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咳嗽治疗体会

时间:2022-09-24 02:56:55

慢性咳嗽治疗体会

关键词 慢性咳嗽 辨证论治 顾护脾胃 饮食调护 调畅肝气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88

慢性咳嗽是指持续咳嗽>3周,X线胸片正常,无明显肺部疾病的咳嗽。长期慢性咳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近几年一直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工作,在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方面体会不少,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辨证施治重化裁

慢性咳嗽常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所致,治疗以调畅肺腑气机为基本大法,同时需结合时令,辨其内外缓急,灵活化裁。

宣肃并用,调畅肺气《医学心悟》言:“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所以不论外感内伤,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于肺,总归于邪客于肺所致。故治疗慢性咳嗽,首须抓住邪客于肺这一特点,治以宣肺达邪。但慢性咳嗽患者,因咳嗽日久,肺气上逆现象较著,故治疗时宜同时选用肃肺降气之品,两类药一升一降,宣肃并用,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时令节气,辨其内外缓急,分清寒热虚实,加以辨证施治。切不可见其咳嗽,就一味地使用苦寒清肺之药;或见其咳剧,就过早地使用敛肺止咳之品,因寒凉收敛之剂易使外邪留恋不去,有“闭门留寇”之虞。

首辨内外,再辨缓急:辨证施治时,需首辨内外,再辨缓急。辨内外是指慢性咳嗽或由外感后余邪未清,而肺脏已损所致;或由脏腑本身病变而起。外感后余邪未清的慢性咳嗽,治疗以宣肺降气、祛邪外出为要,但治疗时需结合时令施治。春季主风,春令感邪后咳嗽不止者,常由风邪挟杂所致,治疗当加苏叶、荆芥、防风等疏风之品;夏令暑湿,咳嗽多挟湿邪,湿性黏滞,阻遏气机,使咳嗽缠绵难愈,此时藿香、厚朴、半夏、茯苓之类必不可少;秋令性燥,燥邪伤人,易耗津液,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治疗当加以润燥之剂,如桑杏汤加减;冬令主气为寒,寒性收引凝滞,使气机运行不畅,治佐宣肺散寒之剂,方以三拗汤、华盖散之类。而内伤咳嗽,需按脏腑辨治,若肺脏本身病变,肺气上逆较剧,而寒热之象不著者,治以苏子降气汤出入;湿热郁肺者,当以桑皮汤加减;肺阴亏损者,以沙参麦冬汤化裁;若由他脏病变损及于肺者,治疗当以调畅脏腑气机为要,如肝气郁滞、肝火上逆所致者,加黛蛤散、四逆散之辈;胃气上逆犯肺者,佐以旋覆花、代赭石之类以降逆和胃。辨缓急是指辨清患者就诊时以虚证为主,还是以实证为急。慢性咳嗽病程较长,一般都有肺脏的虚损之象,但若诊时新感外邪,有风邪束表之象,当首以疏风解表为治。

辨证辨病须合参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咳嗽由多种原因引起,最常见的为后鼻道分泌下滴、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嗜酸性支气管炎等。中医辨证治疗时,尚需兼顾病因,将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

后鼻漏综合征患者临床常表现为阵发性咳嗽或持续性咳嗽,并伴有咽部不适、发痒、异物感,甚有“浆糊黏着咽喉”之感,此时可加用藏青果、木蝴蝶、射干、牛蒡子之类清利咽喉;如伴急慢性鼻炎者,可加用藿香、佩兰、白芷、辛夷、鹅不食草等。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表现以干咳为主,偶有少许白痰,清晨发作较多,运动、冷空气、粉尘、异味、季节变化均可诱发并加重呼吸道症状,此类患者可加用蝉衣、地肤子、苦参、炒白果、地龙等抗过敏,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而胃食管反流患者,轻者可见饭后饱胀感、嗳气或胸骨后类似心绞痛样疼痛;重者有上腹部灼热,胸骨后烧灼、嘈杂感,同时伴呕恶泛酸,一般咳嗽骤作,且多见于进餐后,或在卧睡中呛咳而醒。对此类胃病与咳嗽纠缠在一起,需“肺胃同治”,且此类患者除有胃气不降外,尚涉及到肝气的作用,为肝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肺失清肃所致。治疗时宜在治肺的同时加用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并酌加旋覆花、海螵蛸、浙贝之类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咳。

顾护脾胃贯始终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土又为肺金之母。慢性咳嗽日久,常有肺气耗损,易出现“子盗母气”之象,因而治疗时更须时时注意顾护脾胃,以免生化之源受损,酿湿生痰,再由母病及子,导致咳嗽不宁。在用清肺药时须选取甘寒之品,如桑白皮、芦根、银花、鱼腥草等,而少用或不用苦寒之品,如山栀、野菊、大青叶、山豆根等;在遣方用药时常选用炒制或蜜炙之品,以折其寒性,顾护脾胃,如炒前胡、炒苏子、炙桑白皮等,并常加用焦山楂、焦六曲、炒谷麦芽、炒鸡金等健胃消食之品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在缓解期调补时更须肺脾同补,选用炒扁豆、炒白术、淮山药之类以巩固疗效。

饮食调护当重视

在药物治疗慢性咳嗽的同时,都需强调戒烟,不食油炸火烤或烟熏之品,慎食冰冻冷饮之品,同时注意肩颈部的保暖。因吸烟可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而油炸火烤、烟熏之品属美味发食,内含亚硝胺之类强致敏源,慢性咳嗽患者,尤其是有咳嗽变异性哮喘倾向者,尤当避之;而“肺形寒饮冷而咳”,不食冰冻冷饮、注意适当保暖,则更属古训。

调畅情志理肝气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咳嗽有部分为精神性因素所致,此类患者表现为干性咳嗽,声音特别响亮,咳嗽持续时间长,大多睡眠时消失,经止咳治疗无效。对此类患者应采用心理治疗。临床上纯精神性原因的咳嗽发生率较低,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慢性咳嗽患者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常合并有焦虑、紧张、心烦、夜寐不宁等表现,主诉时常反复强调症状,咳嗽亦随意念变化,专心于工作学习时常不咳嗽,咳嗽时气上冲逆现象不著。此类患者一般有肝失疏泄之象,治疗时需调畅肝气,宜加用柴胡、枳壳、柏子仁、淮小麦等疏肝理气、养心除烦,尤其是淮小麦一药,味甘、性微寒,养心除烦之功颇佳,现代研究认为其有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

典型病例

患者,女,52岁。2008年4月1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嗽3年,干咳无痰,遇异味而发。多次摄胸片示:两肺纹理增重,余无殊。体检两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音,心(-),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此乃肺热未净、肺失宣降,治拟宣肺清肺止咳。处方:黄芩10g,杏仁10g,桔梗10g,杷叶10g,蝉衣6g,炒前胡10g,炒苏子10g,鱼腥草30g,蚤休10g,地肤子10g,地龙10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服药7剂后咳嗽好转,少痰,舌红、苔薄白,脉滑。拟原方出入。处方:桑叶10g,杏仁10g,杷叶10g,蝉衣6g,炒前胡10g,炒苏子10g,蚤休10g,地肤子10g,地龙10g,生甘草3g。水煎,日1剂,分2次服。又服14剂后,咳嗽基本消失,继予调补肺脾之剂以巩固疗效。

按:此方系临床经验方,方中杏仁、桔梗开宣肺气;净杷叶、炒前胡、炒苏子肃肺降气,宣肃并用,以调畅肺气;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芩、桑叶、鱼腥草、蚤休等清肺之品;并以虫类药蝉衣、地龙搜风解痉;地肤子止痒、抗过敏,降低气道反应性;再予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清肺止咳之功,故收效良好。

上一篇:温胆汤治疗癫痫等症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针刺合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