抓住机会,在完成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监管和引导,除了对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进行充分关注,出具合理的审计报告外,还应对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准则知识的传递,通过交流加快他们对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推进《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总而言之,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需要会计准则执行者、会计准则制定及组织实施者和会计准则执行监管三方协调一致,各司其职,才能全面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小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5、处理好执行成本问题。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和会计系统升级的费用可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同时设立专门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解决小组,多途径帮助小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减少小企业的后顾之忧。

6、进一步完善作为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主体之一的记账机构。税务部门应该加强对记账机构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发掘记账公司作为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潜力。健全记账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记账机构设立规范,包括人员的能力,学历分布要求。坚持严格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四、《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工作者须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新旧准则的差异,从而有利于会计工作顺利进展。该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准则》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广大中小企业在总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衔接问题。现将常见差异总结、归纳如下:

小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基本准则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要求,同时就它自身特点要求简化;在会计计量方面,要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财务报告方面,要求小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自行选择编制现金流量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共同分类项六大类减少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类。

1、关于存货的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处理的差异见表1。(表1)

2、关于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损失的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见表2。(表2)

3、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见表3。(表3)

4、关于所得税费用的核算,《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见表4。(表4)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齐飞.小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解读与实战演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罗映红.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EB/OL].2015.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6

1.完善管理会计的专门研究机构。为了扩大管理会计的影响,应该完善管理会计的专门研究机构。专业组织不仅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迅速应用与发展,还提高了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如美国的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我国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建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管理会计师协会,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具有比较高水平的管理会计人员,以促使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较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也会形成影响,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会得到很大提高,人们也会更加认可管理会计这项工作,让人们更加关注管理会计。

2.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它首先必须要拥有理论知识,并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全面而又深层次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对管理会计的灵活运行,并且对管理会计的运用要做到具体环境具体分析进而具体应用。要根据中小企业自身情况来确定在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中,管理会计的具体理论知识的应用。管理者的经验和管理会计的运用是有比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管理会计的应用与管理会计者的经验是呈正相关关系的,管理者的经验越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越紧密。

3.健全管理会计准则。健全管理会计准则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有效应用管理会计也至关重要。例如,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基本准则》,完善管理会计的标准,形成一整套管理会计体系。总体而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为什么不能广泛、有效的使用它的根本,就是没有形成一个管理会计规范的公认准则。管理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基于管理会计实践标准,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在健全管理会计准则方面,可以有效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管理会计制定方面所总结的相关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需要的管理会计准则。

4.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在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软件应用设计的重要性,管理会计软件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及时有效地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解决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棘手的问题更加简便,可以节约一些资源的利用。从根本上来说,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一般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对象,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使用管理会计软件可以降低一些人工操作所有的一些缺点,比如:计算操作失误所造成的数据错误,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人工舞弊存在性,另外在中小企业中运行管理会计软件,可以提高数据的运行,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管理会计的工作。

二、从内部环境分析

1.培养中小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中小企业主要领导人要具备管理会计意识,若这些领导人不具备这些意识,他们很可能不会想到会计人员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这样会计人员很难发挥他们的能力。所以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开展一些意识方面的教育,达到对管理会计的充分认识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管理会计应用意识比较高的管理会计人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可以使中小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若一个中小企业中的管理者都具有较高的管理会计意识,那么他们所制定的内部企业管理制度通常会有利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开展和运行,这样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自身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小企业领导者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管理会计的意识。基于此,我们可以对中小企业领导、会计人员进行一些培训工作,以此来提高他们自身的必要素质。管理当局去一些培训,学习一些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阐述企业,也可以通过个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但第一手的经验,付出更多,但短期内不会有结果。

2.创建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会计,培植自身企业文化。

2.1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一个企业要想使管理会计在自己的经营管理中有效实施,就必须要由一个优越的管理环境。管理会计的运用程度依赖于企业的管理环境。具体说来,为了使管理会计实现更好的发展,就要有管理会计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所配套,只有在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下,管理会计才可以发挥的更好,因此,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对企业而言,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管理环境,必须加快对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化,促进现代化中小企业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运行情况与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联系也是比较密切的,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还不是很纯熟,还应进一步强化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水平。同时,管理会计活动不仅在中小企业的内部存在,而且还进一步加强内部和外部的链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这样可以在最后实现中小企业的目标。

2.2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根据自身条件所发展形成的与企业自身相关的底蕴。一个企业的文化对管理会计的实施也是有益的。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企业的管理理念、人员的价值观念以及一切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等。严格的管理和温和的管理都是很好的管理方法,奖励和处罚相结合使用,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构建中小企业内部学习型管理会计。内部学习组织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个就是将经营问题表面化,让每一位员工通过一定的学习后,都可以查出问题,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再一个就是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扩大员工的关注范围以及让他们学会从全局出发,合理安排自己的事务。将学习进行一个制度化的管理,目的就是始终对延展能力进行学习。该系统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将学习内容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处理,一个是不断提高学习的标准,在横向展开的过程中学习。就是将一理念告知员工,让大家集体学习,不断扩充理念,让理念更加丰富。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通过修正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们的长处,以使自己更加的完善,对自己的工作也更加的有利。通过大家之间的一个相互学习,强化自己的学习意识。在学习中不断改善标准,使得学习标准在动态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完善,实现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

4.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中小企业一般来说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应当要指出各个部门的任务,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可以提高运营的效率,更好地经营管理中小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向成功的企业进行学习,从它们成功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一些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7

【关键词】 总括收益观; 小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处理

在会计上,有两种收益处理观——本期经营收益观和总括收益观。在总括收益观下,收益的确认、披露能真实地体现企业经营活动的连续性,也更加符合持续经营假设的要求,加之对总括收益的列报,更能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选择性需要,所以,无论是英、美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业绩报告的改革,还是国际联合项目组关于业绩报告的研究成果,始终以总括收益理念为指导。总括收益观(Acc-inclusive Concept of Income)又叫损益满计观,该处理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价值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也即,一切营业收入、费用,以及特殊损益、前期损益调整等所有项目,都应在计算净收益时予以计列。该处理观的理由是,企业寿命期内所报告的净收益之和应等于该企业的净收益总额。其主要观点如下:

(1)本期发生的潜在损失在本期不加以确认,待未来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该损失不是未来实际发生当期的经营损失,但在未来实际发生的当期确认。

(2)总括收益观强调,收益表不仅计入本期的经营收益,涉及前期损益调整的事项虽然发生在过去,也直接调整本期的相应项目,影响本期损益,而不是绕过利润表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

(3)将企业获取的利得和损失通过营业外收支包含在损益计算之内,这些特殊损益(如非常项目)虽然不经常发生,不反映企业日常的经营成果,也应该在计算净损益时予以计列。

(4)总括收益观对应的收益计量理论为“资产负债观”,总括收益的计量取决于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把企业一定期间内净资产变动作为收益确认的前提,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

根据总括收益观的定义及特点,本文从会计处理的角度揭示《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下列经济业务处理中体现出的总括收益观。

一、关于资产经济事项的核算

(一)资产发生减值的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按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地,存货、固定资产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的坏账损失采用直接转销法,不计提坏账准备,按照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资产相应科目;另外,《小企业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划分为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不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债券投资减值准备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长期债券投资于实际发生时将减除可收回的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投资作为投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冲减长期债券投资的账面余额。该规定意味着,当资产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减弱时,在账面价值上不予反映,待处置该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发生的损失金额包含了以前年度减值的部分,该会计处理体现了总括收益观的第(1)个观点。

(二)资产引起特殊损益的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由于管理不善、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在发生时按照发生额计入“营业外支出”。另外,沿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固定资产盘盈收入计入“营业外收入”。发现盘盈的固定资产,在未报经批准前,按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扣除按照新旧程度估计的折旧后的余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益”科目。待报经批准处理后,按照“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益”科目余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而没有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处理方法,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核算,借记“固定资产”,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同时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然后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结转至“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处理观,这些不经常发生的事项给企业带来特殊损益,通过营业外收支计列到本期净利润中,体现了总括收益观的第(3)个观点。

对于管理规范的企业,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较为少见,其中固定资产盘盈通常是由于前期核算错误造成的,属于不经常发生的特殊项目,而且小企业固定资产数量和金额较小,所以,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将其计入营业外收入,与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盘盈处理口径一致,更加符合经济业务实质。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该会计事项绕过利润表而直接调整资产负债表中的留存收益项目,背离了总括收益观念。

二、关于负债经济事项的核算

为了防止企业虚夸利润欺骗股民和其他投资者,《小企业会计制度》将小企业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被其他单位承担的应付款项以及在债务重组中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预收账款、债务重组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这些经济事项不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成果,而是企业获取的利得,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在利润表中予以计列,这体现了总括收益观的第(3)个观点。另外,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核算、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的核算与此类似。

第二种处理方法不仅符合会计核算的相关性原则,同时也符合小企业特点,即“不对外筹集资金”,不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这一特点决定了作为小企业,没有虚夸利润欺骗投资者的动机,也不可能采用这些经济业务来夸大盈利水平。相反,如果小企业通过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以及债务重组收益制造虚假利润,必将增加纳税负担,不符合企业正常的管理模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第一种直接记入资本公积项目的处理方法抹去了该会计事项的收益性质,这种实务操作显然破坏了收益计量的一贯性与可比性原则,也不便于对小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面衡量。如果抽象地加以盖棺定论或是站在清算的极端角度,不可比性与不一贯性就会更加凸显,作为面向用户的会计信息,其有用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按照总括收益观来记录和报告除与投资者交易之外的权益变化更加合理。

三、其他经济事项的核算

(一)发生销售退回的会计处理

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于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报告年度或以前年度的销售退回,应增设“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通过前期差错更正的方法核算并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的销售退回,不论属于本年度还是属于以前年度的销售,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和当期销售成本。该处理方法体现了总括收益观的第(2)个观点。

(二)会计差错更正的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对会计差错更正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而不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追溯调整法。未来适用法是指,对于前期差错,企业不需要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但应调整发现当前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属于影响损益的,直接计入本期与上期相同的净损益项目。也即,在未来适用法下,前期收益核算错误直接在本期冲减相应项目,列入本期经营收益,而不是通过调整留存收益项目影响资产负债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体现了总括收益观的第(2)个观点。由于小企业发生的会计差错无论在金额还是性质上,都不会太重要,所以针对会计差错采用未来适用法直接调整当期损益更加合理。

(三)企业所得税的核算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应当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计算当期应纳税额,确认所得税费用,而现行所得税法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企业于每一会计期末都要核定各资产、负债项目的暂时性差异,乘以适用税率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的变化确认为一项所得税费用,再加上企业当期的应纳所得税额构成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可见,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贯彻了资产负债表观,通过计算暂时性差异,全面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将每一会计期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的变化确认为收益,强调了总括收益观的第(4)个观点。

四、总结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处理中对总括收益观的应用,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为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提供更有用的信息,符合与国际先进理念趋同的的要求。然而,由于《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及原来适用于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在账务处理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区别,有的会计事项计入资产负债表,而有的业绩仍未反映在利润表中,所以在实务中财务人员容易混淆,影响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钩稽关系。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财务人员没有从理论层面上理解准则为什么这样规定,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所以,现阶段在加强对基层税务部门、企业财务人员进行相关准则培训的同时,要使他们从理论上正确把握相关收益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这样做的原因,从而准确熟练地进行会计实务操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S].2011.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改革 盈余管理 财务管理 信息披露

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全面趋同,是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相较于旧会计准则而言,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运用、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金融风险披露、所得税会计处理、存货计价方法以及合并报表处理方法等方面作了重要调整。针对以上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本文对2006年至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经济类及管理类(共98种)期刊上的研究新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文章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主要从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财务管理、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等三个方面的影响,关注会计准则改革带来的经济后果。

一、新会计准则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认为(Schipper,1989),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鉴于企业盈余是考核上市公司经营成果、进行管理层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盈余管理行为在资本市场中较为常见,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因此,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导向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资产减值损失等科目变更与盈余管理研究

周冬华(2011)、罗进辉和李超(2010)、孙光国与莫冬燕(2010)、李姝和黄雯(2011)共同认为:新资产减值政策的确在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方面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上市公司却更多转向通过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进行盈余管理。其中,周冬华(2011)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计提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减值前亏损且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会计提资产减值,为下一年盈利做准备。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的扭亏盈余管理行为,但能够遏制上市公司的“大洗澡”盈余管理行为。孙光国与莫冬燕(2010)通过对沪深市场上市公司2005-2008年财报中关于资产减值的信息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在新旧会计准则交替的年份,样本公司中普遍存在将前期计提的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大量转回的行为。罗进辉和李超(2010)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利用邹至庄检验方法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规模都显著降低了会计盈余质量。另外,李姝和黄雯(2011)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成对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上市公司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价值相关性显著高于执行旧会计准则的年度,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准则制定者的初衷。

另有诸多学者研究了其他主要科目变更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叶建芳、周兰、李丹蒙等(2009)主要关注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实证结果发现:在初始划分点,持有两类金融资产较多的公司倾向于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获得更多的选择空间,为盈余管理和收益平滑提供“蓄水池”;在持有期间,盈利情况不好的公司,会利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和平滑收益;盈利情况好的公司,则倾向于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含有的作为资本公积的未实现利润留存到以后年度实现。叶建芳等建议公司编制综合收益表,认为综合收益表比利润表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这为研究管理层动机与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净利润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之间的差异,陆正飞与张会丽(2009)研究了新旧准则下该差异相对于合并报表净利润的增量信息含量的变化。实证结果显示:在新会计准则下,该差异的决策相关性显著提高,并能提供合并报表净利润之外的增量信息含量。并且,子公司盈余信息的释放,为投资者的股票定价决策提供了额外信息。

王成(2008)、徐桂萍、程书强和杨娜(2010)等均对新会计准则中可能对盈余管理有影响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结论如下:一方面,新会计准则中的投资性房地产、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增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弹性(程书强和杨娜,2010)。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准备、存货、所得税、借款费用、金融资产等政策的变更可能仍为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留有空间。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关于长期资产减值、存货、合并报表政策的变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盈余管理活动的作用(徐桂萍,2009)。

(二)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研究

对于新会计准则是有效制约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是为其留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一问题,理论界自其颁布以来就一直争论不休,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结论。因此,在诸多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研究中,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企业的盈余质量,遏制了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如:卢相君和路师维(2010)的研究结论表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部分地加强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的运用,使得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稳健。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新会计准则降低了企业的盈余质量,无法从整体上约束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如:王虹和杨丹(2011)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作用。结果表明:会计准则的应用仅改变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改为构造债务重组收入,却无法从总体上约束这些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且新会计准则实行后的2007-2009年会计年度,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有降低趋势,但对亏损公司调减利润的行为有改进。王建刚和刘庆艳(2009)利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整体而言,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并无明显不同;第二,新会计准则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同。有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企业的盈余平滑行为增加了,并且更多地表现出为负的较小盈余通过一些利润操纵手段变成正的较小盈余的倾向(刘永涛、翟进步和王玉涛,2011)。也有学者采取了折中的观点。如:王小力(2012)的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对营业利润的综合影响是:价值相关性提高,但持续性和稳健性下降。

以上三个部分的研究内容是现有文献中集中讨论的课题。还有学者另辟蹊径,从更小的视角出发研究了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问题。例如:张艳(2006)对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监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杨英和张晓毅(2008)系统论证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之间的关系问题。王建军、杨坤和郗永春(2008)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此外,王俊秋(2011)、薛爽、徐浩萍和施海娜(2009)、娄芳、李玉博和原红旗(2010)分别从公司治理的制度层面、公允价值及应计利润、现金股利三个方面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出发进行研究。

(三)小结

现有文献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多数是实证研究,少数是理论分析研究。我们认为,由于研究的年度不同,很难排除某年度特殊经济形势的影响(如:金融危机)。另外,所选研究窗口、模型、样本选取的差异使得以上文献所得出结论的可比性是有限的。并且,所有的实证研究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样本选取、模型选择以及模型的解释力度方面都有着一定局限。如何提高数据搜集与处理的精确性、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度,为准则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将成为今后的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另外,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任重而道远,面对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应该转回等两难问题,准则制定部门需要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后果进行充分的权衡。

二、 新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管理行为

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东权益最大化。因此,企业高度重视以货币时间价值为基础的未来现金流量。新会计准则摆脱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在计量属性、确认标准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财务理念,并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量与货币时间价值,对证券估值、资本成本、企业价值、资本结构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标志着会计与财务的协同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资产负债观视角的研究

诸多学者从资产负债观的视角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牛淑芳(2010)、黄燕铭(2006)的研究成果表明,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现金流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张玲(2009)、刘永泽(2009)、陈丽花、黄寿昌和杨雄胜(2009)研究了新会计准则下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换;张玲(2009)、刘永泽(2009)对财务信息相关性以及当今环境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

上述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新会计准则中的财务报告种类增加了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的地位再一次得到提升(牛淑芳,2010)。(2)资产负债观是要求以净资产的增加来确认收益的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并且,新会计准则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张玲,2009)。(3)贯彻资产负债观可以防止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防止企业短期行为,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及投资者持续投资,体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刘永泽,2009)。

(二)财务理念研究

栾甫贵(2009)对会计规则中财务理念的演进进行了梳理,并且认为新会计准则使会计与财务的关系更加清晰起来,其现实依据在于以货币时间价值为基础的“现金流”。另外,新会计准则在财务理念和方法运用上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刻,38项具体准则中至少34项直接涉及货币时间价值、风险基础的防范。牛淑芳(2010)认为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种类的规定促进了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的真实反映。其中对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规范及时、有效地填补了现行实务当中的理论空白,提高了现金流量表的地位。

一些学者对企业资本结构以及上市公司估值方法进行了研究。如:黄燕铭(2006)陈述了新会计准则改变了企业行为、影响了企业未来现金流、风险预期、资本成本,从而对上市公司估值产生影响;牛淑芳(2010)预测了上市公司估值方法将与国际接轨,从以净利润为导向的市盈率模型和以净资产为导向的剩余收入模型逐渐向以现金流为导向的红利折扣模型和现金流量模型过渡。

另外,栾甫贵(2009)、牛淑芳(2010)、吴珊(2006)等学者对会计与财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栾甫贵(2009)、王昀(2008)还对新会计准则中财务理念的具体体现以及准则融入财务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以上研究都是从理论角度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宏观影响。另外,也不乏学者应用了描述性统计方法以及回归分析方法对此类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如:汪祥耀和叶正虹(2011)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股权资本成本进行了单独的研究。研究表明:实施新会计准则后我国资本市场整体资本成本有所下降,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该结论并不适用于产业和行业的检验;高芳和傅仁辉(2012)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首次对会计准则改革的资本市场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实证检验。经验证据显示会计准则改革显著增强了股票流动性、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进而提高了企业价值;蒋亚朋和张天西(2008)对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股东权益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总体上明显增加,新会计准则实现了平稳过渡。

(三)小结

以上研究文献中,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应用了理论分析以及实证检验。另外,目前一些学者在某方面的观点存在冲突。比如:新会计准则规定不允许使用后进先出法(LIFO),陆正飞教授担心假如遇到通货膨胀, 如果不允许使用后进先出法,则成本补偿就会不足,会计不稳健,从而导致财务不稳健。

三、新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披露对内部公司治理以及外部财务报告使用者具有重要影响。企业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新《企业会计准则》从质量和内容两方面规范会计信息,增强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了我国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透明度,增强了外部监管者、企业管理者以及投资者对公司的监督约束作用。

(一)关联方交易披露

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是否存在有失公允的情况,引起了诸位学者的广泛关注。赵治纲(2007)认为,公司之间关联关系的存在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上市公司往往可以通过与集团公司以及关联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实现利润的转移。王媚莎(2007)认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案件在国内外都有发生,比如隐瞒重大关联方交易事项等。并且张艳(2006)认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操纵收入成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监管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规范关联方交易产生了重要作用。刘永涛、翟进步和王玉涛(2011)、沈烈和张西萍(2007)共同认为关联方披露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交易金额、定价政策等,可以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较好地判断企业损益的构成、风险和报酬的主要来源,增强决策科学性。张艳(2006)则认为,新会计准则要求在合并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时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重要性原则,并扩大了关联方关系的外延。王媚莎(2007)认为从披露要求看,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母子公司的关系。

以上研究从新会计准则中关联方披露要求详细论证了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另外,还有学者另辟蹊径,从关联方交易及公司经营行为的角度分析关联方交易披露要求所带来的影响。黄燕铭(2006)指出,新会计准则强制性规定所有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必须披露,将使许多企业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披露所有可能涉及商业机密的关联交易或者整合关联方,进行整体上市。

(二)非经常性损益与重大事项披露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田高良、李留闯、和齐堡垒(2010)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运用实证研究检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非经常性盈余项目的价值相关性比经营性盈余项目受到更多的影响,使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盈余的持续性和价值相关性都更低。而蔡琦梁(2007)则针对中小板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实施半年的情况进行了回顾与分析,研究表明少数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很大。张艳(2006)认为,正因为上市公司经常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利润总额并不能说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营业务水平才是企业真正的造血机能。赵自强、朱茵和顾颖(2009)也认为,若一个企业依靠线下项目(如营业外收支净额)实现了利润,在考虑财务质量体系下,其盈利持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比较差。

以上研究整体分析了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财务报告带来的影响。正因如此,新会计准则取消了“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综合列示的方法,而是作了分解,按具体项目列示(张艳,2006)。

在债务重组方面,谢荣富(2006)、王海江(2008)、张东(2008)、王昀(2008)共同认为,企业可能操纵债务重组大幅提升利润。李峥(2007)认为为了避免关联方通过豁免债务方式输送利润,管理层可能出台规定,将关联方豁免的债务仍计入资本公积,而将银行等债务豁免计入损益。而刘泉军和张政伟(2006)、张艳(2006)共同认为,债务重组准则要求企业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投资者很容易识别出债务重组包装获得的利润,进而做出理性的选择。李姝炜(2007)则着眼于债务重组信息披露时间的角度,指出了债权人和债务人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组方式、重组损益等具体信息,这样的事后披露不利于小股东及债权人知情。

(三)衍生金融工具列报披露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规范的核心要义是,参照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做法将原本表外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笔者认为,该项变更主要对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产生重大影响。

张艳(2006)、谢荣富(2006)、孙明(2006)共同认为,这将使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时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丁宏伟(2006)立足于我国市场经济,认为这一变化使得上市公司进行的一些高风险金融投资可以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为治理层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投资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王燕红(2009)认为,金融工具不再游离于财务报表之外正是出于防范不确定风险和规避重大潜在损失的需要,既是财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健性原则运用的必然结果。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列报披露使投资者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也对金融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学者注意到了新会计准则不完备的一面。陈远志和岳小迪(2008)提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如终止确认标准仍不明确、会计准则配套措施有待完善,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除了上述三点,新会计准则还对或有事项披露、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披露等问题作了详细规范,压缩了公司调节利润的空间,增大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王媚莎,2007)。

(四)小结

现有的研究针对信息披露的各个层面做了详细分析论述。我们认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信息披露制度,增大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真正让上市公司置身于透明的玻璃缸中游泳”(王海江,2008)。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信息披露准则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对公司管理要求提高、监管机制不完善导致新会计准则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等。

四、结语

总体而言,会计准则改革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即一方面通过变革遏制了企业通过某些特定渠道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制度规定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盈余管理的空间;会计准则制度的变革会通过影响企业利润计量而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从而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进而对社会财富及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准则变革通过企业的信息披露传导机制,影响财务信息透明度,从而不断改进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任何一项改革都难免留下新的问题和漏洞,会计准则的进化也不例外。这也是有待于学术界需进一步重点关注的课题。Z

参考文献:

1.程书强,杨娜.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可能性及实施途径分析[J].管理世界,2010,(12).

2.高芳,傅仁辉.会计准则改革、股票流动性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管理科学,2012,(4).

3.李姝,黄雯.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与价值相关性――基于新会计准则变化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10).

4.陆正飞,张会丽.会计准则变革与子公司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9,(5).

5.王俊秋.公司治理与管理层机会主义会计选择――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1, (3).

作者简介:

上一篇:环境保护实施条例范文 下一篇:安全生产工作发言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