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脾平肝息风法配合挑四缝穴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23 05:34:53

理脾平肝息风法配合挑四缝穴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理脾平肝息风法配合挑四缝穴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多发性抽动症患儿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氟哌啶醇治疗,观察组予以理脾平肝息风法配合挑四缝穴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抽动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抽动积分均降低 (t对照组=3.96,P

关键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理脾平肝息风方;四缝穴;中医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1]。截至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多采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应用具有较多的副作用,且一旦停药易于反跳,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2]。根据临床表现,该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颤证"、"小儿慢惊风"等范畴,病因病机多在于风、痰、虚[3]。在临床实践中,笔者采用理脾平肝息风法配合挑四缝穴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本院选取多发性抽动症患儿160例。纳入标准:①根据第4版《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 -IV)[4],符合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②年龄3~12岁。排除标准:①癫痫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抽动症;②过敏体质者;③同期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3.5~12岁,平均(8.6±2.5)岁;病程6个月~3.5年,平均(1.6±0.6)年。对照组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3.2~11.5岁,平均(8.4±2.6)岁;病程5个月~3.7年,平均(1.7±0.5)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予以口服氟哌啶醇治,0.5 mg/d,2次/d,逐渐加量至1.5~2.5 mg/d,最大剂量不超过2.5 mg/d,同时予以等剂量的安坦。每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2.2观察组 予以理脾平肝息风法配合挑四缝穴治疗。理脾平肝息风方基本组成:天麻、石决明、茯苓、白芍各15 g,钩藤、桑叶、、半夏、陈皮、羌活、黄芩各10 g,甘草6 g。上述中药浸泡30 min,煮沸30 min,1剂/d,每剂煎2遍,取汁200 ml,早晚分2次服用。疗程同对照组。针刺挑治取四缝穴,首先穴位消毒,使用高压消毒的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挤出黄白色黏液或血液,针刺1次/w,4次为1个疗程。

1.3评价指标及标准

1.3.1抽动积分 根据患儿的抽动部位(头面、肢体、躯干)及发声或秽语的发作频度予以积分,分为:①0分:无症状;②1分(轻度):1 d内发作6~20次;③2分(中度):平均30 min~1 h内抽动或发声;④3分(重度):平均每15 min有抽动或发声;⑤4分(极重度):平均每分钟均有抽动或发声。

1.3.2临床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并结合临床症状及抽动积分进步率进行评价。抽动积分进步率=(治疗前抽动积分-治疗后抽动积分)/治疗前抽动积分×100%。分为: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进步率≥90%;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积分进步率在75%~89%;③有效:症状、体征减轻,积分进步率在45%~74%;④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积分进步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抽动积分 两组均无脱落患者,治疗前,两组抽动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P>0.05)。治疗后,两组抽动积分均降低 (t对照组=3.96,P

2.2临床疗效 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水平(χ2痊愈率=10.16,P

3 讨论

《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中医认为,对于"颤证"、"小儿慢惊风"者,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肝属木主风,风性善行而数变,由此肝亢风动而出现不能自制的抽动;脾运失健致水湿内停,痰浊壅阻脉络,可致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由此,历代医家认为"颤证"、"小儿慢惊风"的病位虽与五脏均有关,但核心在于肝、脾。本研究理脾平肝息风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桑叶、具有平肝息风的功效,白芍养血柔肝,半夏、陈皮、茯苓则可利气化痰,黄芩清热泻火燥湿,羌活去风胜湿, 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理脾平肝息风之功。四缝穴为经外奇穴,走形于双手第2~5指掌侧远端关节横纹中央,与脏腑关系密切,针刺该穴位,通过清泄肠胃之邪热,而发挥除烦、通调血脉、疏通三焦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抽动积分均不同程度的降低,这表明两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疗效。而观察组治疗后抽动积分低于对照组,这提示观察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这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也得到了佐证,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方法具有更为优化的疗效。这与类似文献的结果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可见理脾平肝息风法配合挑四缝穴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消除或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优于单纯西药的效果,对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仕冲,朱先康.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18-119.

[2]蔡晓华,谢城,吴铭瑜,等.托吡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效果初探[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0):1702-1704.

[3]赵艳,朱先康.朱先康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撷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58-60.

上一篇:信息化助力医院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