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

时间:2022-09-24 06:21:05

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

摘 要:大学生是未来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的力量源泉。营造和谐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育人氛围、提高教师队伍生态文化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有效培育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和谐文化;校园文化;生态文化素养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文化条件,提供精神动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未来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增强他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自觉,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源泉。

一、生态文化素养的内涵

生态文化素养体现人们在生态文化方面的认知、品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修养 体现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对大学生而言,生态文化素养培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的教育,生态伦理及其规范的引导以及绿色精神的培育,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环境熏陶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培养良好的欣赏、维护生态美的能力,养成积极的关注环境,主动地保护环境的心理和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是一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争取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大学校园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拯救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让生态意识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培养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理念。20世纪以来,人类在重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系列的环境观念生态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文化科学成果,诸如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等,不仅表明生态学思维方式对人类社会的渗透,也展现出一种生态文化现象正在全球蔓延。这种生态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进步、生活方式变革、社会文化进步。培育生态文化素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生态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使我们学会尊重一切生命体的生存权利和价值,懂得维护他们的尊严和权益,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有助于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有助于推动人类道德进步和道德成熟,构建现代和谐社会。

2、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导向。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其行为的养成,直接影响着他们现在及未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就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通过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之将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而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就是通过学习、宣传、教育,使学生把生态文化知识,包括生态伦理转化为内心的生态道德良知、情感直至信念,把自己的生态道德认知、情感及信念转化为外部的生态道德行为,培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可以促进师生自觉地将生态道德、生态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并以此影响社会。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等内容。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说,和谐文化不仅追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等,生态价值也是其价值追求之一。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就是要使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深入人心,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化理念,提高生态文化素养,有助于大学生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层次认识和把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三、和谐文化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的途径

1、营造和谐的生态文化育人氛围。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提出一种“泡菜”理论,他指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 、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南开大学老校长母国光也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可见大学的育人(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如果历久积淀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对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品德教育。可以说,为大学提供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是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借山光以悦人性 ,假湖水以静人心”,合理的校园布局,美观的建筑风格,校园的绿化美化以及校园环境中所蕴涵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应充分赋予校园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融入其中,深刻地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生态审美素养,培养它们学会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情感。要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中的作用,把制度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通过奖惩手段促进外在文化向内在文化转化,促进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和良好行为的培养,自觉保护环境。要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崇尚自然的绿色消费观,让学生在这样的无形的精神氛围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化素养。总之,大学校园文化应致力于校园生态文化的探究建设,注重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让生态意识的观念、行为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

2、提高教师队伍生态文化素养。影响大学生生态文化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无疑占据重要地位。生态教育是跨学科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各专业的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使他们自觉地防止污染,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此,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引导所有学科的教师建立起生态文化认知体系,高校教师既对本专业的知识有较深的造诣,又具有深厚的生态文化知识底蕴和生态文化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态理念,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自己内化了的生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并内化成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文化素养。

3、在课堂主渠道中渗透生态文化教育。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基地要重视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写到: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自联合国倡导环境教育以来,世界已有许多国家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如美国于1989年签署了《1990年国家环境教育法案》,把环境教育定为高校的必修课。目前,俄罗斯的大学生态教育已从原来的传统生态学中拓展开来,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授给学生。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生态文化教育,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目前在非生物、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仍然不多,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只占到很小的比例。要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应对高校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革,把生态文化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整体布置,科学实施,不仅把它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充分发挥公共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并且还要把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贯穿于其他专业学科教学之中。在各课程中渗透有关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不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4、在实践活动中培育生态文化素养。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也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要突出实践,善于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管理,寓教于生活。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不能仅在课堂上讲授灌输中进行,还需

在实践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外化为一种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和提升,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使自己的生态文化素养得以提高。大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许多学校都注册了几十个社团组织,要依托大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各种绿色文明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树立生态意识。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设立有关环保的研究课题,开展环保调研,参观生态文化教育基地; 深入乡村、企业、街道小区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法律法规; 让学生参与到“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戒烟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日的宣传教育活动之中去。学生通过直接参与这些活动,把生态意识自觉落实到行动上,从而加深大学生对保护自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生命的关爱,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黄正福.高校生态教育浅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刘春花.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7(9)

[3]苏 彤.高校育人与校园“生态文化”[J].中国西部科技.2006(10)

[4]黄百成、张保伟.略论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M]湖北社会科学.2005 ( 5)

[5]闫爱敏.注重生态文化,构建和谐校园[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9)

[6]王 强.关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7 .(2)

[7]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08(3)、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调查问卷结构设计的信度... 下一篇:西安国有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技术整合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