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名中的数字文字及跨文化传播

时间:2022-09-23 09:53:59

电影片名中的数字文字及跨文化传播

[摘 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数字文字自古以来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电影片名中的数字亦不例外,凭借其特殊的语言魅力,数字通过电影的播映传递着各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本文通过分析电影片名中的数字文字,从数字所构成的片名类型、数字的信息传播特征等方面着手,简要地论述了数字这种特殊语言在当代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数字文字;信息特征;跨文化传播

电影片名是电影给予人们的第一印象。好的电影片名不仅能够暗喻影片内容,传达影片主题,个性的片名更能吸引观众注意力,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徜徉在各式各样的电影片名中,除了大多数的中英文片名外,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结合数字文字的电影片名,如007、Apollo13、27 Dresses、2012、Se7en、1428等举不胜举。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已构成电影片名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一、由数字所构成的电影片名的类型

说到数字文字,对其的描述和表达可能有很多形式,如拉丁文字中的ONE、FIRST等,汉字中的一、壹、俩等词汇。本文中的数字文字主要指的是0到9的阿拉伯数字及其各种不同的组合,因为其他形式的数字文字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多数会被阿拉伯数字所代替。数字作为一种语言文字,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计数,用来表达时间、次数及年份关系等概念,如Summer of ′42、《生于1968年》等电影片名中数字的年份信息;21 Grams、27 Dresses、29 Palms等片名中的数字则是数量的概念。另外,作为一种文字的数字不仅传递信息,又是一个浓缩着诸多文化信息的符号,它在古今中外都有着更深层次的吉忌内涵。由数字所构成的电影片名基本形式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纯粹的数字文字组合

即电影的片名完全由数字文字构成,如《20 30 40》《4:30》《1900》《9/11》《2046》等。数字文字与其他文字相比较而言,它的信息所指有诸多的可能和不确定性,看到数字“1900”我们会想到什么,它是年份信息、数量信息、时间信息还是某种特定的符号,在未看电影之前我们谁都不敢妄加定义。只有在观影后,我们才会明晰该数字的真正信息所指。数字信息的这种多意性增加了电影的神秘性,使得人们产生想去一探究竟的愿望,这也是电影片名的导唤功能所在。

(二)数字文字与汉字或拉丁文字的组合

另一类型电影片名是数字文字和其他类型文字的组合,如《晚9朝5》《80′后》《5颗子弹》《摄氏32度》等数字与汉字的组合,House of 9、13 Princess Trees、The Number 23、100 Feet等则是数字与拉丁文字组合。电影片名就是电影的广告,要想吸引人们的眼球,就得使电影片名的音、形、意等都尽可能的与众不同。数字文字在造型上和汉字和字母等其他文字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电影片名中加入数字,可以借数字之形凸显片名的个性和特色。和众多的单纯以中文或以英文为主体的片名相比,这些糅合数字的片名在音、形、意上无疑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性,会带给人们味道迥异的身心体验,更引人注目。

二、数字文字在电影片名中的信息特征

从有历史记录的远古时代起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从没离开过数字,而现如今我们更是生活在一个数字的世界里。我们的身边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数字,我们每天都要跟诸多的数字打交道。而电影片名中的数字看似简单易懂,却悄然传递着各种文化信息,体现了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魅力。

(一)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数字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地区、各个民族、各个领域都在使用它。0到9的数字文字在传播的过程中,造型样式不会发生改变,因此数字的信息传达可以超越各民族各语系的障碍,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不再需要翻译,“1”就是“1”。汉字和其他文字则不行,在中西交流过程中就必须有对应的翻译词句来诠释。正如电影片名的翻译一样。在电影艺术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片名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业界讨论的话题,我们归纳有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等原则,也有参照目的论、模因论、顺应论等各种理论,提出了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的方法(贺莺,2001:58)。即便如此,的译者就同一部西方电影还是有不同的译名,如Mission Impossible就有《碟中谍》《职业特工队》《不可能的任务》等三个译名(马小燕,2009:67)。但对于用数字作为片名的电影来说,就不会担心由于语言不通而带来的误解,数字一般不用翻译,2012、2046、9/11全世界的人们都能看得懂。对带有数字的电影片名如United 93,就有《93航班》《联合93》《联航93》等译名,虽然不同地域在翻译时还会有一些差异,但还是很容易将其归纳为同一部影片,这就是数字文字信息传递的国际化优势所在。

(二) 信息受众的范围广

数字文字的造型和发音都高度简短、简易、简便,容易识别和记忆,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水平的消费群体来说,都可辨认得出来,因此它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以数字为主体的相关词汇在信息传播中,无疑比其他文字有着更为广泛的受众基础。我们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无论学算数还是识字、写字,都是从这个最简单的“数”学起。数字是认知度最高的文字类型,是妇孺皆知的符号。原因一是它的笔画少,易写易记易识,二是它的音节少,个位数只一个音节,以后每增加一位数只增加两个音节,无论是一个多大的数,平均每位数最多只需两个音节就能表达清楚,简洁上口,容易发音。数的形与音使其信息传递功能有着更为广泛的认知群体,因此对一些特定的情况我们更倾向于用数字来表述,如在我们国家火警119、匪警110、急救120等,一旦碰到意外只要识数的人都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再看那些跟青春有关的电影,在电影片名中亦大量运用了数字,《12岁的少年》、Thirteen、《十四才》《15》、17 Again、《十七岁的单车》《17岁之风景》《热力十七岁》《80′后》《19岁》等,数字信息具有针对性且直接表达受众的年龄,理解数字比理解一些晦涩的词汇要容易很多。

(三)信息内容的象征性

数字文字自古以来就不单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种语言符号,它自身早已演变为一个普遍而复杂的文化现象,通过计数或单独显象来预示种种神秘的文化含义。(鬲波飞,2007:9)由于某些历史事件的机缘,或典籍、宗教、迷信等因素的影响,或恰好是天体运行、人类生命的重要数据,或出于字音、字形的联想,使得数字普遍带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并由此引起人们对它们产生喜厌的感彩和趋避的行动取向。(吴慧颖,1996:68)人们喜欢用数字来趋吉避凶,传播和表述吉祥与凶恶、幸福与祸患、顺利与困厄、兴盛与衰退、长寿与死亡等有关人生或前途的种种联想,这是数字文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最特殊的一点。现今社会数字的这种象征意义更是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电话、门牌、车牌等号码的选择无不牵动着我们的神经。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的电影艺术,电影的片名、细节或者情节等也都深深地烙有数字文化的印痕。

三、 电影片名中数字文字的跨文化传播

数字文字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深层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影片名则是这世界多元丰富的文化样式的高度浓缩与再现。通过对带有数字文字的电影片名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体验到风格各异的中外数字文化。

语言中的数字本无所谓吉凶禁忌,但由于中外文化传统的不同,而赋予各自文化中的数字词以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如源于国人传统审美中的和谐观,偶数在中国被视为美好、吉祥的象征,奇数为不祥、凶兆的代表。因此中文片名的数字多为偶数,如《12莲花》《二十四城记》《第36个故事》《七十二家房客》《100个》等。西方自古希腊起就强调矛盾冲突和两极对立,认为不和谐才是美,偶数意在对称、均衡,奇数意在乖巧、变化,很多西方国家都以奇数为美好的象征,在电影的片名中这一点也反映的非常明显,如9、《21》《23》、Chapter 27、Case 39、49 Up、Passenger 57等。

再如对一些特别的数字的认识。“4”因其发音与“死”谐音而令许多国人讨厌,在记者就电影BUS44的片名含义提问导演时,导演就特别说明了这一点,而在西方,人们对“四”则极为崇拜,认为“四”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是创造的源泉。Vier Minuten、Four Lions、44 Minutes等片中虽有“4”,但都没有任何不祥的意义。而数字“13”则就更具代表性了,它的含义从西方电影Apollo 13、Thirteen Ghosts、Banlieue 13、Thirteen Days、XIII: The Conspiracy、13 Beloved、The Thirteenth Floor、The Neighbor No.13等众多带有数字13的片名中可窥其一二。这类电影大多数都是跟惊悚、灾难、恐怖联系在一起,数字13是西方的头号忌讳。借由一些神话和圣经的缘故,西方社会对13非常敬畏,如就餐时一桌不坐13个人,不能上13道菜等,就连“thirteen”在美国俚语中都是“小心点”的意思。(杨志达,1986:384)但在我们国家“13”在传统上却多含褒义:儒家经典俗称“十三经”;中医在古代分为十三科;明皇陵有十三陵;佛教宗派有十三宗;我国古建筑佛塔最高有十三层等。很多电影的名称中也有13,如《黄飞鸿与十三姨》《上海滩十三太保》《13棵泡桐》等,但跟西方电影片名中的十三之意完全不同。

由于受民族心理、、语言崇拜、思想观念等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外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同规律,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包惠南,2001:192)正是这种差异,让我们得以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化形式。

四、结 语

一个民族的文字可以映射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通过分析电影片名中的数字文字,探讨它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从侧面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社会风尚和审美心理等。在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今天,数字文字借助电影这一媒介,一定能够更好地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样式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 鬲波飞.数字文字设计[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3]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22(01).

[4] 马小燕.浅析英文电影片名在我国内地及港台地区的翻译[J].电影文学,2009(22).

[5] 吴慧颖.中国数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1996.

[6] 杨志达.简明美国俚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作者简介] 陈喜华(1976― ),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实践及语用学。

上一篇:美术与电影的艺术交融 下一篇:“黑色”弥漫的《蝙蝠侠:黑暗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