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堂学习主体的童心召唤

时间:2022-09-24 02:14:31

写作课堂学习主体的童心召唤

徐葆耕先生曾这样评价韩军的课堂艺术:“韩军最早吸引了我的是他的几篇讲课实录。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实现教学目的,是一种很高的教学艺术。我设想自己是他的一名学生,我不仅会在课堂上感到兴味盎然,而且会在课堂下浮想联翩,我会在老师的引发下产生探索和追求文学之美的激情。”[1]韩军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也导引学生实现了表达的自主与精神的自由,让我们感觉这个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这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让我们具体来看韩军的作文指导案例《写实与虚构》。这节作文课的教学内容是“写实”与“虚构”文章的写法指导,但教师并没有直接交待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是在这节课上课之前就对学生进行了好奇情感的培养,他“让科代表告诉大家,什么也不必带,只带着一支笔来教室。”这让学生们摸不着头脑,从大家的“相互你瞅瞅,我望望”的表情动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学生在进行各种猜测的时候,就已经自觉地和教师的情感初步融合到了一起,学生的理解潜能也就在此时跃跃欲试了,这为这节课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情感基础。

这节课的开端还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我们发现,在老师问十分简单的问题时(如“去掉大王和小王,扑克还有多少张?”)同学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出相同的答案,但是当老师问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如“大家知道,扑克的四种花色分别代表什么吗?”)时,却只有个别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其实我们知道,这类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为什么很多同学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无法解决呢,我想这和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差异有关系。韩军已经预设到这个问题,并且处理得很得当,他既让思考能力强的同学“站摘”了思维的果实,又让思考能力稍弱的同学产生了“跳摘”的欲望,这样做是对学生潜能的有效地挖掘,也是很好的课堂开端。

同时,通过和学生的对话,韩军还成功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每个学生都有了想要和老师、同学分享这次对话探险的愿望,此时韩军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又投了一枚枚重磅激趣炸弹。在指导学生“写实”时,他提示同学们可以写一些熟悉的活动,当大家都说想好了时,韩军下发了写作的命令,而且规定:“不能停,谁如果停下来,老师就从他的全文字数中扣除10个字。”学生们在“竞争游戏”的氛围中释放了青春的激情。接下来,韩军又指导学生学习“写虚”。他让学生模拟神舟号宇宙载人飞船飞行员,让他们记录“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并且倒计时进入写作情境。

这样,激趣效果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达到了,学生的情感潜能也普遍得到了开掘,此时,我们只能听到沙沙的写字的声音,我们能感到,每一个学生现在都在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他们正在完成从心灵到文字的最高对话,这一过程正是“心物同形”的建构,这种写作的场面我们已经久违了。韩军的这节课提示我们如若想要学生真正的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我们就必须和学生建立共同的情感立场。我们始终要铭记,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正处于火一样的青春,他们也有火一样的激情,我们只要把这种激情点燃,那剩下的事情就属于他们了。

虽说“公共话语”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是,在集体无意识的冥冥中的导引下,我们的一线教师们还在构建着这种戕害学生心灵的写作教育体系。现在的写作教学的现状是 ,在长期的思想禁闭当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自己的声音了,已经失去了学习主体的自觉。在韩军与学生的这场对话中,我们会感受到学生假意已经“退场”,真心终于“出席”。

“伪圣化”的教育曾经掩藏了多少“真实”的童心,我们已经无法统计,但我们能肯定的是,“伪圣化”表达、写作,给无数的青少年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是考试与升学的理性禁锢了鲜活的生命,让他们在阳关普照的大地上,还依然匍匐前行。他们在理性的逼迫中构建着“公共话语模式”,认为只有说“假话”才有分数、才有未来。长此以往,学生会在“知”与“行”的矛盾挣扎中迷失“本真”,以致失去丰富多彩的“自我”。

从韩军的这节课中,我们感觉不到“公共话语”的存在,在这节课中学生们理性的枷锁彻底的解开了,个性的话语也彻底的解蔽了。韩军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这是韩军能够与学生对话的前提。他们的一句“大人们生怕我闲着。”分明是将“大人们”与“我”的关系定位在了“敌我”矛盾上了,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大人们”的抵触情绪,学生们的语言个性和性格特性都表现了出来。学生在这样的场合,面对同样是“大人”的老师,能够表达如此激烈的控诉,可知学生们内心的积怨之深,他们之所以今天才公开宣泄自己的怒气,那是因为韩军营造了一个“你―我”模式的公平、自由、平等的对话情境,否则,我们是听不到这些“刺耳”甚至“不孝”的声音的,但听不到,就等于不存在么?我想通过这堂课,每个“大人”都应该反思我们对孩子们的认识。

“其实语言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现实,它直接就是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观点。我们依赖语言思考,心灵在语言中滋长。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语言的存在,而语言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为人的存在。就如加达默尔所言,语言的原始人类性同人的原始语言性具有根本的统一。”[2]韩军对学生潜在情感的启发与生活理想的点燃,让这些孩子表达出了语言的“前理解”,将内心潜藏的意愿都抒发了出来,在某种程度上讲,此时,学生已经忘记了这是一堂作文课,而是把这堂课当成了人生课,写作交流已经升级为学生表达的一种内心需求,“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借助写作来完成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任务,他通过写作来与人交流,交换信息,通过写作来抒发感情,表达看法,通过写作参与到社会中去,参与到与他人的关系中去。”

当学生把写作熔铸到生命与生活中的时候,写作也就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一。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达到这种境界,写作教学的理想也就快实现了。在这节课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个跳动的生命在互相对话,在互相理解,在互相安慰。此时,他们对待写作的态度是积极的、自觉的、无碍的、真诚的。学生把写作当做是久困考试牢笼中的一种心灵的释放、解压。他们对自由的渴求让我们感动“我看见了川流不息的车辆,看见了永不停息的人来人往,我羡慕,我眼红,我迫不及待,我要一双翅膀,我要飞翔,不仅仅是在水平地面,而是往晴空万里。”读着这样的文字,感到真实的稚嫩的心灵正在痛苦中挣扎,我们没有理由不心生愧疚。我们回想,在教师霸权话语下的课堂中,我们见过太多的学生对教师的“冷暴力”,这让很多走在迷途中的教师曾经丧失过教育的信心;在家长强势“关怀”下的家庭中,我们也见过太多的孩子对家长的无声的反抗。教育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真心才能完全呈现在“大人们”面前。

韩军巧妙地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学生摆脱了真话语的锁闭状态,实现了课堂学习主体的自觉召唤,走向了幸福的表达之路,直至遨游太空。与其说这堂课是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写实”、“写虚”的方法,不如说是教师在给学生指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写作,重新亲近写作,重新回归学习主体的童真家园。

参考文献:

[1]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王尚文.《走进中学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哈尔滨师范大学2008级语文教育硕士(150025)

上一篇:关于学生作文情况的调查与反思 下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