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

时间:2022-09-23 09:42:13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勤工助学是针对性最强,发展潜力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措施之一,其具有灵活性、公平性、易操作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不仅是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大学生全面发展、锻炼能力和施展才华提供了社会实践的舞台,从而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需要,也成为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普遍选择。

一、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的实际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勤工助学的组织和管理中育人。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勤工助学的组织管理工作中,从思想上帮助贫困学生克服精神压力。在开展勤工助学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贫困生的精神、心理问题比经济问题更难解决,他们表现出自卑和无望感,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成熟的个体,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正是这种不稳定性,应该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的机会,同时给以思想教育。

2.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具体实践中育人。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自主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面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大学生在进行勤工助学的活动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发奋读书,立志成才。

二、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尚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实施勤工助学资助贫困生这一形式的作用较为明显,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勤工助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勤工助学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建立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实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但是,少数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不够健全,导致勤工助学的整体效益较差,资源共享等无法实现。

(2)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不够突出。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或工作人员片面的认为勤工助学是帮困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味的追求为贫困生提供工作岗位,没有深层次开发勤工助学的育人等功能,没有把勤工助学与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无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勤工助学的信息渠道有待拓宽。勤工助学的岗位不足、经费不充裕与贫困生人数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由于勤工俭学在高校推行的时间普遍不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高校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内容庞杂、形式单一,大多限于家教、资料整理、卫生清扫等较低层次的工作岗位,缺乏切实可行的市场开发和对外联络,导致勤工助学的信息来源渠道较为狭窄。

(4)勤工助学的性质意义认识不够到位,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业与勤工助学之间的关系。如有的在勤工助学的认识上有偏颇,认为勤工助学就是为了赚钱,以至于“勤商助学”;有的随意弃之,往往碍于面子,或吃苦精神不够,以影响学习为由,放弃一些参加勤工助学的机会等等。

(5)勤工助学的社会参与不够规范。勤工助学在从校内岗位向校外岗位的延伸过程中,出现了学生的合法利益受损的现象。有的学生无法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务合同,在劳动时间和报酬等方面发生纠纷后,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容易陷入被动地位。

(6)对高校贫困生过多的物质倾向。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有些变味儿,贫困反而成为一种资本,只要手持贫困证明,就可以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轻松获得勤工助学岗位,还可以享受国家、省政府助学金等其它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贫困补助,也只体现出对国家资助贫困生政策的一种执行。

三、针对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相应的解决措施

(1)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勤工助学育人工作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这是搞好勤工助学工作,并实现育人这个最终目标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下列原则:一是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正确的助学方向的原则;二是客观公正,易于操作的原则;三是近期效应与长远效果相结合原则。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有关勤工助学的组织机构,并根据在校学生数和贫困生数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实现人员的专门化、专家化、专业化。此外,还可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监督制度、联系制度、跟踪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并切实落到实处,促进勤工助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改良工作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应督促相关工作人员遵循一些原则性的工作方法,如按需设岗、按劳计酬的原则;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原则;拓宽渠道、科学管理、合理使用的原则;贫困生优先、裼怕加玫脑则等。

(4)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资金,其来源途径可以有学校下拨的专项经费、社会各界的帮扶资助、勤工助学基金的保值增值等,实行专人、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作为其它活动开支。

(5)精心组织,全方位营造育人环境。高校应把育人贯穿于勤工助学的整个过程,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我参加勤工助学,我骄傲”等主题演讲赛、勤工助学先进事迹报告会、勤工助学奖学金评选等主题活动,彰显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正确引导贫困生参加到勤工助学的行列中来。

(6)适时规划,全过程引导学生职业定位。高校应将勤工助学与学生就业创业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潜能、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条件,引导学生及早定位,指导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实体化和基地化建设。

上一篇:高职院校安全保卫管理工作 下一篇:12联合叶酸对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