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的难忘记忆

时间:2022-09-23 01:50:42

成长路上的难忘记忆

时光如水般流淌,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40个春秋。回首往昔,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的青涩、稚嫩似乎还在眼前,而今,我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一路走来,我不能不想起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成长路上难忘的记忆。

紧张时的一抹微笑

1987年8月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宜都市陆城第二小学工作,担任小学数学、思品及音乐学科的教学工作。年轻的我,一边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一边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当时,参加县级比赛,必须经过陆城片区初赛选拔,我在第一二年连续参加数学优质课比赛,都止步陆城片区,铩羽而归。面对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陆城片区选拔赛,我并没有退缩,第三年,我另辟蹊径,把兼带的思想品德这门“搭头副科”作为参赛课,通过精心准备,我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拿到了参加市优质课大赛决赛的入场券。

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倍加珍惜。决赛时,我的参赛课文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当时既没有网络,也没有现成的教案,仅仅只有一本教师用书,我反复揣摩课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师用书,设计了一份教案。那时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就是投影仪和录音机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无配套的灯片和磁带,我就挑灯夜战,自己动手制作幻灯片,灌制故事录音磁带。学校组织了两次试教,对我的教态、教学设计和教学语言提出了修改。我根据大家的意见对教案几易其稿,把自己关在寝室里,反复对着镜子练习打磨。带着领导的期望和老师们的祝福,我信心十足地登上了市优质课决赛的舞台。讲台下坐满了学生、评委和现场观摩教师,室外的走道里也坐满了人,见了这阵势,初次参加大赛的我心跳加快,语速也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快,心想:这下完了,又要失败了。

正当我异常紧张时,不经意间,我瞥见时任市教研室主任思品专家、特级教师陈光全正面带微笑,全神贯注地听我讲课,还不时地点头。陈主任嘴角的微笑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我信心骤升,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气息,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如愿获得了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并成为学校唯一获此殊荣的老师。

一年后,我代表宜都市参加了宜昌市首届思品优质课大赛,获得了一等奖。此后我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学校和我成为了宜都市课题实验学校和教师,我多次在宜都市教材培训会上、送教活动中执教公开课。荣誉纷至沓来:我先后被评为宜都市思品学科优秀教师,宜都市优秀工作者,宜都市第一、二届小学品德骨干教师。

时至今日,陈主任的那一抹微笑还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是那样的温暖、亲切、动人。那是前辈对教坛新人的呵护、赞许和鼓励,那一抹微笑幻化成动力,鞭策着我行走在品德教学的路上。时至今日,那一抹微笑也复制在我的脸上,成为了我听课、评课时常有的表情,在这抹微笑中,讲台上的教师也许会少了一份紧张、一份胆怯,多了一份自信、一份从容;在这抹微笑中,也许一位教坛新星正积攒着升腾的力量。

转折时的一种赏识

2000年,由于爱人工作的调动,我也被调到宜昌市猽亭区工作。对于此次调动,我顾虑重重:到猽亭后,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会成为过去,必须重头再来,特别是我还能否执教我钟爱的品德课都是未知数……带着这些想法,我到猽亭区实验小学报到,时任猽亭区实验小学校长谭国俊说:“作为猽亭区的窗口学校,没有主课副科之分,所有的学科都应该由专任教师担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周老师你对思品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应该人尽其才,你的工作岗位是学校专职思品教师。”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不但可以继续执教我所钟爱的品德课,而且是专职教师。也就是说品德课不再是搭头课了,而是我的主要工作了。从此,我担任了10年的专职品德教师和品德教研组长。在这10年里,我先后执教了人教版、鄂教版1-6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我全面地了解了教材特点和体系,系统地钻研了课程标准,摸索出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流程。我多次获得区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01年我代表猽亭区再次走上宜昌市优质课竞赛舞台,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指导教研组两位年轻教师参加宜昌市优质课大赛均有斩获,多篇论文获得市区一等奖;我也先后被评为猽亭区品德骨干教师,区十星教师。

回顾这段经历,我庆幸又一次碰到了我人生中的贵人——谭国俊校长。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正是谭校长的信任和赏识,为初来乍到的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使我轻车熟路、一如既往地在职场行走。通过多年的历练、实践、反思,我的课堂引导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均有提升,课堂充溢着自主、合作、和谐的魅力,自己的教学风格也日臻成熟。十年品德专职教师的磨砺,十年的积累,给我的职场生涯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你会蓦然发现,在公开课上所成就的,绝不仅仅只是几节‘代表作’,而是生命的历练,并循着这样的路径,脚踏实地地走向日常课堂的‘厚实’,乃至成就人生的厚重和精彩。”

彷徨时的一次引领

2009年秋,我带着几许的忐忑和敬畏走上了猽亭区品德教研员的工作岗位,成为了教研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实现从一名教师到一名教研员角色的转变,我又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呢?从彷徨起步、自信行走、到从容自如这一路走来,不得不提到我的亦师亦友的教研室副主任杨小勤对我的帮助。虽然我在小学品德课堂上摸爬滚打近20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毕竟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但如何发挥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如何实现教师到教研员的华丽转身,这些问题困惑着我。

正当我迷茫之际,杨主任向我伸出了温暖的手,她告诫我:一名称职的教研员必须驾驭好学习、研究、反思三驾马车。学习是现代社会永恒的主题,更是一名教研员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于是,学习成为了我工作的状态,我一面虚心向老教研员学习,拜他们为师;一面抓紧时间阅读经典、品名家博客、看新闻,学习课程标准,查阅各种资料,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观看名家课堂教学实录,并随时做好学习笔记,三年来做读书笔记几万字。我在学习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教育理论的储备,努力为专业引领打好“底色”。

开展有主题的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在教研活动中修炼提高是教研员必做的功课。记得我在筹备第一次教研活动时,杨主任又及时指导我制定活动方案,在杨主任的指导下,我按照如下步骤成功地组织了第一次教研活动:与老师们商议确定了教研主题——把话题分解到各校,参会教师查阅收集相关资料——与做课教师磨课——搭建观课议课平台——提炼整理解决问题的策略——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新的议题……这次教研活动的成功提高了我的信心。为了提高全区弱小学科的教研水平,我成立了区品德中心教研组,建立了中心组QQ群,并开展网络教研活动,还开展了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现场教学指导,老师们也逐渐认可了我。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更是教研员要驾驭好的第三驾马车,我总是时刻反思:自己是否清楚本学科的教学强势和弱势?是否有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递给了教师?是否引领教师把教学理念与课堂真正地融合?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教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是否有提高?外出学习,我会随时记录下那些触动了我,引起了我思考和共鸣的观点;听课之时,教师的精彩演绎会及时记载并写听课心得,每次教研活动后,会反思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得与失,以及下次教研活动要提高和改进之处。我先后把捕捉到的教育故事和思维火花写成文章,陆续在《中小学德育》、《教师报》、《湖北教育·综合资讯》等报刊上发表,撰写的论文先后获省市一等奖。

当我在岁月的长河中驻足回望,凝眸沉思,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什么人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受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谁为伴。我感谢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幸运地邂逅了一个个给予我帮助的朋友和同事,正是与他们同行,与他们为伴,受他们指点,我才会在品德教育的芬芳田园里执着地行走,看到了更美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猽亭区教研室)

上一篇:科学课堂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