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媒体合作,促进中阿友谊

时间:2022-09-23 02:57:14

加强媒体合作,促进中阿友谊

阿拉伯文最早的典籍《古兰经》中有一句名言:“为了求知,哪怕远到中国。”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交流往来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8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就把中阿人民联系在一起。就在不久前,奥运圣火首次造访了中东海湾地区,这是来自中国北京2008奥运会的祥云火焰。

回望历史,放眼当前:1200年前,第一位阿拉伯航海家驾驶的“苏哈尔号” 历尽千辛万苦抵达中国广州;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使得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陆续建立了外交关系;2008年5月,在中国牵动世界人心的抗震救灾中,沙特阿拉伯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中国捐赠了总价值6000万美元的现金和物资。

朋友间的情义仿佛世界最长的尼罗河,越深越无声……

中阿新闻界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果

近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共同举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新闻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主题是“加强媒体合作,促进中阿友谊”。来自阿盟22个成员国的政府新闻主管部门、新闻机构、阿盟秘书处的50余位负责人和代表以及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主要媒体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出席论坛并在致辞中说,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和支持中阿媒体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鼓励发挥媒体在增进中阿友好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建设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中阿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004年1月,在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埃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这一创举将中阿关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也给中阿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很多中国媒体都向阿盟国家派出了常驻记者。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不仅将中东总分社设在了埃及首都开罗,还在其他阿盟国家设立了14个分社。这些分社每天发回大量关于阿盟各国的新闻,为中国人民了解阿拉伯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国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也在埃及、突尼斯和叙利亚三个阿盟国家设有记者站。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中国外文局)主管的《今日中国》在开罗设有中东分社。

中国的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第4频道和第9频道先后在阿联酋、伊拉克、约旦、沙特、卡塔尔、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埃及等阿盟国家落地,其收视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阿盟地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早在1957年就开办了阿拉伯语广播。此外,《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在阿拉伯国家也设有记者站。

中阿新闻界双边交流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中阿新闻合作论坛是“中阿合作论坛”中的一部分,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论坛中所表示的,虽然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媒体交流合作有了新的进展,但是双方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还需搭建更大的平台。这次论坛就给双方提供了这个平台。

十年前,埃及的中东通讯社是在华的唯一一家阿拉伯新闻机构 ;时至今天,在北京已经能够看到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摩洛哥通讯社及其他阿拉伯新闻机构。这些阿拉伯记者的身影穿梭在中国热气腾腾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他们镜头中的中国更为真实可信。在看到中阿双方常驻记者从无到有、不断增加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西方在媒体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相比,这一数字毕竟太小了。

中国记协国际联络主任朱英华在发言中说,光是美国一个国家,就有57家媒体在中国派驻75个记者站151名记者,日本派驻26家媒体44个记者站119名记者,法国派驻27家媒体30个记者站53名记者,英国派驻18家媒体24个记者站64名记者,德国派驻30家媒体35个记者站48名记者。“人们可能很难想到,领土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韩国,却有25家媒体在中国派有31个记者站44名记者!”确实,在了解了上述数字后,应该说,中阿双方常驻对方的记者人数还是太少太少了!

记者在采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局副局长丁晓鸣时了解到,中阿新闻界的合作论坛,这是第一次,也是多年来中阿新闻界朋友期盼的一件大事,论坛得到了中阿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他告诉记者,此次论坛在外交部和相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国务院新闻办与阿盟秘书处为论坛的成功召开付出了很多努力。由于缺少阿拉伯语翻译,使得主办方在相互信息的沟通上比较困难,而更大的困难还是彼此缺乏了解,这也表现出中阿之间确实需要再进一步加强联系。

此次论坛在阿拉伯国家中带有非比寻常的热度。阿盟共有22个国家,他们不仅都派了代表参会,而且几乎都是从阿拉伯国家专程赶来,真正体现了阿盟这个大家庭缺一不可的完整性。

媒体是搭桥的,不是建墙的

阿拉伯世界是由有着多样性文化和传统的复合身份的后裔所组成的,因此难免存在种族间的差异及冲突,但是,阿拉伯世界在地球村人的眼中不应该只是冲突和战事。可以说,媒体的倾向性决定着信息的选择和传递。自20世纪80年代就在埃及印刷发行的《今日中国》杂志的阿文版主编王复女士认为,媒体是搭桥的,不是建墙的。

与会者提到,目前在媒介的影响下,除了《一千零一夜》被少部分人所知晓外,对于阿拉伯世界,人们没有听说过塔哈・侯赛因这样的大文学家,也不知晓像《纪伯伦散文诗》这样世界闻名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人们只知道“巴以战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今世界了解阿拉伯国家大都是通过第三方媒体,而不是直接从阿拉伯国家获得信息。在当今国际舆论格局中,西方媒体仍然控制着国际舆论,恶意抹黑,以及片面不公已经是一些西方媒体报道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在发言中说,他曾在中东做了4年的常驻记者,那时候他每天忙于写当地的新闻,经常去一些市场或其他生活区去寻找素材,但与他同在中东的一位BBC的记者看到他这样跑新闻,感到非常不理解,因为这位记者从来不记录这些,他只忙于报道哪里发生了战争或冲突,还有。可以想见,当西方媒体占据舆论的主流时,世界是如何“误读”阿拉伯国家的。

《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刘水明曾在苏丹帮助苏丹人民修过两年公路,并在埃及当过4年常驻记者,耳闻目睹了中阿友好关系中媒体的力量。在他结识的许多阿拉伯朋友中,有一位埃及朋友名叫阿卜杜拉・哈米德・哈姆鲁什,他是埃及全国最高新闻委员会副秘书长,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时,他正在中国访问,是中国人民支持埃及人民抗击英、法、以三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见证人。他曾对刘水明说,在他的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宏大和令人钦佩的行动,那段时间,中国的报纸登载了大量照片和宣传画,机关办公大楼挂满了各种横幅和标语。埃及驻中国首任大使哈桑・拉加卜连续两三天从早到晚,一直站在使馆的阳台上,向成千上万参加支持埃及人民的游行群众致意。北京还举行了50万人的集会,拉加卜大使和哈姆鲁什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并用阿拉伯语发表演讲。这些,《人民日报》和中国其他报纸都进行了充分报道。时至今日,对于所有关于阿拉伯国家的新闻,《人民日报》只刊登本报记者采写或新华社播发的稿件。

阿拉伯国家代表黎巴嫩新闻部长加齐・阿利迪、科威特新闻部媒体信息司司长哈立德・拉兹尼、叙利亚《公众报》主编艾哈迈德・纳贾尔等人纷纷在发言中提到,西方媒体的很多报道都在扭曲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形象,他们在中国奥运问题、问题,乃至巴勒斯坦、苏丹达尔富尔等问题上,很多报道都不符合事实,有失公允。同时,阿方代表们极力反对将奥运政治化,他们祝福北京2008奥运会获得成功。

中国外交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新华社等与会嘉宾在演讲中,回顾了中阿合作历史,各自介绍了有关中阿新闻合作的情况,提出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中阿要真正做到相互了解并不容易,新闻媒体就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信息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中阿人民得以全面、真实、深入地了解对方。

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钱小芊在演讲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对彼此的报道,打破西方国家媒体的垄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此次论坛,中阿代表非常踊跃,还没进入讨论阶段,演讲嘉宾话音一落,就有代表举手要求发言,仿佛不吐不快。发言者都表达了渴望从彼此之间直接得到信息,而不是从第三方得到信息的愿望,呼吁中阿双方携手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中阿双方加强信息合作和沟通,才不至于使得西方媒体歪曲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声音占主流。

落实协议比建立更重要

阿拉伯驻华使团团长、叙利亚驻华大使・海依尔・瓦迪在演讲中指出,双方合作将为今后双方的合作开辟新的领域,扩大双方有关部门、有关机构,就新闻素材、新闻消息的直接交换可能性空间。他建议建立阿拉伯、中国联合新闻中心,拍摄有关丝绸之路的电视系列片。

摩洛哥代表也提出,希望在阿拉伯能看到更多的中国电影,并且是用阿拉伯语播放;同样也希望中国人能欣赏更多阿拉伯国家的电影和电视剧。

作为演讲嘉宾,中国记协国际部主任朱英华对记者说:“通过这个论坛,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中阿媒体交流有怎样的要求和想法。”

中阿新闻合作论坛的很多中方代表都熟谙阿拉伯语,几乎都有留学阿拉伯国家或驻外记者的经历,他们其中很多人与阿方代表都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嘉宾中,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纯熟而流利的阿拉伯语演讲,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为论坛掀起了高潮,不仅论坛主持人对他的阿拉伯语演讲表示赞赏,记者身边一个精通汉语的突尼斯人也脱口而出:“想不到!”在后来的讨论中,这位突尼斯朋友发现让他想不到的“阿拉伯语专家型”代表竟有那么多。

采访中,郭晓勇告诉记者,对于中阿媒体间很多已有的合作协议,应该去贯彻,双方合作关键的不是建立协议,而是如何落实。中阿新闻合作论坛对对外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中国外文局作为专门从事对外新闻出版工作的机构,要进一步在图书、期刊、互联网方面思考如何加强自身能力,来不断满足阿拉伯受众的需求。

他说,多文种是中国外文局的优势,外文局每年出版包括阿文在内的多文种图书2000多种、编辑发行中外文期刊20多种,还拥有多文种的中国网。“中国外文局在中国对外传播的整体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促进和加强同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外国新闻出版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这是我们乐于承担的光荣任务。”

论坛中,中阿双方商定,每两年举办一次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下一届将于2010年举行。

中阿新闻合作论坛结束了,中阿媒体人都期待着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闭幕会致辞中说的那样:“论坛在春天召开,未来一定结出更好的果实。”

(信息反馈请发至)

责编:谭震

上一篇:亚太共同体:构想与前景 下一篇:全球粮食危机和中国擦肩而过?