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拓展延伸

时间:2022-08-08 02:40:30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拓展延伸

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立足新课标、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要在“应用、拓展”能力上有发展。课堂拓展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就像平静的水面有了涟漪,广袤的沙漠有了绿洲。它让学生思维得以开拓与创新,情感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熏陶,表达得到相应的训练;它既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研读,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拓展如此多娇,引无数教师竞模仿,无论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课,还是各省市的教学大赛中,拓展延伸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魅力与效果确让不少教师为之感叹。但是,如果我们不恰当的拓展延伸,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会让一堂课因为这个环节而显得主旨不明,重点不突出。这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课堂表演在某些公开课中也时常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掌控拓展的原则呢?

1、取材勿舍近求远

“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教材无疑是教师采矿的“矿山”,是重要的素材资源,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诸多任务。教师要“用教材教”,要依据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应从教材本身挖掘拓展延伸资源,搜索课本中同一作者、同一文体、同一时代、同一主题等材料加以拓展延伸,既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悟积累,也能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某教师在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时,他就把高中必修课本中《氓》的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选修课本《小二黑结婚》中的于小芹信手拈来,教者有目的地利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来分析中国封建时代女性为婚姻自由而战的奋斗历程,这种借助课本就近取材的拓展延伸方法确实让学生学得踏实,课堂气氛也因此而活跃。

2、质量要宁缺毋滥

语文课堂拓展延伸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应有的放矢。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明确课堂拓展延伸的目的、意义之所在,切勿盲目、随意拓展延伸,海阔天空,东拉西扯,使拓展延伸的内容与教学任务风马牛不相及,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地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展示课前收集的数量繁多的各种资料,没有立足于文章主旨,只要和文章内容相关,都拿来拓展。这样既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脑子在轰轰烈烈的氛围中一片空白。一位教师执教《故都的秋》时,没有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是用大半时间向学生讲述郁达夫的生平及传奇经历,展示大量“故都的秋”的图片。一堂课就这样在交流图片资料中过去了,学生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书没读,词句没领会,作者的情感没感悟。试问这样的拓展,语言谈何积累,语文能力从何培养又如何提高呢?因而课外知识的拓展,不是随意的,更不能喧宾夺主,而应力求精要,宁缺毋滥。

3、难度应浅显易懂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能力是参差的,他们的审美能力、对社会人生的观点和老师相比是有差距的,拓展不能过深。比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有老师就让学生讨论中国儒道佛思想来剖析苏轼的思想境界。我们知道中国的儒道佛思想是很复杂的问题,它和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经济历史、各种思想的的影响息息相关。所以这样的拓展容易让学生无从着手,空泛而没有实效,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因此拓展要扎根文本,浅显易懂,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4、切入须宁小勿大

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课文中的主题、句式、情感、修辞等都可能是师生合作探究的内容,也是学生迁移运用知识、能力训练的重要方面,这就为课堂拓展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作为老师都想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加强专项训练,如通过句式仿写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或加强学生对某种句式(如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等)的运用。在一次省级公开课中,一位名师在教学《声声慢》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词人李清照“愁”的理解,就运用了拓展训练:愁是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愁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心酸;愁是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痛苦;愁是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痴情。这样的拓展训练目的明确,范围小,形式美,让学生有抓手。但在有些公开课中,教师动辄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写篇作文,这种拓展训练笔者认为过大,学生也不愿意下功夫去写。事实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不可能每上一课就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那种动辄让学生写作文的所谓拓展训练只是形式主义罢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领会了拓展的总体原则后,就应探究使教学之“器”“利”起来的拓展方法了,那么拓展有哪些方法呢?

1、题旨引申法

题旨引申法即教者在遵循拓展原则下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掌握。这种方法多用于爱憎分明、主旨鲜明的文章。如笔者在县级观摩课上教学《小狗包弟》时,为明确此文主旨,我利用多媒体平台,向学生展示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意孤行参拜靖国神社的例子,既说明了小泉不能正视历史,缺少反思精神,又以此反衬巴金先生忏悔的勇气让人敬畏。同时我又展示几幅关于德国总理勃兰特跪对在法西斯战争中波兰无数的无辜死难者的图片,意在颂扬勃兰特的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从正面衬托巴金忏悔精神之可贵。这样的拓展延伸突出主旨,学生能够理解,也乐于接受,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2、句式训练法

句式训练法是教师在遵循拓展原则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的课堂拓展模式。这种模式适用范围广,灵活多变,既可围绕某种句式如对比、对偶、比喻、排比等仿写,又可围绕文本内容采用改写、续写、扩写等形式,对“留白”进行联想和想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教授《囚绿记》时,我们可以这样拓展:请同学们想象抗战胜利后的一天,作者和“绿友”见面了,他会看到一幅怎样的情景?请学生结合课文续写。笔者在教学选修课文《聊斋志异・香玉 》时,为拓展文本,让学生仿照《如梦令》词,以《人鬼之恋》为题写首小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兴致极高,其中一学生写道:“魂牵崂山夜宿,梦萦美人离处,爱至情深时,忘却人妖殊途。寻路,寻路,终成佳偶同度。”

3、内容补充法

内容补充法是教师在遵循拓展延伸原则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有效补充的课堂拓展方法。它一般适用于对节选文章的教学,既可对作者资料、文章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又可补充别人对文章内容、结构、人物或事件的评判,还可以补充所节选文章的未选情节,以让学生全面把握与文本相关的人、事、主题等。如《小狗包弟》的教学就应拓展补充“”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有助于对作者高贵品质的理解。教学《边城》时应适当拓展补充整篇小说中与节选文字有关的故事情节,作者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以及边城的风土人情等,有利于学生对选文内容的感悟。

4、文段对比法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对比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在理解中鉴赏,让学生在文学大森林中徜徉撷取,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例如教师可以把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看经历人间冷暖,世事变迁以后的作者在情感和思想上有什么样不同。笔者在教授《声声慢》时,把它与高中课本中《醉花阴》作比较阅读,对比南迁前后李清照的“愁”,更让学生感受李清照“愁”之沉重及沉重的原因,领悟李清照词中那份美丽的忧愁以及忧愁的美丽!

拓展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本身也应该多学习理论知识,多接触现实社会,多了解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我们的拓展才能像投入河水的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拓展延伸能使课本知识得到迁移,得到应用,让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然后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质。“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如此多变,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把我们的触角展开,去听自然的风鸣,去看青春的乐章,让拓展延伸涌动生命的灵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高中语文课堂舞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乌申斯基.《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

[4]《中学语文教学》,2011(3).

安徽省肥东县第二中学(231601)

上一篇:写作课堂学习主体的童心召唤 下一篇:浅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