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及促进策略

时间:2022-09-23 11:58:55

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及促进策略

[摘 要] 知识共享是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的两种重要机制之一,是集群获得强大竞争力的深层次原因。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 有五种模式,但在开展和进行有效知识共享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既得利益的保护心理、传统文化的保守意识、 知识共享的能力差异、企业文化的不同特色、共享渠道的技术壁垒和群内企业的互不信任。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促进 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共享。

[关键词] 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059-03

[作者简介] 万幼清,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产业政策;

邓明然,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0)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目前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知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谁能创新知识和善用知识,谁就能取得先机,就能获得惊人的效益。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依赖于知识在群内各行为主体(主要是企业,还包括其他辅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间的传播与流动,知识共享成为产业集群运行的重要内容。

一、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效用

知识共享作为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的两种重要机制之一,已成为集群获得强大竞争力的深层原因,是决定集群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产业集群是因为相关企业的聚集而形成的,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产业集群内部虽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但都对知识共享给予高度重视,为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纷纷创造条件。集群内部知识共享可以给集群及内部企业带来的效用有:降低知识获取成本、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提高集群适应能力和扩大集群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模式

根据著名的产业集群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先生的学说,我们可以绘出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框架图(如图1)。

图中双向箭头表示知识共享,虚线表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共享,包含了产业集群内的主要行为主体:企业、中介组织(含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服务部门)、知识生产机构(主要指大学和科研院所)和专业化市场。根据图1,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模式主要有以下5种:

(1)对等共享模式。是指集群内两个行为主体之间,基于某种共同的需要,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通过横向水平联系,实现主体间的知识共享。如图1中,企业1与企业2之间、企业3与企业4之间的知识共享,可以看成是对等共享模式。

(2)中介共享模式。是指两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因不能直接建立对等共享关系,但又有知识共享需求时,可以由中介组织出面,通过中介组织而实现集群内行为主体间的知识共享。如图1中,企业5与企业9之间,知识生产机构与企业5、企业9之间的知识共享,就是中介共享模式。

(3)链状共享模式。是指在专业化市场中,基于价值链或供应链而形成的集群内上游企业、生产企业与下游企业、服务性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这种共享更多地是建立在企业自身的优势和集群内企业之间长期交往而形成的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通过链状共享,知识共享本质上又构成了知识链。如图1中,企业1、企业2、企业3、企业4和企业6之间,就构成了链状共享模式。

(4)动态共享模式。是指因人力资源在集群内的流动或者知识生产机构将生产出来的知识、技术在集群内进行推广或培训,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知识共享。如图1中,知识生产机构与企业4、企业6、企业7之间的共享,就有可能是因知识技术的推广而构成一种动态共享。

(5)虚拟共享模式。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建立一种虚拟的网络环境,每个行为主体都能通过网络得到知识服务和实现知识共享。如图1中,企业4、企业5、企业6、企业7、企业8和知识生产机构之间,就是通过网络而实现了知识的虚拟共享。

三、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

现阶段,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产业集群内部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明显缺乏共享积极性,导致群内企业知识共享意愿度下降,影响整个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行为。

1.既得利益的保护心理。作为“理性经济人”,企业总是关心和乐于去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而不愿意以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做出妥协和牺牲。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除了合作关系之外,也还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对于一般性的知识,群内企业可能会很好地沟通而无障碍;而对于能让企业获得绝对竞争优势的知识,特别是关键性的隐性知识,群内企业出于自我利益的保护,担心既得利益受到影响,就会在“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趋动下,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本企业的知识和商业秘密外泄。这样,作为一个集群整体,如果有多家企业都有意识地控制知识共享行为,其他企业就会群起效仿,进而会带来整个集群知识共享行为的萎缩。

2.传统文化的保守意识。“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资源”这已深入企业的理念之中。在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通过自己掌握而其他企业无法掌握的知识在利益分配中获得强势地位。有些企业害怕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自己被其他企业超出,甚至于被淘汰,为了在市场竞争和群内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在保守思想的支配下,会故意隐瞒企业已掌握的知识,或故意缩小企业的知识存量,或人为设置知识共享的障碍,从而使知识共享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3.知识共享的能力差异。从理论上来讲,要有效实现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共享,群内企业应在知识存量、知识吸收、知识传播、知识整合等方面的能力相当。比如,应有健全的知识管理体系、一定的知识存量、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知识的编码处理能力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比较高等。如果有知识共享能力太差的企业存在,则不仅会降低知识共享的效率,其他企业共享知识的积极性也会大受影响。因此,群内企业对知识共享的内容和共享的方式会有不同的适应程度和要求,这给产业集群内部推行知识共享带来了难度。

4.企业文化的不同特色。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形成的、具有广泛共享与强烈认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是影响知识共享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由于企业文化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真正属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甚至将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混淆,就是建立了企业文化,也仅是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没有创造性和个性化;另一方面,集群内的企业在层次、实力、规模、进入市场的时期、业务内容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内容和方向上也不一样。所以,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合适、不协调、不进取的企业文化在群内占有主流地位,这使得企业间的交流变得困难,从而影响群内的知识共享。

5.共享渠道的技术壁垒。由于群内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是独立和分散的,在知识存储方式、传播形式和手段上存在差异,要实现群内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需要统一的平台作为各企业知识交流、协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创造和谐的交流、沟通、资源共享的渠道,如果没有应用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那么,很容易造成知识共享效率低下。产业集群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孕育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每个阶段的企业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各不相同,许多群内企业有可能属于新生企业或濒临死亡企业,或者是边缘企业。对于这部分企业而言,根本无力或未将重点放在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上,物质技术基础薄弱,没有较为固定的场所和时间专门进行知识共享,更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去维护和管理,更谈不上构建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作为知识共享的平台,这就人为地形成了知识共享渠道的技术壁垒。

四、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促进策略

为了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当务之急是正确认识集群内部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加快群内知识共享进程,提高群内知识共享效率。具体来说,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共享:

1.制定集群整体战略规划。产业集群有些是自发形成的,有些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的,有些是在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形成的,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和服务者,在制定产业集群战略规划时,应关注整个产业集群内部所有成员的发展。通过制定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引导性和可持续性的集群整体战略规划,无论是核心企业还是服务性企业、辅企业和新生企业,都能找到发展的方向,都能感受到集群的合力,都能看到生机,都能利用集群的优势来拓展自身的实力,那么这些群内企业在进行知识共享时就不会有太多的顾虑,也不会太过担心知识共享出去以后会“自掘坟墓”,则群内企业就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共享的网络中来。群内企业依赖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在产业集群整体规划的统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知识共享,促进知识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和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2.建设诚信和谐集群文化。国外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会因其工作流程与企业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文化同样影响知识共享的效率、效益与效度。实施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共享,要求整个集群必须有协调的、具有共性的、有利于知识共享的集群文化。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集群文化,提供多样化的知识共享交流流程和层级网络,是知识共享有效性的必要保证。没有支持知识共享的文化做基础,再好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支持平台也难以有效地实现群内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因此,必须围绕产业集群的特点建立知识共享的集群文化,提供有效传播、交流与沟通知识的软环境。这种集群文化的核心就是诚信与和谐,其特点就是群内企业诚实经营,信誉至上,精诚协作,和谐共处。通过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知识、和谐共处、鼓励知识共享的集群文化,倡导群内企业间的诚信原则,倡导共享可以公开的知识,以文化驱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3.营造合作共赢理念环境。现代社会已经从以产业为单位的产业间分工发展到产业内以价值活动为单位的企业间的分工,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具备适应某一市场机遇的所有资源,必须发展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济。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不会因给予他人而减少,反而可以通过互动而增加自己的知识存量;知识资产的使用也不会减少价值,反而会使价值有所增加。因此,产业集群内部应以“共享、共融、多赢、多利”为指导思想,努力营造合作共赢的理念环境,弱化“你死我活”的竞争氛围,让群内企业充分认识到以诚信和谐为前提的知识共享能够为其带来高于以往的合作收益,事事多从集群大局出发,形成一种鼓励知识共享、以知识共享为荣的集群环境,从而提高集群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4.增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许多群内企业不愿意与其他企业共享知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知识基础的差异性,知识基础好的企业不愿共享,知识基础差的则希望共享,并产生过分依赖通过知识共享的渠道来获得其他企业的知识的现象。降低群内企业知识基础差异性的方法,就是要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如人才引进、员工培训、参观访问、学术论坛、技术引进、协作技术攻关、技术人员沟通联络、与知识生产机构合作研发、建立虚拟研发组织、形成研发战略联盟等,增强企业的自主知识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应更注重企业的学习能力,树立学习的观念,既要从内部经验学习,也要从外部资源学习,既要干中学,也要学中学,通过学习不断地加快企业知识积累和知识转换。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缩小差异性,从而在集群内部形成一种合理的、积极的知识共享环境。

5.建立群内知识共享平台。群内企业各自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尽相同,其共享也不能仅依赖于面对面的交流,需要建立一个知识共享平台,使群内成员能快速方便地共享和获得所需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地捕捉、分类、消化和利用来自集群外部的知识,使整个集群的内外部知识库都得到丰富。知识共享平台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建立的知识共享支撑环境,主要包括数据库、知识库、知识表示、知识推送、知识搜索、知识评价等功能。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不可能拥有其所从事业务的所有知识以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因此,必须加快集群内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为基础的知识共享平台,是实现企业内部、集群企业之间、企业与外界以及集群与外界的知识流动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魏江,叶波.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增长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1).

[2]王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

[3]赵涛,艾宏图.产业集群环境下的知识创新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1).

[4]余光胜.企业发展的知识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6]Davenport T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7]池仁勇.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研究[J].软科学,2005,(5).

[8]尤天慧,牛巧丽,俞竹超.组织内知识共享的风险分析及控制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上一篇:提升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政策 下一篇:体验式营销在我国ERP企业营销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