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笔墨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3 10:48:33

传统笔墨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平面设计是艺术与文化的再现,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沟通。通过对传统笔墨形式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具体应用的分析,来阐述对中国传统笔墨形式的见解。让中国的传统笔墨形式在平面设计中得以进一步地继承与发展,把它更广泛地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让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民族性。

关键词:平面设计 本土化 传统笔墨形式

中国是一个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的国家,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发挥自身的特点优势。

设计,立足本土化是设计是对世界、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以及重新认识自我、思考个人的价值。在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中笔墨形式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的艺术特色。“水墨”、“飞白”等书法中笔墨形式与现代图形元素巧妙的结合,使得作品中流露出儒雅、清新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文人气质。

1.传统笔墨形式的特点

中国传统笔墨形式是充分发挥毛笔、水墨及宣纸等工具的灵活多变的特殊性能,经过高度提炼加工而成。同时,又与中国书法艺术的用线有关,以书法中高度艺术性的线应用于绘画上,使中国绘画的用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美,成为东方绘画独特风格的代表。

中国画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没有变化的墨色必然呆滞板浊,成为没有生气的死画。一个画家的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所以能妇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用墨的得当。他画虾曾三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如今我们所见到他笔下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到了绝处。邓石如所谓“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计白当黑”是说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其空白处也应计算在字的造型之内。空白如果分布得当,它和笔画就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当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的,第三非洲的黑种人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说明了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我们要想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就必须选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

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平面设计这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

2.传统笔墨形式在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

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中国是一个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的国家。所以我们必须很好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发挥自身的特点优势。足本土化设计是对世界、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以及重新认识自我、思考个人的价值。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笔墨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再看我们的一些平面设计作品,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绝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转移,有时候,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想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必然要选取最能够表现这一方面的题材。中国传统笔墨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内涵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与文明。“水墨书法:真、草、隶、篆,一笔一画无不流露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泼墨山水:面对锦绣河山万般感受融于笔端,一挥而就。”何等的豪情,怎样的胸襟。古人在以水墨抒怀的同时,赋予了水墨浓厚的文化底蕴,用中国传统笔墨形式来表现中国的民族文化,在恰当不过。但这并不意味着“水墨=文化”。

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招贴画只要是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构成“言简意赅”的好作品

结论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民族文化和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感动中国,让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8

[2]杨洪泽.《平面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中国艺术设计联盟,www.省略,2004.12

[3]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上一篇:韩非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体系比较探析 下一篇:《建筑制图》课在教学中培养空间想象力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