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扶贫的黄山经验

时间:2022-09-24 03:27:43

精细化扶贫的黄山经验

“有了‘工具箱’,变干部‘端菜’为群众‘点菜’,实现了从‘等米下锅’到‘看谱点菜’的转变。”

因户施策,扶贫精细化

《决策》:黄山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市情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扶贫工作来看,黄山市虽然是非重点贫困地区,但任务同样艰巨。黄山市的贫困人口和脱贫攻坚工作有什么样的特点?

任泽锋:“十二五”期间,黄山市GDP年均增长9.4%,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226元和11872元,年均增长11.6%和13.5%;住户人均存款超过4万元、居全省第三。但不容忽视的是,相对贫困问题也比较突出。

自2011年底我市3个省级重点县“脱贫摘帽”后,扶贫开发进入区域脱贫、点上有贫、点散面广的新阶段。到2015年底,全市贫困人口还有6.01万人。相对于以前,这些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开发的难度更大、困难更多,是贫中之贫,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从贫困根源看,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的比例很高,60%以上的贫困人口属重大疾病者、残疾人。从贫困分布空间看,贫困人口分布在96个乡镇,大部分集中在偏远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乡镇,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受各种因素影响,“小康村中有贫困户,贫困村中有富裕户”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脱贫稳定性看,因灾、因病致贫现象时有发生,已经脱贫的也容易再次返贫,特别是一些初步脱贫人口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遇到重大变故都极易致贫、返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庄严职责。今年3月,我们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行动,构建了财政支持脱贫攻坚、特色种养业、道路畅通、水利建设、金融、就业、危房改造、生态保护脱贫、旅游扶贫等“1+N”政策体系,建立了“月报告、季调度、年考核、定期查”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特别是在“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行动中,我们按照“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要求,推动全市414个单位、1.1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52万有发展意愿、有发展能力、有发展基础的贫困户,落实产业扶贫到户项目10088个,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41万元,发放扶持到户茶叶、香榧等苗木117.8万株和牲畜、家禽3.65万头(羽),发展泉水鱼塘605口,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2587户。

《决策》:黄山市在精细化扶贫方面很有特色。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任泽锋:精准脱贫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我们结合黄山实际,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主要是突出“六个精准”,做到“五个细化”,推动“四个转变”。

“六个精准”:一是突出扶贫对象精准。全面组织核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村逐户完善基础数据,健全信息台账。严格按照贫困人口识别程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再识别,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二是突出项目安排精准。把山区精致农业作为重点抓手,坚持因户施策,大力发展泉水鱼、皖南花猪、黑鸡等特色养殖产业,着力培育茶、香榧、山核桃、、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产业,形成“连片开发、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三是突出资金使用精准。围绕脱贫攻坚年度计划和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分类安排,科学合理编制资金计划,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今年,全市共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8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各部门都结合部门职责,在资金、项目等安排上向贫困地区倾斜,项目涵盖产业脱贫、易地搬迁、基础设施、社会扶贫等方面,涉及资金约10亿元。四是突出措施到户精准。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家庭人口、主要收入来源、产业发展现状、住房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逐户制定脱贫计划。五是突出因村派人精准。1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均派驻了驻村扶贫工作队,1.1万名党员干部与1.52万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了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六是突出脱贫成效精准。建立扶贫对象和需求清单、脱贫目标和时限清单、扶贫措施清单、扶贫责任清单“四项清单”,把脱贫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确保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五个细化”:一是细化任务。围绕今年68个贫困村出列、2万人以上脱贫目标,制订县、乡、村、户四级“作战图”,把脱贫人口分解到乡镇、到村组、到户,并对预脱贫户进行标注,做到任务清、底数明。二是细化原因。各驻村工作队和党员干部深入村组,了解核实阻碍脱贫的成因,为制定精准扶贫措施奠定基础。三是细化措施。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全面实行“一户一档”、“一户一策”精细化管理,做到驻村帮扶工作日志、帮扶措施台账、扶贫手册全程记录。四是细化流程。按照村申报、乡镇审核、区县审批的原则,安排落实项目,切实做到项目民选、民干、民管、民享。五是细化责任。按照“谁落实、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职责,层层压实责任,逐级审核认定,坚决防止“被脱贫”、“扶假贫”的现象发生。

“四个转变”:一是从基本温饱向加快发展转变。近两年,贫困村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超全市平均水平,每年近2万人实现稳定脱贫。二是从扶贫济困向美丽乡村转变。一大批贫困村实现了“六通十二有”,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休宁县璜尖乡璜尖村、歙县霞坑镇石潭村、祁门县小路口镇双莲村等19个贫困村已经成功跻身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行列。三是从组织松散向坚强堡垒转变。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的人员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举,被选进了贫困村“两委”班子。其中,“双培双带”致富能人358人,占75.7%。四是从村集体经济无稳定收入向可持续增长转变,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奖代补。现在每个贫困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50%以上的贫困村集体经济超过10万元。

变干部“端菜”

为群众“点菜”

《决策》:黄山市转变扶贫方式,出台了脱贫攻坚“政策工具箱”,变干部“端菜”为群众“点菜”,颇具特色。

任泽锋:这也是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出台了《脱贫攻坚操作规程》、《脱贫攻坚政策问答》和《脱贫攻坚扶持政策工具箱》,制订了全市种养业、就业、教育等扶持到户指导清单。该“工具箱”采取列表式,内容包括扶持部门、扶持范围或对象、扶持方式、扶持指导标准和兑现方式等,既有涉农的普惠政策,也有专门针对贫困户的特惠政策,力求删繁就简、一目了然。有了“工具箱”,扶贫干部可以拿着“工具”开展扶贫,避免了“手榴弹炸跳蚤”;贫困户可以对照“工具箱”选择脱贫项目,做到了变干部“端菜”为群众“点菜”,实现了从“等米下锅”到“看谱点菜”的转变,把项目直接送到农民家门口。通过与贫困户算账,目前有1.2万贫困人口已基本达到脱贫标准。

《决策》:黄山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展特色产业扶贫,如山泉流水养鱼远近闻名。从实践来看,如何因地制宜做好产业扶贫?

任泽锋:产业扶贫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我们出台了《黄山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着力开展茶产业、山泉流水养鱼、畜牧、经济林、竹产业、高山蔬菜和农家乐等特色种养业扶贫“七大行动”,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山泉流水养鱼,一次投资、长期见效,广受群众欢迎,也颇具黄山特色。

通过“造血”式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种养业从投入到可收益周期相对较长,加上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差,产业扶贫还有很多困难需要破解。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积极探索,取得很好的成效。

比如在黟县、休宁县试点“三变模式”推进精准扶贫:一是盘活资源,变资源为资产。黟县的贫困村丰梧村利用荒山组建林业合作社,贫困户以山场入股,并吸收能人大户和企业出资,造林1200余亩发展香榧油茶基地,合作社按山场占股20%比例分红,并优先安排贫困户在基地务工。二是折股量化,变资金为股金。黟县塘田村利用23万元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入社的股份资金,扶持村茶叶合作社建成了一座800平米的清洁化茶厂,茶叶合作社每年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贫困户茶叶,并将贫困户销售茶叶总额的20%以分红形式发放给贫困户,年均不低于2万元,上不封顶;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合作社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红利为标准,发放现金红利。三是身份蜕变,变农民为股民。通过资产收益扶贫,通过能人、大户、合作社和企业将农民零散土地、房产等资产、资源集中起来,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民通过土地、扶贫资金等资产资源入股企业、合作社,成了真正股民,既可以享受占股股份带来的收益,还可以在家门口务工获得务工收入,改变了传统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拓宽了农民和贫困户的增收渠道,推动了扶贫方式向精准扶贫转变。

乡村旅游扶贫探新路

《决策》:黄山市发挥旅游城市优势,在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旅游扶贫”。旅游扶贫是如何推进的?

任泽锋:应该说,我们这项工作很有特色、也很有成效。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在我市共同主办了全国首届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介绍推广黄山的经验。

根据中央和省有关精神,我们出台了《黄山市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方案》,力争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力争每个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今年年初,我们按照“宜游则游”的原则,选出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1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918户,涉及贫困人口2034人,并安排了每村不低于10万元的专项旅游扶贫资金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各旅游扶贫村积极行动,全面推进停车场、标识牌、游步道、旅游公厕、道路硬化、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8月底共总投资703万元,其中13个项目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4个项目预计明年6月底前完成。

与此同时,我们着力扩大旅游影响力。今年6月,组织了6个条件相对成熟的旅游扶贫村参加全省“发现别样安徽――旅游扶贫推介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8月,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上,我市推荐申报的黟县文化旅游创业园,荣获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第二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黄山区知还农庄经营户――孙礼贵荣获我市唯一的“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同时,积极响应安徽省旅游行业“百企百村结对帮扶”工作,组织7家有意愿、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与7个旅游扶贫村结对帮扶,建立了3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观测点。另外,分期分批组织16个旅游重点扶贫村32名村官和乡村旅游带头人,参加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班。

实践证明,“整村推进+旅游扶贫”是我市贫困山区脱贫的重要抓手。今年1-8月份,我市共接待游客3518.88万人次、同比增长7.92%,其中乡村旅游游客2402万人次、增长8.06%;旅游总收入310.33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乡村旅游收入180亿元、增长9.4%。由此推算,今年我市将有12个村实现脱贫目标,4个村脱贫实现“整村出列”。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旅游+”,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乡村旅游脱贫步伐,努力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探索新路。

上一篇:一种新型燃气炉灶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设计与分析 下一篇:论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