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打造全面发展的职场人才

时间:2022-09-23 09:51:50

以人为本,打造全面发展的职场人才

摘 要: 职业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尊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发挥潜能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职语文教学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做到:一是面向学生未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建立诸多的兴趣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专长与能力;三是以人为本,创新语文教学方法,采用竞争教学模式和表演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鼓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中职语文教学 职场人才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也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全面发展的职场人才。教育的对象是思维活跃、有灵性的人,教师的职业可能一辈子不变,但是职业中学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却是千姿百态;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单一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而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有健康情感与心理、有知识与能力、有道德与理想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中学站在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前沿,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未来职业需要培养新型人才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的内涵丰富,包罗万象,但语文教学中的涵义至少包含两层内容:一是以学生为教育之本,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潜能的发挥,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优势;二是以学生全面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为本,尊重学生情感、道德、审美的需要,尊重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促进学生身心、智能、品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文价值而不是工具价值,因此需要发挥好语文的人文价值。

教师的职责不是为了教书,最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对于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在职业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面向学生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中职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具有人文教育功能,是中职学生体验人生、了解社会的一面镜子,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职业情操具有重大的导向功能。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而且能够满足学生未来的职场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爱岗敬业,求实守信,创新进取,团结协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当代职场对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职业精神,教师应该深刻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场的职业素质。中职语文教材有关典型人物的课文都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比如邓稼先具有热爱祖国、献身国防科技、忠诚事业的精神;《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具有敢于、善于劝规领导的能力和技巧,具有坚持真理与原则的职业品质;《张衡传》中张衡具有尊重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鸿门宴》中张良在“职场”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樊哙等一群人具备忠于职守、团结一心效忠刘氏“集团公司”的精神等,深刻分析这些典型人物形象,仔细地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够满足学生未来职场发展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为将来的立业创业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专长与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种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精通业务的专才,更需要博古通今、知识广博的通才,更需要见多识广、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实战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在专业领域游刃有余,而且在商业谈判、演讲鼓动、宣传培训、人际公关、策划与文字写作等方面具有出色的能力,而语文是培养学生这些综合能力的实战场。职业中学阶段的学生,个性发展和专长表现已经非常明显,有的学生喜欢文学写作,有的尝试写小说散文,有的热衷于报刊投稿;有的喜欢演讲或者组织活动,在公众面前侃侃而谈,具有较强的宣传鼓动能力;有的喜爱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经常有创作诗歌的冲动,时常参加诗歌朗诵与节目主持活动;还有的喜欢文学名著,喜欢讲故事等。这些爱好,表现了学生的兴趣倾向,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是学生的强项和优势,如果教师引导得法,那么必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个性化人才,提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适应职场人才竞争的需要。

因此,职业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强项,保护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采取兴趣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索、钻研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身上的亮点更加光彩夺目,把学生打造成未来职场上的强者。教师可以积极地牵线搭桥,成立演讲家小组、校园诗人协会、校园作家苑、文学名著研讨会、散文之家、故事小组等课外语文兴趣组织,为学生搭建发挥潜能、展示才华的舞台。各兴趣小组可以定期研讨活动或者学习交流会,在合作学习中提升素质和能力;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指导,每学期组织若干次类似中央电视台的“文学名著百家讲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作文大比武、实用文体写作竞赛、讲故事接力赛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人生,感悟生活,增强对语文探索的兴趣。这种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式的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力量的重要性,有利于未来的职场中团结协作,与团队成员携手共进,成功地创造出一番事业;二是在个人兴趣的推动下,对某一方面的语文知识进行钻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胆探索和自主创业的精神,增强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在新领域开拓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三是小组活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发现与探索过程,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审美、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三、以人为本,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必须彻底抛弃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情感道德的熏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打造健康的心理,为适应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1.竞争教学模式。未来的职场充满了竞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培养这种竞争意识,接受竞争的考验,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品尝成功的希望,锻造“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全面参与语文竞赛活动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磨砺一往无前的坚强斗志。例如《鸿门宴》一课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可以用改编故事、讲述故事大赛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为了掌握更详实的资料,把握更准确的人物性格,学生必须自主地翻阅更多的历史资料,进行思考、归纳、总结,然后才能改编成白话文的故事;并且可以根据联想和想象,加入现代职场的竞争氛围,两大政治集团可以比作成“项羽集团公司”和“刘氏集团公司”,项庄可以看做项氏公司的家族成员,张良可以看做刘氏公司公关部经理。结合课文故事情节,加入现代的企业竞争进行改编,让学生在讲述比赛中,认识社会竞争的普遍性,增强竞争意识。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充分发挥潜力,张扬个性,展示才华,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竞赛失败的学生也可以接受挫折教育,体验竞争失败的失落,总结教训,调整个人心理,为下一步的成功积累经验和勇气;讲述成功的学生可以提高认识,增强未来必胜的信念。

2.表演教学模式。对课文情节内容进行表演,不但需要熟练把握课文内容,而且需要深刻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让学生进行表演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相关背景,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而且能够通过角色的认同和角色的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参与集体活动的勇气,锻炼学生的公共关系交际能力。成功的职场人士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更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善于化解矛盾,善于同形形的人打交道。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必须破除人际交往中心理的胆怯,以不同的方式应对不同的角色,而表演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表演的机会。在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除了《雷雨》、《窦娥冤》、《哈姆雷特》、《茶馆》等剧本外,很多课文的全部或者部分也具有表演性,比如《阿Q正传》、《群英会蒋干中计》、《项链》、《荷花淀》、《林黛玉进贾府》等课文也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教师可以表演为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大胆的表演中,认同课文角色,增强生活的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会应对不同的人物角色,提高交往能力。

四、鼓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职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积极的工作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工作。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主动能动的态度,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建立以鼓励评价为主、批评为辅的评价机制。积极主动的态度往往是激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未来的自信。同时,不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学生优劣,思想情操、智力发展、审美能力、交往能力、心理健康、职场准备,等等,无论哪个方面取得进步,都值得赞扬和肯定,充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总之,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牢牢立足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面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未来职场的需要,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尽快由一个“学校人”变成“职场人”,由一个“半自然人半社会人”变成完全的“社会人”,成为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8-269.

[2]金生.教育为什么要培养理性精神[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

[3]王道俊.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皮亚杰.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教师主动教学与教师课堂提问 下一篇: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