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和对策

时间:2022-09-23 09:24:55

我国加入WTO后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和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工程管理体制正进行着重大改革,其中工程造价管理领域也不例外。面临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我国必然全面接受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的国际惯例。面对种种冲击和挑战,我们深深认识到现有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已到了不得不改,非改不可的地步。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应采取什么措施适应这种重大变革,将是专家和造价管理人士研究和思考的焦点。本文将从招投标管理、定额及概预算制度等等方面进行阐述,期望工程造价管理事业有一个良好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加入WTO;影响;对策

1.我国加入WTO后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多边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领域、以金融、保险为主的服务领域、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领域甚至我国的农业都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冲击和影响,许多专家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已初步形成对策。而对于我国建设市场、建筑业乃至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却较少有人研究,对策也比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入WTO并不构成对上述行业的威胁和影响,相反可能会对工程造价管理行业引入国际惯例及竞争产生极大便利,同时也将带来压力和挑战。因此,就此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

1.1WTO对工程造价管理造成影响的规定。WTO对工程造价管理造成影响的规定主要有《服务贸易总协定》和《政府采购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为GATS,其遵循的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发展中国家的更多参与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逐步自由化原则。《政府采购协议》简称GPA,其目的是为了限制政府采购中的歧视性采购,促进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而订立的。由于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参加了《政府采购协议》,因此中国“入世”后暂时还不会受到GPA的影响,但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想使GPA成为大家都接受的协议。因此在世界贸易西雅图回合贸易谈判中,美国坚持要把政府采购列为谈判议题,从这一点看,GPA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协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由于我国政府投资数额巨大,每年达数千亿人民币之巨,而政府工程服务采购又是GPA中一个重要范畴,所以GPA将对我国建设市场中的交易方式:招标与投标以及相应的工程造价管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1.2WTO规则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冲击。工程价格将被迫纳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系统。WTO规则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各国市场准入问题,通过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非歧视等原则要求各国以关税减让或进口承诺方式开放市场。这种市场准入将促使各国尽快纳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系统,并遵守国际经济活动规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加入WTO后,对工程造价管理行业而言,所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工程价格的形成体系从国内各地区差异性很大的状态一下子纳入了全球统一的大市场,这一突然的变化会使过去的工程价格形成机制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会迫使我们不得不被迫引进并遵循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惯例。

那么WTO是通过一种什么机制来迫使我们接受国际惯例呢?按说工程造价领域里的国际惯例是一种软约束,并没有强制力,即WTO并不能强制我们接受当今世界上美、英、德、日四大工程计价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但是当WTO通过《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打开我国的建筑市场及其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市场后,大量外资、独资、合资、合作建筑承包企业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就可以以其先进的、优质的、高效的服务与我国企业竞争,并以其采用的先进计价模式来影响我们,为我们示范。若我国的有关规定(不包括法律)限制此类竞争的话,他们将会通过WTO的磋商与仲裁机制申诉并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以下就是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形:

(1)我国招标投标的评标问题。2000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明确规定了关于“低于成本报价”问题,即凡是低于成本的报价被视为“废标”,更不能中标。但加入WTO后,外国承包商就可能按其个别成本报出低价,若我们不承认其低价,虽然我们可以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不得按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条款进行对抗,但仍有可能让对方援引“非歧视原则”引起贸易纠纷。

(2)我国的定额中含价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的预算定额中均采用量价合一的方式。虽然大多数省、市把价格列为可调节的,即通过价格信息或价格指数调整工程造价。但是由于这种调价不是自由通过市场实现的,而是由定额或造价管理部门价格信息强制承包商报价时遵循的,所以很有可能会被外国承包商援引“公平贸易原则”、“市场准入原则”认为这种“半管制价格定价方式”是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而诉至WTO,从而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修改此规定。“入世”后,我国的工程价格水平将会随着国际市场的波动而波动。一方面,我国原有的人工费低的优势将会丧失;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的开放,可能会使工程材料及设备、工器具价格降低。因此,工程价格的整体水平的波动趋势将很难预测。

1.3面临WTO的挑战,我们已经具备的基础。虽然如上所述,“入世”后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我国自90年代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不遗余力地对工程造价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顺利进入“入世”后的过渡期打下了基础:

(1)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定额是焦点之一,经过近十年的争论和实践,定额的性质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定额中的价格已经淡化,现在一般认为价格是可调的,大多数地区和行业造价管理部门都用定期价格指数的方法来进行调整,虽然定额仍然是一种即含量又含价的价格指标,但无疑已经迈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定额中的各种消耗量标准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我国的定额编制水平是相当高的,只要对其中的价格适时调整,就可以作为国家业主控制承包商成本的有效工具。

(2)已经较广泛实施工程量清单报价的国际通行做法,这使得我们进入国际市场时不会手足无措。

(3)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考核、执业和注册制度,与此同时,工程造价管理咨询机构的管理已经步入正轨,初步建立了工程造价管理法规体系。

1.4近期应该采取的对策。针对以上所做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想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冲击降到最低程度,应该适时采取一系列措施。

(1)管理思想方法应从国内范围转变到国际范围。虽然我们制订的方针、政策仍针对国内建设市场,但是其对象应从仅仅考虑国内企业的立场转变到考虑国际的大范围。虽然这些国外企业仍以国内商业存在方式(中国法人)出现,但毕竟是外资企业,具有不同于国内企业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我们的方针、政策是否违背WTO的基本原则(市场准入、透明度、非歧视、公平贸易),以免引起争端。

(2)加快全国统一的价格信息网的建设。目前为了弥补定额中价的不足,各地都定期各种价格信息或综合价格指数,这不失为定额调整的一种方法,但弊病在于地区性非常明显,而各地之间的价格差异较大,伴随着“入世”的步伐,我国已经纳入国际大市场,这种地区性价格将不能适应需求,因此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有建设部组建全国统一的价格信息网,将来甚至应该包括境外的价格信息。

2.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进入21世纪,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成为制约建设市场发育的瓶颈,这主要表现为:工程建设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均需要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配合,现在已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我国加入了WTO,境外同行进入的威胁和要求我国经济领域运行遵守国际经济一体化规则,工程造价管理也要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这些都必然要求我国的计价模式进行较大的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则应是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

2.1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方向:市场取向。为什么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要以市场为取向,其实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因为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以市场为取向的,而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不可能游离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之外。那么什么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就是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改革。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以市场为取向就是最终要建立由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现在工程造价管理界有一个现象,往往一谈市场形成工程价格就转为谈定额要不要的问题,于是大谈定额的重要性,既然定额不能取消所以价格也不能放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我国定额的特殊性:量价合一。定额的原义是消耗量的标准,加上条件就是在一定环境背景,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特定施工方案。但是在五十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价格长期人为地固化,为了简化计价工作,定额管理部门遂将定额中配以价格,形成了“量价合一”的定额。

以市场为取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并不反对定额中消耗标准部分,而是反对将价格固化在定额之中,形成定额单价。相反大多数业内人士和经济学者非常赞赏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定额体系,认为这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宝贵成本资料,可以为政府、业主控制投资、承包商控制施工成本提供重要依据。但是定额中有价,并且大多数招标工程实施标底评标制度,而标底是根据量价合一的定额编出来的,低于或高于标底一定程度即为废标,这样就变相地管制了工程价格,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弊端的出现。因此,现在最紧迫地任务是使定额中量与价分离,使消耗量成为国家标准,使价成为市场信息。对定额要实行管量不管价的原则,对于消耗量,我们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都要认真制订统计样本,认真取样,认真编制,使我们的定额消耗标准真正符合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当今知识时代的要求,反映我国的实际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以市场为取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实际上要实现计价模式的根本转变。

2.2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标:建立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前段提及的定额改革,实际是改革我国现存的计价依据。事实上,许多省份一直致力于计价依据的改革,从量价分离到综合单价或者基价,都体现了计价依据市场化的改革。但是大家有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计价依据是依赖于计价模式而存在的,计价模式不作改变,计价依据不会根本变化。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价模式是采取定额概预算制度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标志就是计划色彩浓厚,消耗是法定计划的。人工价格是计划的,材料价格是计划的,机械台班价格是计划的,所有的调整均要经过计划部门批准。这种模式一直沿袭到八十年代,以广东及深圳首先放开材料价格为开端,这种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计价模式必然与瞬息万变的市场不相吻合,也必然与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矛盾。在这种来自市场的压力下,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不得不相继放开其他价格,对于费用定额也提出了“分类竞争”的原则。也由于为了适应快速报价的要求,一些沿海省、市开始编制工程综合单价(或称基价),这种综合单价(或基价)仍是一种“量价合一”的定额,虽然定额管理部门明确指出:第一,这种单价是指导性的,第二,各种价格是有基期的基期价格,而即时价格,可以从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信息或网络上查定。但是由于这种定额它采用的价格是一种综合单价,是将各种工料和价格从市场上采集后编制成直接费,然后以人工费为基准参照费用定额把各项间接费(包括利润、税金)分解到各分部分项工程合成为综合单价,这仍然是一种计划的综合单价,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而成的,所以我们称这种计价模式为“过渡时期计价模式”,相应的这种综合单价(或称基价)即为过渡时期计价依据。

过渡时期计价模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产物,首先是因为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虽然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但政府性投资或国有企业投资(含国有企业控股投资)主体仍是最大的主体。出于对国有投资实施控制的考虑,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这种融合了计划与市场两种色彩的折中方案迎合了政府中计划部门的需要。其次是因为出于保护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的需要,出于社会稳定的政治需要,地方政府不得不保护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而这种折中方案过渡时期的计价依据,在编制标底时,通过评标时所谓上下不许越过某一限度,就使竞争压力大大降低。因此,过渡时期的计价模式和计价依据在内陆省市肯定是会有一定的生存基础和空间的。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同时加入WTO后迫使我国纳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轨道,而全球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所以这两方面的压力,将迫使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最终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并且可以预见将在一个不远的将来迅速放弃上述过渡时期的计价模式。

那么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全国制订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且给出统一项目划分之下的各项目的消耗标准,在招标时,由招标方提供工程量清单(BOQ),各投标单位(承包商)根据自己的实力,按照竞争策略的要求自主报价,业主择优定标,以工程合同使报价法定化,施工中出现与招标文件或合同规定不符合的情况或工程量发生变化时据实索赔,调整支付。

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国际惯例,它的具体内容是:“控制量,放开价,由企业自主报价,最终由市场形成价格”。

参考文献

[1]《我国加入WTO后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上一篇: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探讨 下一篇: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建立HSE管理体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