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考虑加入欧元区的原因探析

时间:2022-09-23 10:08:59

国何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一直都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话题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作为欧盟成员的英国却对加入欧元区的提案兴趣缺缺,至今仍游离于欧元区之外。甚至英国的三个主要政党承诺在决定加入欧元区(EuroArea)之前举行全民公决,而民意测验则一直显示大部分人反对加入欧元区。虽然此次次货危机并不是英国加入欧元区的主要原因,但这个导火索却给这一局势带来了新的转机。

长期以来,英国拒绝加入欧元区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这些原因不仅包括最为重要的经济原因,还包括政治、历史文化,甚至地理原因。但英国加入欧元区事实上是一项投资决策,当经济上的收益效应远高于成本时,政治和文化原因就会自动退居次要地位,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恶化,英国经济倍受打击的时期,经济利益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并且经济危机未必是坏事,货币当局可以利用经济危机作为契机,改善经济系统中的不平衡;也正是这次危机,让英国重新并且更为慎重的考虑加入欧元区的问题。对于欧洲来说,当全球实体经济走出危机后,欧洲央行更应关注的是世界货币体系的未来,更应关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而在这种大背景下,英国加入欧元区势在必行。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本文讨论的加入欧元区的原因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存在。金融危机仅仅发挥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让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更为激化。英国经济的走衰与欧洲经济的发展势头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有所展露;英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早已积累到需要释放的程度,金融危机也只是加速了其破裂;欧元区统一市场的优势更是长期以来加入欧元区最大的优势,金融危机只是让这种优势更具吸引力。虽然英国如今重新考虑加入欧元区与金融危机不无关系,但其根本原因并不在次债危机上。这种导火线作用却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的分析英国加入欧元区的几点考虑。

一、英国经济的重创与欧洲经济的强劲势头

长期以来,英国拒绝加入欧元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英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与欧洲经济的低迷形成了鲜明对比。自1997年首相布莱尔上台以来,英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一直稳步增长;到2004年第四季度,英国已经实现了连续49个季度的持续经济增长。此外,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维持在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相比之下,欧洲经济从2002年第四季度以来,特别是进入2003年以后已陷入停滞状态。欧元区成立十年来的年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徘徊在2%左右,这一水平不但难以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也长期低于英国的平均水平。除此之外,欧元区内部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是英国持观望态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国2007年第四季度之前一直保持“恒温”增长;而自2007年末至今,英国经济却呈现了明显的衰退,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相比之下,虽然欧洲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却展现了欧洲中央银行以及欧元在稳定金融体系方面的强大优势。并且从欧元推出以来运行的历史数据来看,在经历了几年抑扬波动的变化过程之后,欧元已基本确立了自己的强势地位。正是上述这场严重的衰退,使得英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加入欧元区的问题。

但事实上,英国经济早在金融危机在国内蔓延之前,便已经有了衰退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英国的房地产泡沫也累计到需要释放的程度,而银行体系还持有大量的以美国房地产为抵押物的证券资产,于是开始金融资产减值和计提,导致英国银行业资本严重不足,整个实体经济为之拖累。金融危机在英国经历的这场风暴中仅仅是扮演一个催化剂的作用,真正的症结在于经济体过于依赖金融,因此易在大范围的银行危机中受到攻击。

换句话说,即使没有美国次债危机的影响,英国经济也将面临经济疲软甚至停滞的局面,重新将英镑加入欧元区的议题提上日程只是时间问题,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因此,英国加入欧元区寻求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刺激经济增长才是根本原因。

二、具有吸引力的统一市场

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十年无疑是完善欧洲统一市场,促进成员国间贸易最实质性的一步。欧元问世消除了区内国家的汇率风险,降低了其跨国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了欧元区国家商品和资本市场的融合。目前,在欧元区全部对外贸易中使用欧元计价和结算的比重占50%,在准备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和欧元区国家的邻国中,半数以上在国际贸易中使用欧元计价和结算。

除了降低成本,欧洲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互补作用也是促进欧元区内贸易的另一重要因素。欧元区四个主要经济体中,对外贸易情况的差距很大。由于技术上的优势和产业链全球化的持续,德国的贸易顺差逐步扩大,而法国、意大利在全球化的步伐上显得踌躇,而西班牙由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贸易逆差扩大可以理解。因此,把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统一的贸易和产业规划就显得更加符合长期的欧洲利益。具体讲,农业补贴政策、高新产业扶持政策,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环境保护政策,都可以在欧元区层面上建立金融协调框架。

而对于英国来说,随着欧盟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强大,英国与欧洲大陆各国的经贸关系也日益密切。我们可以从2007年的数据中看到,英国是除丹麦,瑞典外与欧元地区贸易关系最密切的非欧元区经济体;另一方面,英国与欧盟的进出口总额基本高于与任何非欧盟地区进出口数额的总量。因此,欧元区具有互补作用的统一市场对经济严重首创的英国来说无疑是促进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好选择。

除了促进贸易增长,加入欧元区的另一好处在于吸引外部投资。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英国财政部就有调查发现英国的生产能力已经因长期投资不足而后退。不管是否加入欧元区,吸引新投资都是英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欧洲货币联盟可以通过更低的长期利率以及进入更大的金融市场来降低资金成本,这些举措对小公司尤其有利,而且将通过改变目前的长期投资不足,鼓励加班和跨国界直接投资,反转分流到欧元区的投资基金来提高生产能力。

2009年第一季度数据表明,投资是所有宏观经济指标中降幅最大的,因此欧元对于欧元区国家间的跨境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对于现阶段的英国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三、欧元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庇护作用

在2008年第二季度,当美国金融市场由于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而做出极其强烈的反应时,英国的金融市场也同步出现了剧烈的波动。然而令人惊异的是,欧元区金融市场却仅仅做出了象征性的反应,并没有在短期货币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危机和信心崩溃的现象。这无疑体现了欧元区经济整体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之一,甚至对世界经济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作用。就此次金融危机来说,我们不妨想象,如果没有欧元,欧元区16国的经济在美国次货危机的冲击下,又会如何?或许破产的就不只冰岛了。冰岛金融市场近十多年来超常发展导致经常项目赤字扩大、银行过度扩张及流动性短缺,这或许代表了欧元区内大部分的小经济体都会面临同样的尴尬。而对于英国这样的大经济体的困境会反过来加深全球的经济危机,如意大利,可以想象,在全球资产减值的大背景下,其货币会更多幅度贬值,国民财富显著缩水,实体经济大幅度衰退。

所以,欧元区稳定的金融系统正是英国现阶段急需寻求的市场信心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如欧盟主席巴罗佐所说,此次金融危机使英国认识到欧元的价值。而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也公开表态,称英国政府保持加入欧元区这个长期目标是正确的。

四、英国与欧洲经济的趋同性

对于趋同性的研究主要基于最有货币区理论。具体来说,英国加入欧元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成本就是丧失货币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节。由于欧元区有统一的央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失去了独自刺激经济的手段。失去财政政策体现在政府不能再随意对货币进行贬值,改变经济体中的货币量,甚至改变短期利息率。最优货币区(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理论主要关注加入欧元区的成本方面,尤其是蒙代尔模型(Mundell1961),更说明了丧失货币政策在遇到非对称经济冲击(asymmetricshocks)时成员国将面对的巨大损失。

一种观点认为,行业间贸易会拉近成员国间的经济形式,而一体化进程会进一步同化各国间的经济结构,减少非对称性冲击。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一体化进程会加剧规模效应,增加非对称冲击发生的可能性。事实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合理的,但是在欧盟地区,实证分析说明第一种观点所描述的现象较第二种更为有效。也就是说,当成员国间经济结构更为趋同的时候,非对称冲击发生的几率越小,最有货币区的成本越低。

毋庸置疑,英国与欧盟各国在劳动力市场,法律体系,经济增长,财政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英国在客观上已基本满足了马约规定的预算、通胀及长期利率的趋同标准。通过对1992―2006年15年间,英国与欧元区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产出缺口占潜在产出比率这四个经济指标的变化进行直观比较,从而对二者经济的趋同程度进行评价。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自1992年经济萧条后,英国比欧元区国家经历了更高和更稳定的GDP增长,英国与欧元区GDP增长率在1996―2000年,2004―2006年趋同程度较高。其次,英国与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在1995―1999年间最为接近,2000年经历了巨大差异变化后,两者呈现出不断趋同的态势。再次,1994年后英国失业率一直低于欧元区,比较英国与欧元区失业率的变化路径,发现在1992―1993年,1997―2001年,2003―2006年二者逐渐趋同。最后,在1996―1999年,2001―2002年以及2004―2006年三个时间段上,英国与欧元区产出缺口占潜在产出比率的差距趋于缩小。总之,尽管各宏观经济指标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各指标在2003―2006年的发展演变趋势都清晰表明近年来英国与欧元区趋同程度在不断提高。

五、结论

2009年是欧元区成立十周年,也是英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最为惨淡的一年。但在这种大背景下,金融危机却不是英国重新考虑加入欧元区的根本原因,而只是作为一个导火索甚至可以说是催化剂,更清晰地显现出英国加入欧元区的种种利益和优势。

本文从四个角度分析了这种利益驱动,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金融危机重创下的英国,昔日稳健发展的势头不在。从GDP增长率来看,欧洲发展势头强劲,受金融危机影响较英国相比更小;从失业率水平来看,英国与欧元区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英国所谓难以容忍的高失业率已经有所缓和,所以加入欧元区更具吸引力。其次,欧洲是英国最主要的进出口市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英国希冀通过推动这种货币一体化进程,来更好的融入统一贸易市场,以此来刺激低迷的经济,吸引外部投资。第三,欧洲在此次危机中显现出的金融系统稳定性使英国认识到欧元的价值,而这正是英国现阶段急需重塑的市场信心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第四,不断提高的趋同性指标更加清晰的指向了欧洲货币一体化前景。

正如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上述四点仅仅就英镑加入欧元区的经济助力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还包括地缘,政治,历史文化等原因。“英镑情结”正是这些非经济原因的集中体现。在英国人眼里,放弃英镑意味着放弃英国的金融中心地位,意味着放弃货币政策,甚至是放弃一系列政策。除此之外,英镑的加入无疑加剧了欧元与美元抗衡的局面。因此,英国不得不考虑其与美国的伙伴关系。但相应的,英国长期游离于欧元之外,使得欧盟伙伴国家重新审视英国在欧洲的作用和地位,使英国在欧洲试图发挥的领导作用受到极大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它在欧洲决策中的声音与份量。

英国政府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正体现在它犹豫不前的尴尬立场。但从长远来看,欧元注定是一个从“区域化”到“国际化”的货币,英镑是无论如何不能“国家化”的,因为英国经济不可能游离于全球经济之外,独立存在。虽然金融危机使得英国银行体系遭受重创,但是日不落帝国的未来还是要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担当一个高端金融市场组织者、融资者的角色,真正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为了欧洲的长远发展,即使触及长期以来的“英镑情结”,这种去“国家化”也是值得的,要知道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早已作古了。

上一篇:珠海:突破交通瓶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 下一篇:试论炼化装置非计划停工损失的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