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负面影响的克服与合理利用

时间:2022-09-23 02:46:24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负面影响的克服与合理利用

【摘 要】文化定型(Stereotype)作为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认知方式,对跨文化理解与交际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分析文化定型的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中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从辩证、扬弃的角度探讨文化定型的克服合理利用

【关键词】文化定型;克服;跨文化交际

当今全球化进程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任何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而总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影响、补充,在竞争比较中不断借鉴、吸收。此时,文化的相似性推动了国家间的文化融合,而文化的差异性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文化冲突和碰撞。在这些冲突和碰撞的背后,文化定型作为认知因素之一,对跨文化理解与交际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深刻认识文化定型的负面影响和如何克服、合理利用文化定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文化定型的概念及特征

定型(Stereotype)最先由政治评论家Lippmann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提出,根据他的观点,文化定型是用于组织和简化对他人感知的一个选择过程。Myron W.Lusting和Jolene Koester (1995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他们认为:“文化定型是一个群体成员共同享有的对其他群体属性一套固定的信念或先人为主的观点”[1]。在跨文化交际中将文化定型解释为对某个社会群体或民族的以及社会事物的现象的概括性、形象化的认知[2]。文化定型被又被认为是人类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基本认知策略[3]。由此可见,从对文化定型的各种定义中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首先,定型是一种认知结构,其次定型一个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具有稳定性和非稳定性[4]。

2 文化定型的成因

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文化定型是深植于人脑的认知结构,并在人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所处群体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如电视、杂志、报纸、书籍和网络在传播和强化文化定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西行漫记》,西方人认为13世纪的中国是非常繁荣的,黄金随处可见。究其根源,文化定型的成因究竟在哪里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2.1 社会因素

文化定型的形成有其社会情境的根源,是社会化的结果,其中包含家庭、学校、同辈和媒体等因素。家庭被认为是受教育者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场所。通过家庭活动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受教育者在其后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本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父母的这种指导对于学龄前受教育者来说无疑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当受教育者进人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取代家庭上升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在学校课堂里所学的真正重要的不是事实性的知识,而是社会知识。但这种社会知识受学校授课时间的限制,加之“文化”内容涉及广泛,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触及,所以学校传递的是社会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经过高度概括化、简单化和笼统化了的主流文化,偏重于强调文化的差异性。随着受教育者年龄的增长,他们与一些在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致相同的个体组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满足了学生的情感交流的需求,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卫性和排斥性:如一旦同辈群体形成,就会区别看待不属于自己的“圈外人”并概念化进而忽视“圈内人”存在的差异。此外,以网络、图书、电影、广播 、电视等为媒介的宣传媒体,以最为迅捷的方式向人们提供陌生文化的信息,然而这些提供的信息往往过于简单固有和富于程序化。如西方国家的观众在看了部分中国影片后就想当然的认为中国人都是死板、内向、愚昧的;同样,中国人往往受好莱坞片子的影响,认为美国人人都过着天堂般的生活。这些类似于“美国人是……” “中国人是……”的说法都可以算是文化定型。由此可见,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父母、学校、同辈以及媒体等把文化价值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的过程。社会化是促使文化定型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个人因素

文化定型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Fiske和Taylor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著名隐喻中,将人看做是“心理懒鬼(mental sluggard)”和“认知吝啬鬼(cognition miser)”。心理懒鬼是指人们的认知活动大都是基于类别而进行的,认知吝啬鬼是指人的认知监控往往回避复杂的社会刺激时,默认成系统化的处理。在了解陌生文化成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简单的倾向于分类,并靠着这些类型的定型形成对事物的印象。例如,我们通常会给各国人的性格做一个大致的描述:中国人腼腆谦逊,德国人严谨固执。这些定型可以帮助在与陌生文化成员交际时,利用文化定型的导向性加速信息加工过程,减少陌生文化环境中行为的盲目性。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常把自己和他人归属于一定的群体,并在认知上倾向于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和群体之间的差异。这种类化的倾向必定有助于形成文化定型。

3 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的克服和合理的利用文化定型的负面影响

3.1 文化定型的负面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观念虽然包含很多通过观察所获得的准确和重要的事实,简化了认知过程并帮助人们加快信息的分类处理,但更有其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例如Julia T. Wood(2004年) 认为文化定型会使人们看不见他们归为同一文化群体类型的不同成员之间的差异性[5]。贾玉新(2001年)也指出,定型观念把我们对人类的活动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识,只局限在一个或两个维度上,而为严重的是,它把这种局限的认识却当作人类活动的全部[6]。由此可见,文化定型会导致人们认识上的过于简单,甚至偏见和歧视,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和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1 文化定型观念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对个体特征的识别错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会影响到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它会使得交际者习惯以对群体的概括取代对群体内部的个体的具体观察、分析和判断,因此忽略了不同类群中人的共性和同一类群的个体特征;以此对对方的行为做出简单判断,得出倾向于文化定型的解释,并使得已形成的观点得到强化。一旦形成这种定型,无疑会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甚至产生偏见和歧视。正如,Porter 指出: “文化定型会使我们相信,所有爱尔兰人都是红头发、急脾气;所有日本人都个子矮、龇牙、狡猾;所有犹太人都精明而贪婪;所有黑人都迷信且懒惰。虽然这些概括为人们普遍接受,但它们并不正确”(胡文仲,1990年)[7]。因此文化定型极容易把原本只属于某些个体的特征强加到了个体所属群体的所有成员上去,导致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个体特征的识别错误,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3.1.2 文化定型是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根源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是一种认为自己文化优于异己文化的信条。广义上说就是轻视其他群体的成员。美国社会学家孙墨楠(William Graham Sumner)给它下的定义是,“以其个人所属群体为一切事物的中心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对其他所有群体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它们分成等级。”如果跨文化交际者以本民族文化标准去看待外界的人与事物,而不是从辩证、发展的角度,就会导致他们过分夸大本文化,形成大民族中心主义,进而导致对异已文化的歧视和否认;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其他文化的优越性,鄙视自身文化传统,则会影响该民族内部团结和自身的发展壮大。在同其他民族交往中,这两种文化定型观念都会构成跨文化交际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美国黑人在历史上备受歧视,白人奴隶主和种族主义者曾用恶毒的语言咒骂黑人。比如 nigger、niggra或niggruh (黑崽)是侮辱性色彩极强的用语。在美国,华裔美国人被称为 “Yellow Peril”(黄祸)一词是及其不友好的歧视语言。Chink一词在20世纪才进入英语,这与中国人在西方各国大多开洗衣店有关。因此用Chink来指“中国人”带有贬义。凡此种种都是英语中的歧视称谓,揭示出美国白人对其他种族的蔑视态度,集中体现了民族中心主义的“群外歧视”。

3.2 文化定型负面影响的克服和合理利用

尽管文化定型的建立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一定的消极和阻碍作用,但是它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认知心理学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用辩证、扬弃的观点看待文化定型,将文化定型导致的认知偏差减少到最低程度,最终大胆合理的利用文化定型。我国著名学者高一虹认为:“我们需要对文化定型有一个公正地态度。作为一种认知的心理过程,它是合理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在承认文化定型存在的基础上,我们应大胆而谨慎地建立定型,进而向定型挑战。”[8]

正如前文所述,文化定型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从这个层面来看,定型的突破涉及思维方式的拓展。“不断拓宽认知视角,同时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关注定型之中的个体差异。这一切都有利于突破以往认识中简单的二分法,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多元和深刻。”[9]换句话说,要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但要系统的认识自己的文化定型,剖析错误之处,还要努力地熟悉、了解外国文化拓宽视野,对自己和对方文化的异同有充分的了解,以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型。

另外,英国跨文化交际学家A. Holliday针对跨文化交际的这一障碍也提出了四个原则:(1)根据你在接触中的实际感受而不是根据听到的情况对人们做出反应;(2)对于人们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要避免简单化的答案;(3)要认识到每个社会都像你自己的社会一样复杂和具有文化多样性;(4)对你和他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学会做出多层次的解释,在交际中学会交际。这需要交际者能够从交际中发现交际对方所持的观念,捕捉不同文化间有意义的参照点并将其提炼出来,然后主动进行调试修正定型观念。

最后,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还应避免民族中心主义,采取心理学中的“移情”方法,有意识地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肯定彼此之间差异的存在,对文化定型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加工,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如实地感受和理解目标文化,在求同存异中逐步增加对他文化的吸收。这样,才能更好的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和谐相处,避免文化冲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

4 结语

当今全球化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相互碰撞、融合,文化定型无疑对跨文化交际效果有着深刻影响。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交际者降低跨文化交际中的陌生感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另一方面,它对于文化差异的“过分概括”和“标签化”又造成了沟通屏障,直接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该以辩证、扬弃的态度看待文化定型、承认定型、建立定型、塑造开放型的心理,真正克服种种不良的习惯性认知心理,最终成为“跨文化人”。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U.S.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5,161.

[2]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4-135.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J].外语研究,1994(1):35-38.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64-165.

[5]Julia, T. Wood. Communication Mosaics [M].N.Y.: Wadsworth, 2004.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5-18.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8]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35-40.

[9]边永卫,高一虹.大学生自传性文本中的文化定型转变[J].中国外语,2006(1):35-40.

上一篇:音乐艺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下一篇:关于现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情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