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数字时代与数字电影

时间:2022-07-12 06:20:32

电影的数字时代与数字电影

摘要:电影技术模式的变革与发展以人类不同阶段的审美需求为基础,并反作用于审美的更高发展。始于20世纪下半叶的数字化革命的势态席卷电影行业,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速度之迅猛,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它的优势显而易见,它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视听感官体验更是极大的满足了当下人们生活节奏、速度、感知需求的整体观。但人类作为技术借以发展的出发点,其自身感知的限制也必然导致技术发展终有饱和期。技术支持是电影存在与发展之前提,但是电影本体创作的深入与挖掘与生存环境之健康建立更是电影艺术魅力长久存在与进发的重要保障。理性对待技术变革,发展电影本身才是根本。

关键词:电影;数字化;数字电影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24-3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它独特的方式将艺术和技术融于一身,并通过相互的刺激来不断满足彼此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电影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发展。

一、电影数字时代的到来

(一)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

从默片到1927年有声电影的出现,再到1930年华纳兄弟采用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35mm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采用了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因为这样的片速标准对于声音的录制来说是更为适用和实用的,并且这一标准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正当声音给电影带来变化的同时,电影也正在经历由黑白片向彩色片的过渡。但很快遇到了新的障碍,那就是电视的出现使影院的观众明显减少。为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于是运用三维(3-D)技术的立体电影和宽银幕电影相继出现。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局限,当时的放映设备体积庞大,使用不便,因此这项技术在产生之初并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0年代被开发的Cinema Scope宽银幕技术是一种更实用的宽银幕处理技术。在电影拍摄中应用特殊的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式画面压缩到1.33:1的35mm胶片上,并将同种镜头安装在放映机上,在放映中展宽横向压缩的图像。

尽管电影在制作技术方面自默片时代以来不断发展,但影院的还放设施及影院中的放映技术却一直不变,这与随后在60年代中后期流行起来的多厅影院的概念不相适应,于是在新设计的放映室中开始出现了大功率氙灯以及自动化的放映循环片盘,取代了双机放映方式。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1967年Imax公司制造了第一台15片孔70mm大格式(LF)放映机,并在70年代制造了第一台摄影机。70mm大画格胶片横向拍摄所记录的画面质感及影像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数字立体声的出现

任何事物的产生及推广应用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需求及相应的技术支持基础上的,就如同前面所讲到的影像的一步步革新一样。

尽管声音晚于画面进入电影领域,但它的发展却是迅速的。如果说胶片的影像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那么上个世纪后25年的革新则主要集中在声音领域,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声音先于画面进入了数字时代,引领了电影数字时代的开端。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声音的数字化提供了先决的条件,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模拟技术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记录信息容量的局限;模拟编码中存在的声道串扰;记录媒介本底噪声的影响,以及模拟声带易受诸如工艺加工质量、灰尘等影响。

数字声进入电影无论从技术的可能性还是市场对多声道的要求等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因而使用数字方式将多声道数据进行编码并记录在数字音频载体中将成为最终可能并可行的方案。

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对于电影数字声迹的开发和研究的过程中,直到现在尚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一定认可的主要有三种多声道立体声制式:Dolby公司的SR.D 5.1路数字声迹,采用Dolby AC-3压缩编码技术,是电影数字声迹首次采用码率压缩的声迹;DTS双系统数字声制式,它使用CD-ROM只读式光盘做载体,通过记录在拷贝与光盘上的SMPTE时间码保持声画同步;美国SONY公司的SDDS声画合一7.1路电影数字声迹。

同时,相应的数字化音频处理手段也相继产生,并迅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各种数字音频工作站,及大量数字周边设备出现在电影声音的创作平台上。

(三)视频数字特技制作

随着声音在数字化领域中的位置日趋稳固,制造可行的高质量的电子图像来变革和拓展视觉效果领域,就自然成为电影向数字化发展的下一目标,并首先体现在视觉画面的数字特技制作中。

无疑,在这方面的尝试和研究中,向来喜欢大量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制片业,为我们奉上了他们的精心打造之作,也让我们从“外太空、恐龙、天地冲撞”等电影中无奇不能的精彩画面里,领略到其背后数字技术作用于电影所产生的神奇力量。并且,近些年来,大量的电脑动画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电影后期制作领域,如Softimage三维动画软件和Flame、Flint高级后期特技效果制作合成软件,及Maya这一现今得到普遍应用的3D动画工具在电影的特技效果制作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电影的数字时代特征也因为数字特技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应用而进一步明朗化。

(四)数字电影的出现

数字特技并不等于数字电影。在数字技术及手段大量进入电影后期制作的同时,伴随着市场需求及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电影制片业的全面数字化提上了日程,而作为电影行业运行的终端――电影放映,首先得到了突破。

1999年6月18日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Ⅰ-幽灵的威胁》开始在美国的6家影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数字放映,采用了基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数字光学处理器DLP芯片技术的放映机,这是数字电影的首次商业放映,也是世界数字电影发展史的第一页。

很快,更多的数字技术方面的里程碑出现了:2000年3月电影首次进行了应用性卫星传输,并数字化放映,影片为《Spy Kids》;同年6月数字电影首次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影片为《Titan A.E.》;同年7月在加州环球制片厂的数字影院中放映了《侏罗纪公园Ⅲ》,THX数字服务公司将整部电影以及多声道的音频内容压缩并刻录到13张DVD-R上,并下载到每家影院的服务器上。

最为成功的则是2002年5月16日乔治・卢卡斯的《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进攻》在全球的数字放映。这是首部在整个影片制作过程中完全没有使用胶片的影片,标志着完全意义上的数字电影诞生了,电影正全面进入数字时代。

二、数字电影的发展

数字电影由于其技术上潜在的优势,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一)世界各国对于数字电影的研况

数字电影从一个英国人提出的梦想开始,由美国人在70年代后期开始取得实际进展,随之世界很多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

法国从2000年开始广泛参与和赞助了欧盟关于数字电影系统的多个项目,并于2000年5月设立了数字电影运营和发行公司,致力于数字电影市场开发和研究。

英国一直对数字电影保持了较强的关注,并在数字电影的发行和放映工作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项目。

德国的工业力量具体参与了基于激光技术的数字电影放映机系统的研发工作。

欧洲其他比较重视数字电影的国家还有比利时、意大利、瑞典、挪威等。其中比利时的Barco公司是获得美国TI公司DLP电影放映机技术特许权的三家之一。

除北美和欧洲之外,日本是较早投入数字电影研究和市场化部署的国家,并从一开始就展开了与美国公司的竞争和合作。其参与研制的D-ILA数字放映机将成为DLP最有力的竞争者。

而在数字电影发展中仍占主导地位的美国业界人士,则竭力主张的是胶片标准的Digital Cinema标准的制定,数字电影的全球化趋势已成定局。

(二)数字电影在中国的发展

全世界范围内对于数字电影的研究及进展,早已得到国内多方面的关注,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数字电影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电影界的面貌。

从2002年2月开始,国家和政府大力推进,我国开始了发展数字电影的进程。

2002年5月,中国电影集团筹措并组织了首批数字影院设备的引进和安装工作,并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完成了10家数字影院设备的安装调试,如期播出了第一批数字影片《寻枪》(国产首部数字放映影片)和《星战前传Ⅱ-克隆人的进攻》。

同时,在原来北京、上海数字特技制作基地的基础上,引进数字电影母版制作的后期加工设备,逐步形成了一套我国自己的生产数字电影母版节目和发行母版的加工技术和工艺。并在华龙数字电影制作公司建立数字母版制作系统,以有序地推进电影数字放映的应用发展,也为推动中国数字电影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到目前为止,北京和上海的两个制作基地已经完成了大量影片数字版节目的后期加工工作,为我国数字电影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片源。我国北京、上海两大数字电影制作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数字电影在后期加工制作上已经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目前我国数字影院的建设发展迅速,遍布城市之广,院线数目之大,成为世界上数字电影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经发行了《天上草原》《星战前传Ⅱ》《冰川时代》《极地营救》《哈利・波特2》《卢浮魅影》《海底总动员》及之后等数部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在中国的登陆与发展给中国电影界带来的变化,不光是制作模式和技术上的,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许多导演及电影创作者已开始了有关方面的尝试和研究,尤其在新世纪初,大量年轻导演开始尝试数字电影的制作与生产。这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数字电影的优势

数字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自然有它相比于胶片电影所特有的优势,据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1、保护环境:影院脱离胶片载体,并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完善,制片过程也不再用胶片拍摄和制作,这将为电影业环保问题的解决带来生机。

2、高质量无损传播: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传播和放映,不会像胶片因复印和反复放映而使信号质量受损。

3、稳定性好:数字放映不会因为多次工作而使载体受损,会始终保持恒定的画面质量。同时,数字放映机没有机械运动部件,因此不会像胶片运动因为抖动和闪烁而影响画面质量。

4、降低电影制作成本:数字发行不必再印制大量拷贝,降低了发行成本,并且随着今后可能广泛采用的数字化拍摄、制作,可大大减少胶转数的环节,从而降低电影制作成本。

5、有利于版权保护:由于节目源以数字文件的形式存在,可通过加密等技术来保证节目内容的安全运行。

6、资源共享:鉴于数字服务的随机及多元化控制,利用高速局域网在多厅影院实现节目资源共享。

7、拓展影院的增值业务:利用卫星、网络等技术使数字影院具有实时服务能力,从而为新增值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数字时代下对于电影发展的思考

数字电影逐步的发展态势,已经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它给电影所带来的革新在许多方面是彻头彻尾的,代表了现代科技的进步。因此,它的未来发展空间是无限广阔的。

电影胶片时代随着柯达宣告结束而最终走向终结,而胶片时代带给人的所有关于电影的记忆与观念也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更变着。如果说,在21世纪初,还存在胶片与数字并行发展的冀望,那么,到现今,数字化拍摄与数字化制片过程已然被广泛的接受并应用开来了。数字电影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并最终取代胶片将是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它顺应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必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作为人本身而言,视听感知系统是有限的,因而也必然会决定以人自身观影所需为电影发展变革依据和研发前提的技术革命也必然会走到有限的境域。或者说,不是有限,而是足以满足人自身的通感体验。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技术变革终究会达到一个饱和状态,过犹不及,无论是视觉领域,还是听觉感官。

在不断研究电影技术手段的同时,我们还不应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电影内容本身。这是电影存在的主要依托物,是电影的主要支撑体。技术的发展与变革是以人类更好的表达自我这一重要的审美需求为依据的,视觉与听觉感知与内在感知体验的外化呈现方式总是以人自身的存在为根本的。因此,这样的发展必然会有限,而无限的是人类思维的探索与思想的深刻表达。任何的技术手段都是为电影内容本身服务的,因此,理性对待技术发展,关注电影本体创作是电影更长久更深刻存在的意义所在。

技术发展终有恰到好处之时,而思维探索与观念表达却恒久无限。且待电影观念、电影管理、审查机制的正常建立才是本土电影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真正内需所在。健康的电影环境的建立比技术革新的迅速跟进要更有价值,而且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更有迫切性。

参考文献:

1 现代电视技术,2002年第4期-2003,9

2 影视技术,2002年第11期-2003,10

3 李敬,“解读数字电影”,传媒学术网,网址为:http:///xsjd_view.jsp?id=728

4 200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广播联盟大会“数字电影”专题研讨会相关报告,网址:http://

5 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相关信息,网址为:http://

6 BIRTV研讨会 电影系统科技研讨会相关报告,网址为:http://

7 黄英侠,5.1路立体声影视录音操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8 李念芦,影视技术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上一篇: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下一篇:商业性网络广告策划中的情感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