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对话”体验成长

时间:2022-09-14 04:38:22

积极“对话”体验成长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论语》中也多次看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有利于对真理的探究。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也不妨效仿古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对话,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增强其学习兴趣。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我们指明了对话的方向。笔者认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一切都要先从有意义的积极对话开始。只有在对话中增进了解和分享思考成果,才能把一篇课文谈透,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享受学习。可现在的状况是学生或者不愿开口,或者是有口无心,导致课堂要么死气沉沉,要么虚假繁荣,课堂严重缺乏生机。

强国在于强教,强教在于强课堂,强课堂在于强学生。如何发挥对话的最大效用,是一道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纵观课堂现状,教师一讲到底,教师所提问题缺乏研究深度,只顾主问不顾追问,对话浅化泛化、不专业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广泛存在。“新课改”这一名词早已深入人心,可“新课改”的精髓还没有内化为教师的理念,知行还没有统一。思路决定出路,针对以上落后的课堂现状,笔者试着从“对话”层面剖析课堂,尝试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课堂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现在的课堂存在最多的就是肤浅对话、单一对话。肤浅对话流畅却不深刻,对话零碎,只停留在教学内容的浅层理解上,缺乏整体把握和深刻感悟。单一对话是指教师一言堂,只负责向学生灌输,学生则只是死记硬背,回答流于表面。这两种课堂平如止水,缺失了课堂多元的精彩。老师不能让学生只讲自己爱听的话,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教是为学服务,不是学配合教。现在要做的就是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有意义的交流不应是一问一答的简单沟通,而应是有主问、有追问、有点拨。它们是一系列自然有序的过程,缺一不可。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发思考,点拨是催化剂,追问可以产生精彩。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老师深研教材,去粗取精,它是方向,是切入点。实践证明,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分析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精妙简要的短评、点拨、拓展,可以激活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的可用性资源,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对主问题的充分思考回答中,学生会产生独到的见解,甚至奇思妙想,在这个时刻教师就要适时点拨。点拨一般在平中见奇处,以小见大处,在疑惑处。点拨时可以适当“游离”,既能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放松,又能为下一个问题张本。当点拨起到效用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适时追问。追问就好似接力赛,是流畅的,是有序有目标的。缺少了追问就缺少了品位,缺少了深刻。李镇西教《给女儿的信》,点评学生的爱情观时,追问你会唱《浪漫的时刻》吗?当这名同学深情演唱时,歌声把所有同学都感染了,这成了这节课的亮点。教师要敢放会收,所谓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凡是成功的课堂都是“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信息是灵光乍现的,是转瞬即逝的,需要老师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一张慧口去组织。

生本对话。这是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上以自己的眼光看文本,对文本进行的个性化解读过程。一些课,虽然教学手段花样翻新,活动形式层出不穷,但就是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这样的教学对课文浅尝辄止,妄作分析,随意拓展,任意拔高,以所谓的讨论、探究代替了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把语文变成了泛语文。语文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人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对话,联系生活,学生才能触发感悟,积累体验。如果教学中忽视了课本,一节课上学生连书也不翻一下,这怎么谈得上对作品的思考与领悟?课改要有活动,要进行探究,要对生成的问题进行讨论,但不等于远离教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源头,哪有清渠?那么怎样实现充分有效的生本对话呢?

首先要自读、会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要放手留足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去读。要知道真正的阅读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不是把读书当做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文本对话。读思结合,设置读书目标,有恰当的圈划批注,层层递进与提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

其次要多读、品读,以读为本。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反复朗读咀嚼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情感,升华认识。这样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 “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鼓励学生多元解读。阅读主体不是被动、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在不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在个体体验中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在品读中感悟,在对话中陶冶心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多次亲历文本。教学过程中时刻不忘文本,文本是纲,赏析课文就应该多次品读文本。品读进去才能出来,有“品”才有“味”,否则有“口”无“心”,对话肤浅,没有意义。

生生对话。只是师生之间展开对话,其实只是对问答式教学的一点提升,问答教学的关键在于全员参与,而非一对一的机械模式。一人(学生)动全体(学生)看,不如全体(学生)动一人(老师)看。对话教学的精髓在于生生对话。因为只有师生对话,没有生生对话,学生们在表达时往往是各说各的,彼此没有互动,更没有心灵上的沟通。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教师,因为在所谓的师生对话中,教师仍然是话语主导者,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所有的责任都被教师背负了,学生没有感觉到倾听同伴发言的必要,更感受不到倾听的责任。什么话都给教师说了,学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由此看来,扭转课堂沉闷的现状,就要从改变对话方式开始。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对话,更要有生生对话,并且还要让生生对话成为课堂对话的主流形态。

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沟通,重要的不是为了形成统一思想和一致的意见,而是在于探索求真的过程。要使学生对话能自由充分地展开,教师一是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对话时间,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指导学生。二是培养学生耐心倾听和主动参与的习惯。因为没有这样的倾听,他就不能和同伴互动,就不能对同伴的发言做出自己的评价,然后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认真倾听,彼此之间的表达就有了意义上并联,情感上的互动,进而产生共识、共鸣。这样一来,第一位同学的发言,就成了大家交流、沟通的凭借。在这样的对话中,倾听是学生们交流、沟通的桥梁,没有这样的桥梁,对话便不复存在。有了对话的基础允许观点多样性,鼓励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质疑、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积极讨论问题,心平气和对话的习惯。三是教师要设置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普遍感到的疑难问题、开放性问题提供给学生讨论、质疑、辩论、表演等。老师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掌舵”作用,让学生对课文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能有目的、有品位地展开对话,使学生在对文章的反复思考和讨论中,举一反三,把一个平面问题,演绎成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思维,达到交流共进的目的。这样的课堂是热闹的,甚至是嘈杂的,但是仔细一听,他们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

课堂上没有消极旁观者,只有主动学习者。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教学;没有对话教学,就不能有扎实鲜活的高效课堂。在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师不包办,不旁观,不做学生的“保姆”而要做“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上始终以“平等中的首席”进行教学活动,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教师在与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展开教学活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个体都有对话的机会,从而使大家体验到语言的魅力,思考的快乐,心灵的成长,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共同打造“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

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136100)

上一篇:教化寓于品读语言中 下一篇:解读小品中的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