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车到山前必有路

时间:2022-09-23 08:34:23

人民币国际化,车到山前必有路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讨论了很久。最近,已卸任的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指出,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需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实现完全可兑换;第二,人民币的金融市场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足以和美国的金融市场相匹敌。吴晓灵的讲话引起广泛关注。业内人士注意到,吴的讲话中提到这样的关键措辞:“足以和美国的金融市场相匹敌”。其中究竟包含怎样的意思?为此,记者走访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张陶伟。

人民币亚洲化,国际化之前提

《亚洲财富论坛》:张教授,在吴晓灵的讲话中提到人民币国际化的两个条件。您认为距离这两个条件中国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张陶伟:按照当前中国经济的实力,人民币完全可以走向国际化。问题在于怎样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吴晓灵提到的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比如说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以及深度、广度、弹性。但是不是说中国的金融市场一定要与美国的金融市场相匹敌才能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我觉得还没有严格到那种地步。

人民币的国际化可按照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首先要实现人民币亚洲化,要让亚洲国家逐渐都能接受人民币,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民币交易及结算中心,比如在香港。人民币如果在亚洲起不到核心的作用,就根本谈不上国际化。

《亚洲财富论坛》:那么,人民币国际化是否与亚元问题存在紧密联系?

张陶伟:人们总是把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寄希望于亚元的启动,何时启动亚元?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在亚洲,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日本有一定可比性,慢慢地正在显露出势均力敌,亚元的问题已经变成中日之间的一种博弈。所以,人民币的国际化并非完全取决于中国经济自身的实力,还取决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之间其实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相互信任。亚元问题已经探讨了很多年,难度很大。1997年前后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为了建立一个区域金融稳定的合作机制,曾探讨过建立亚元,但在这10多年里,没有任何进展。

人民币结算账户,国际化必由之路

《亚洲财富论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当前讨论这个问题有哪些现实意义?

张陶伟:我认为,当前是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好时机,因为当前国与国之间金融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大,国际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大。人民币的国际化还要与我国的汇率机制联系起来考虑。现阶段,人民币还不可能大规模放开到可自由兑换的阶段。虽然10多年前就开始讨论。过去,外管局还制定了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的进程,现在都已经不提了,因为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变幻莫测。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其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而现阶段的目标,就是让亚洲国家普遍接受人民币。但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开立人民币清算和结算账户的问题。当前,人民币在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普遍受到欢迎,比如香港、越南等等。但由于人民币没有实现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流通都是在贸易项目下的,因此必须携带巨额现金,其中必定蕴含很大的风险。那么能否在越南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呢?如果开了,人民币在越南就变成可自由兑换了。所以,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具体讲,就是首先在国外开立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结算账户,在此账户下,可进行人民币的自由汇兑,比如一旦在越南的一方需要使用人民币,就可让在中国的一方向越南账户上汇钱。这和美国人到中国来开立美元账户是一样的。

金融创新,国际化走民间之路

《亚洲财富论坛》: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讨论已经很长时间了,进展速度却很缓慢,您认为主要原因在哪里?有何对策?

张陶伟:对于如何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我认为没有技术上的阻碍,关键问题在于目前政府对于外汇的管制政策,为什么政府还未开放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其实就是怕外来资本的冲击。我觉得,等到将来金融创新很多的时候,人们会有很多方法绕过管制,到那时,这种管制自然而然就没有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人们就通过经常项目下进行。

过去,外汇分为两种,自由外汇和贸易外汇,汇率也区分为官方汇率和黑市汇率,比如,当官方汇率是1美元兑7元人民币,黑市汇率是1美元兑11元人民币,国家肯定会进行管制,否则中间会有套利,但当黑市跌到1美元兑8元人民币,逐渐接近官方汇率时,管制可能就没有意义了。这其中金融创新的手段很多,势必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很多交易是外汇管制管不了的。现在有许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其实就是为了绕过外汇管制,比如金融互换、抵押贷款、理财等等,其真实目的就是为了绕过外汇管制,包括现在有很多私募投资,就是绕过外汇管制的。表面上中国的外汇管制很严格,实际上都能化解于无形。创新是无穷的,管制就增加成本,民间就会想办法绕过去。

金融互换是能够绕过金融管制的一种方法。比如,假设我有一个美国亲戚,他准备拿50万美元投资中国的股票市场,但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允许外国人直接投资,而且由于外汇管制,他不可能把这么多现金交给我去进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按照1美元兑7元人民币的比例,我从中国账户里拿出350万元人民币去进行交易,而他向我在美国的账户汇入50万美元。我在美国的亲戚可以随时给我指令,让我进行买入或者卖出。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任何外汇的汇兑问题和资金的流动,钱既没有进来,也没有出去,但这个行为,就相当于美国人在炒作中国股票的行为。

金融互换最原始的起源在英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末,英国政府为了避免英镑外流,实行了20%的汇兑预扣税,即在汇出英镑时,须缴纳20%的税。它不是外汇管制,但极大增加交易成本。于是,人们为了绕过预扣税,产生了金融互换。起初,是以背对背贷款的形式进行的,逐渐发展成为金融互换,成为一个创新的金融产品。

《亚洲财富论坛》:有人说,当前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这正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好时机,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张陶伟: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自由兑换而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比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要。金融市场仅仅是一个表象。有人说,当前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这正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好时机,我不这样看。打铁的工具一定要比铁更硬。关键在于中国经济是否有一种自我协调和调整的能力。

上一篇:雷曼破产是深度危机的开始 下一篇:首都机场集团图谋国际航空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